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ID:34759522

大小:2.15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3-10

上传者:U-56225
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_第1页
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_第2页
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_第3页
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_第4页
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中图分类号:G642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学科(专业学位类别):教育学作者姓名:冯灿明导师姓名及职称:石峥嵘教授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石峥嵘教授学院名称:教育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3月12号 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学科(专业学位类别):教育学作者姓名:冯灿明作者学号:09041402004导师姓名及职称:石峥嵘教授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石峥嵘教授学院名称:教育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3月12日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StudyonChineseTraditionalMusicEducationinMusicMajorinNorm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TypeofDegreeAcademicdegreeDiscipline(TypeofProfessionalDegree)PedagogyCandidatefengcanmingStudentNumber09041402004SupervisorandProfessionalTitleshizhengrongprofessorPracticeMentorandProfessionalTitleshizhengrongprofessorSchoolSchoolofEducationDateMarch12,2013UniversityHuna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以自己独特的音乐形态、表现手法和美学意味,区别于外国音乐和中国新音乐。它是一种母语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的“根”。西方音乐进入中国,传统音乐开始呈衰败之势。以“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建立起来的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一直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将中国传统音乐排除在课堂之外。20世纪初至今,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包括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内,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被边缘化乃至荒漠化。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播和传承传统音乐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高师院校更能够发挥其独特作用。培养师资的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犹如一架母机,能发挥长效、连续、范围广泛的传播效应;学校教育具有规范化、非商业化、非间接性的传播特点,传统音乐借助规范化教育可以有效防止异化和变味;加强传统音乐学习,有助于高师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适应义务基础教育对其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乐教”的熏陶,使学生怡情养性,提升道德修为。通过对几所高师院校的调查,不难发现目前高师音乐专业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诸多显性问题:课程设置远远不够;师资严重不足;学生对传统音乐缺乏兴趣;课堂教学以外,其他教育形式缺乏。首因源于对母语音乐文化的不自信,“中土西洋”观念根深蒂固,对西方音乐产生过度崇拜心理,在文化霸权面前缺乏战略认识和防御准备;另外,实用主义和技术化思想对校园影响巨大,“传统音乐课程无用”,“技术至上、文化无用”的思想相当普遍;再者,社会对流行音乐的消费失衡和无节制传播,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播途径狭窄,学生欣赏趣味受影响,对传统音乐不感兴趣。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笔者的高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高师音乐专业强化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可以采取如下对策:提高认识,明确思想,改变对传统音乐的轻视态度,扩充加强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前提共识;出台扶持政策与落实扶持经费,优化加强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条件保障;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加强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在全国范围建立实验试点或在院系成立实验班,开拓加强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新思路。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i AbstractFeaturedbyitsuniquemusicform,expressiontechniqueandestheticssignificance,traditionalChinesemusicdiffersfromforeignmusicandnewChinesemusic.Itisakindofmother-tonguemusiccultureandaswellthe“root”ofChinesemusic.WithwesternmusicaccessingtoChina,traditionalmusicstartstopresentatrendofdecline.ThemusiceducationofChina’smodernschoolestablishedonthebasisoftheprincipleof“learningfromremoteFranceandGermanyaswellasneighboringJapan”hasalwaysbeenledbywesternmusicalsystem,butexcludestraditionalChinesemusicfromclassroom.Sincethe20thcentury,traditionalChinesemusichasbeenincreasinglymarginalizedanddesertedinthesystemofmusiceducationofChina’sschoolsincludinghighernormaluniversities.Schoolmusiceducationisoneoftheeffectiveapproachestospreadandinherittraditionalmusic,andinparticular,highernormaluniversitiescanbetterplaytheirdistinctiveroles.Justlikeamothermachine,cultivatingfacultiesofmusiceducationinhighernormaluniversitieshasalong-lasting,continuous,andextensivepropagationeffect;asschooleducationischaracterizedbystandardization,non-commercializationandnon-indirectness,traditionalmusiccaneffectivelypreventitfrombeingalienatedordegeneratedbyvirtueofstandardizededucation;strengtheningthestudyoftraditionalmusiccanhelpstudentsinhighernormaluniversitiestoconstructsoundintellectualframework,soastomeetthenewrequirementraisedbybasiccompulsoryeducation;beingnurturedby“musiceducation”cancontributetostudents’peaceofmindorinnertranquilityandpromotestheirmoralpractice.Fromtheinvestigationofseveralhighernormaluniversities,itiseasytofindthatlotsofovertproblemsstillexistintraditionalChinesemusiceducationinhighernormaluniversities’musicmajor:farinsufficientcurriculumprovision;woefullyinadequatefaculties;students’absentinterestintraditionalmusic;deficientotherteachingformsapartfromclassroomteaching.Thefirstfactorcomesfromthelackofconfidenceinmother-tonguemusicculture,ingrainedideathat“what’sinChinaisrusticwhilewhat’sinwesternworldisexotic”,blindworshipforwesternmusic,asii