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848782
大小:3.79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3-12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齐齐哈尔大学QIQIHARUNIVERSITY,巧4V■,硕±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者姓名:盖维懿指导教师王树松教援: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4月30曰:论文答辩2015年6月28日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王国有论文评阅人:刘晨哗段虹2015年6月I齐齐哈尔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2、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巧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其他己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一。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学位论文题目: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作者签名:1?2^焉,曰期:如年^月父曰來齐齐哈尔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知识产权的规定,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
3、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齐齐哈尔大学,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有本权保留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口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可L乂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L乂采用影巧、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题目: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作者签名:聲一输日期:Jo/C年口/月曰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Marxistecologicaleth
4、icsthoughtguidancefor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China作者姓名:盖维懿学号:2012901002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指导教师:王树松教授答辩日期:2015年06月齐齐哈尔大学QiqiharUniversityAThesisfortheDegreeofMasterMarxistecologicalethicsthoughtguidancefortheconstructionofecologi
5、calcivilizationinChinaAuthorName:GaiWeiyiStudentI.D:2012901002Academicsubject:BasicPrinciplesofMarxismResearchArea:MarxismandrealitySupervisor:Prof.WangShusoSupervisorDateofOralExamination:Jun.2015QiqiharUnivers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生态危机问题早已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的危
6、机,并且严重的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当今社会最受瞩目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类应该如何解决由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因此,全球社会各界人士均在积极地寻求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与方法,并很早就在学术界形成了一股探讨社会文明发展新形势的热潮,生态文明社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由此可知,当工业文明开始衰败的时刻,就是生态文明兴起的时刻,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新世纪人类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和对生态危机产生原因的深刻反思得出的
7、必然结果、是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经过程。中国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总布局拓展为包含了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即总揽了国内外的局势又坚定地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更高层次的战略层面,同时也是我国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所表的坚定决心。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就是以一种游走于自然与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的磅礴视阈,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道德的品评。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生态危机问题以及建
8、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主要以生态环境危机问题为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理论,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四个角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同时,借鉴并研究了“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点中的有益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伦理思想,深入地分析了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