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19289
大小:19.9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4-0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社会责任的承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社会责任的承担---浅谈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和当代大学生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摘要】中国梦,近些年来关于它的话题在社会的各种论坛中愈发的炽热。梦想一直都是一个恒常而又热血的话题。而中国梦,更是把13亿人的梦想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实际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今在中国梦话题被社会炒到最为炽热最为深刻的时代,人们往往高呼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梦想;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祖国等深入人心的口号,梦想的红色旗帜摇晃的剧烈,但少有人
2、站出来承担实现梦想需要的社会责任。我们知道,“中国梦”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而现在是铸就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所以,当下,为中国梦的实现尽一份力量就是社会责任感、是爱国的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认清二者的关系,认清现如今社会责任感缺失对中国梦实现的重创与打击,认识到个人的社会使命与历史使命。【关键词】社会责任、中国梦、承担、大学生、使命感【正文】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中指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1]这就确切无疑地指出了人类社会中每一人都肩负着责
3、任。众所周知,中国梦即是强国梦,究根到底是人民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紧紧相连,不仅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民族,对社会负责。然而每每谈到要负责任,发言或作文者常见的的不外两种姿态:痛心疾首或大声疾呼。前者大抵将四九年后民众高昂的“集体主义热情”与如今的“利己主义之风”相衬照,不无忧虑(或者愤愤)地感慨几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似足九斤老太的模样;后者更仿佛恨不得将高尚情操写在脸上,以繁复华丽的辞藻,鼓舞人心的排比或感人至深的事例,鼓励听众或读者摒弃私欲,常怀公心
4、,再提出诸如教育宣传奖励一类“手段”,仿佛如此便有社会责任的回归,吾国吾民也便走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坦途,中国梦的实现也就计日而待了。但是在见过这些或忧愤或激昂的姿态之后依然可看到这样的反差——公益广告中一遍遍呼唤“讲文明树新风”,家长们教育孩子遵守公德同时“以身作则”当街吐痰;政治课本中一次次强化社会责任的教条灌输,学生们背得滚瓜烂熟却依旧不以为然。“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国梦做共同的努力”成为人皆能言的政治话语,也因此停留于一句口号和空话。于是一排一排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举起集体主义与社会责任的大旗,在道德偶像的神
5、坛面前顶礼膜拜,倒也并不在空喊口号的同时有一点点内心不安。在如此尴尬的现实面前,也许真正所当为者并非人云亦云地批判或宣传,而是努力反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社会责任的缺失,让实现梦想的道路产生了严重的畸变,让“中国梦”这三个字变得模糊而又遥远。私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造成了如今尴尬的局面。一、长久以来对群体价值的过度宣传和对个体价值的漠视,使得“社会责任”与“中国梦”成为了空洞的意识形态话语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性皆为自利,唯此自利之天性可在自由市场中达致社会之公益。[2]所谓实现中国梦亦如是。
6、在健全的社会中,人有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趋势。然而个人之力终归有限,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个体不得不与他人进行合作,借助社会的力量实现自身利益。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公平规则(法律与规范)得以确立,社会竞争与流动也使得个体的自利行为自觉趋向社会的利益诉求,从而取得社会的支持藉以获取更多资源实现更大利益。在这一基本逻辑下,人们的自利行为自然而然地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挂钩,个体愈是逐利,共同的梦想与目标越是容易达到,社会整体愈是得到促进。二、制度因素导致个人对社会责任感与集体梦想的漠视钱钟书在《围城》中曾这样犀利的指出:“外
7、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3]四九年后,计划经济(实则为命令经济)体制确立,自由市场与竞争成为虚话;户籍制度将社会流动强行遏制,整个社会变成铁板一块的组织体,个人依附单位而存在。[4]与此同时,集体主义教条的灌输,“大义灭亲”与“舍小家为大家”的道德神话树立,以及“狠斗私字一闪念”等口号的宣传,使得民众观念中只有“公”的才是正当的,而“私利”的是可批判的,见不得人的。市场竞争,社会流动与市民精神,三种要素均告消灭,中国社会便成为一个畸形的社会,所谓“社会责任”与个人私利天然对立,舍弃私利成为投身公益的天
8、然前提。然而,与人性相悖的制度无法长存,在国家暴力的威胁下,区区小民只好投奔虚伪与阳奉阴违,在集体主义大旗下谋取私利。这在困难年代尚是求存之需,不必苛责,且因社会建设之热情有“不为己甚”;但半健全之风险社会中,这一心态却成为公然损公肥私且“不知方寸”的滥觞。荒唐年代后,改革再次引入自由市场和市民价值,却因制度的流毒至深,市场变成半开放的竞争且为丛林法则把持;户籍制度苟延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