wellastheabsentstrategicunderstandinganddefensivepreparationbeforeculturalsupremacy;additionally,theconceptsofpragmatismandtechnicalizationhavegreatimpactuponschools,andideasthat“traditionalmusiccourseisuseless”and“techniquecomesfirstandcultureisuseless”arefairlycommon;moreover,theimbalancedconsumptionandimmoderatecommunicationofpopmusicinsocietyresultinlimiteddisseminationapproachoftraditionalmusic,thusaffectingstudents’appreciationdelightandtheirinterestintraditionalmusic.Inreferencetoproblemsandfactors,thepapermakesfollowingproposalsforintensifyingtheeduc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usicofmusicmajorsinhighernormaluniversities:thepreconditiontostrengthentheeducationoftraditionalmusicinhighernormaluniversitiesistochangethecontemptuousattitudetowardtraditionalmusic,deepentheunderstandingandclarifythethoughtofit;introducingpolicysupportandimplementingfundingsupportaresupportingconditionstostrengthentheeducationoftraditionalmusicinhighernormaluniversities;deepeningcurriculumsystemreformandenhancingfacultiesconstructionarespecificmeasurestostrengthentheeducationoftraditionalmusicinhighernormaluniversities;establishingexperimentalpilotsnationwideandsettingupexperimentalclassesinschoolarenewideastostrengthentheeducationoftraditionalmusicinhighernormaluniversities.Keywords:HigherNormalUniversities;MusicMajor;Educ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usiciii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缘起.....................................................................................................11.2研究综述.....................................................................................................31.3研究意义.....................................................................................................61.3.1现实意义...........................................................................................61.3.2理论意义...........................................................................................71.4研究方法.....................................................................................................7第二章高师音乐专业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92.1有利于传统音乐的传播..............................................................................92.1.1发挥母机作用,增强文化传承功能................................................92.1.2依托正规化教育,防止传统音乐异化..........................................102.2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122.2.1完善高师学生的知识结构..............................................................122.2.2加强高师学生的品行修为..............................................................14第三章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173.1当前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173.1.1课程时数不够,师范特色不足......................................................173.1.2队伍建设薄弱,师资严重缺乏......................................................203.1.3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态度被动......................................................223.1.4教育途径单一,没有形成合力......................................................223.2导致高师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243.2.1母语音乐文化的认知缺位..............................................................243.2.2过度追求实用主义和技术化的音乐教育.......................................253.2.3流行音乐的消费失衡.....................................................................26第四章加强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对策............................294.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扶持力度.................................................................29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突出师范特色,改革课程体系.................................................................304.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324.4创设试点院校,以点带动全面.................................................................33第五章结语......................................................................................................35参考文献...............................................................................................................37致谢...................................................................................................................43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5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45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①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②中国传统音乐在它数千年发展、积淀过程中,无论从律制还是音阶,无论是音乐形态特征还是文化传统,无论是音乐思维方式还是美学意蕴,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在美学追求上,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温柔敦厚”(《礼记·经解》)、“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大序》)的内敛、中和之美;“在音乐形态特征上,有三律并用、五声性旋法和三种音阶并存,节奏、节拍的散整结合和慢中快的发展规律、以音腔为基础的③音乐结构层次和以渐变为特点的结构原则等。”这一规律和特点,使它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音乐,也鲜明地区别于中国的新音乐。作为中华文化最典型的代表符号之一,中国传统音乐理应得到保护与传承。本课题把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传承放至具体的教育领域来研究,即高等师范院校本科音乐专业(或综合性大学师范类的本科音乐专业)教育,硕士及博士阶段的音乐教育不在本文的研究范畴之内。1.1研究缘起中国传统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它有着八千年的历史积淀,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性格气质、思想情感、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作为中国音乐的母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如果我们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尚能二足鼎立彼此争锋的话,那么自20世纪下半叶始,中国传统音乐却呈现出日益式微之趋势。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会剧烈变革,传①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定义,学界有多种解释,本文采用王耀华、杜亚雄先生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一书里给出的界定。②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3.③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373-384.-1- 第一章绪论①统音乐的“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尤其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部分传统音乐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有识之士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继承发出呼吁,但直至今天,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关系仍是“重西轻中,中弱西强”。表现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则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成为教育的最薄弱环节。