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29756
大小:75.0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25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学案:专题二+第5课+河渠书+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5课河渠书先读先知——文本助读(T语言积累1.通假字(I)然河舊衍溢,害屮国也尤甚:⑵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3)乃厮二渠以引其河:■(4)九川既疏,九泽既洒:■(5)百姓飨其利:■(6)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8)其奉邑食飾:■(9)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10)用注填舸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II)北渡污兮浚流难:■(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2.一词多义r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⑴数彳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数岁,河移徙:■(岁百余万石,更砥柱Z限:⑵更彳I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岁
2、因以数不登:⑶登I•[舜登用:■(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⑷稍II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出矣:3.虚词归纳「乃厮二渠以引其河:⑴以〔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⑵于.I便于砥柱之漕:4.古今异义词(1)以别九州••古义:今义:(2)害中国也尤甚••古义:今义:⑶漕从山东西••古义:今义:(4)便于砥柱Z漕••古义:今义: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2)令齐人水工徐伯表:■(3)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⑷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穿
3、二江成都之中:(2)秦以为然,卒使就渠:(3)甚哉,水之为利害也:(4)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4.翻译下面的句子(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译文:(2)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译文:(3)江河Z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Z未必应天。译文:知人论世古代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统一规划与修建全国范禺的灌溉系统.《河渠书》的阐述也符合这一原理。“洪水猛兽”一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洪水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洪水的恐惧。正因为如此,大禹治水才受到屮华民族的推崇乃至世界人民的赞扬。从远古到秦汉这一漫长时期,人们一直从事着治水修渠的工作。司马迁在实
4、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人类在这一伟大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写成了《河渠书》一文。瓠子堵口是西汉时黄河一次大规模的堵口工程。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巨野泽,泛入泗水、淮水,淹及十六郡,灾情严重。汉武帝派汲黯、郑当时率十万人堵寒,未成功。丞相田盼为了私利,反对堵口,说河决是“天意”,不能靠人力强塞,此后黄河泛滥23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才派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再次堵口。汉武帝亲临现场,并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参加堵口劳动,工稈十分艰巨。堵口采用的方法,有人解释为桩柴平堵法。堵口需要薪柴,砍光了百里Z外的淇园竹林。汉武帝还作《瓠子歌》
5、记述了决口造成的巨大灾难、堵口工程的艰巨性和堵口采取的措施。堵口成功,在堤上建宣房宫作纪念。文化常识书“书”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它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史记》共有“八书”,依次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名言警句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品读研讨——文本核心IT
6、整体把握1.脉络梳理厂古代大禹治水、抑水害、功施三代春秋战国时,各国积极兴修水利,功绩卓著'收效微.失败多汉代兴修水利的情况揭露弊政警示朝廷J太史公感慨,表达对水利的关注以及写作原因2.初读感知《河渠书》重点写了什么事?答:要点突破1.“水之为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请结合文章,说说有哪些“人为”因素。答:2.“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利害”二字是此“书”的关键,说说文中是如何阐发这一观点的。答:延伸探究有人认为: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和人的关系,趁其衰败适时实行变革,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作八书的根本原因。请你结合本篇文章作简要分析。答:后读厚积——文
7、本拓展II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疏九河,渝济摞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鳏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浚的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才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