对作为发挥“母机”作用的高等师范教育而言,传统音乐教育的注重力度还远远不够。笔者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实践者,见证和感受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在高师课程体系当中的尴尬地位,这也是确定涉足本选题最直接的初衷。高等音乐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本身理应担负起传统音乐传承和传播的重任。传统音乐教育必须纳入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并得到重视,一方面可以让传统音乐借助师范教育途径从而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承与传播,一方面亦可以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师资力量,因此,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高师就应该培养什么的教师。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其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自身的不断改革、不断完善而改变,基础教育不时向高等师范教育提出挑战。纵观近三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或“音乐教学大纲”,对学习本国传统音乐的表述和进一步的要求更加具体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国家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对戏曲、民间音乐等中国传统音乐,只②要求欣赏。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不仅提到“应将我国各③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要教育学生学习表演简单的戏曲与曲艺。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构成中,包括了内涵更为丰富的传统音乐。虽然早在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就已经有了类似的表述和要求,但是践行却不顺利。2008年,教育部提出在湖北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中小学试点“京剧进课堂”,但是大部分学校在启动了一段时间便没有了下文,“京剧进课堂面临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④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就是师资”。高师音乐教育的缺陷由此而显示出来,即基础教育增强了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意识,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而高师音乐教育却不能为其培养和输送合格、充足的师资。严峻的现实向我们索求答案:①项阳.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荒漠化现象的思考[J].中国音乐,1997(1):13-15.②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5-365.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DB/OL].http://res.hersp.com/content/2000978,2012-08-26.④周丽玲.“京剧进中小学课堂”遭遇瓶颈[N].光明日报,2009-3-18(11).-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的传统音乐教育该何去何从?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该何去何从?随着《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颁布,音乐界以及教育界对传统音乐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音乐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之中。随着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基础音乐教育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对接问题,把传统音乐的传承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思考,进行更深层次的理性建构和更大步伐的践行。1.2研究综述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高等音乐教育。1922年1月,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在济南召开,要求与会人员要重视民歌歌词的征集工作,意味着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初步萌芽。但由于早期高等音乐教育显现出“重西轻中”的倾向,这一时期关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没有大的成效,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建国后才有所改观。“1949年以后,中国高校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传统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关于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研究也得以起步。”①当时的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关系、音乐民族化两个方面。1953年到1979年间,音乐学术届展开了五次激烈的大讨论,各种争议和看法互相碰撞。思想上的交锋对传统音乐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能动作用,人们加深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1979年以后,随着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在办学层次上的提高,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在增加,据张君仁、王冰2011年的不完全统计,相关②研究文章约百余篇,其中部分发表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中国高等教育》等重要期刊上。“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传统音乐与文化、传承与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中西音乐文化关系,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构想和建树、传统音乐资源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现状研究等。”③在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方面颇有建树的一批音乐家和学者对高校加强传统音①张君仁,王冰.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11(2):27-38.②张君仁,王冰.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11(2):27-28.③张君仁,王冰.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11(2):27-38.-3- 第一章绪论乐教育的问题纷纷撰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冯光钰的《国民音乐教育与中华文化母语》、《略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樊祖荫的《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谢嘉幸的《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任重道远的跨世纪工程——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乔建中的《现代专业音乐与传统音乐资源》、《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杜亚雄的《“全球化”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建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音乐母语教育》、《母语的音乐教育刍议》、《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管建华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五大问题》、《在中国的音乐学院中设立戏曲音乐系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的后殖民批评与转向的文化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历史文化重建的思考》、《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等。随着2003年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和2006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的颁布,传统音乐的保护问题再一次成为文化热点。多次召开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音乐教育年会”等关于传统音乐保护的学术性会议,都有“重视传统音乐的教育传承”等类议题,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性会议也举行过多次,会议论文集相继出版,如《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关于高等师范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专题性研究,根据1994年至今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找到相关期刊论文近50篇,硕士论文4篇。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赖登明、黄静芳《高等师范戏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刘艺华《戏曲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和思考》与刘雅琴《高师传统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文,对“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描述;赵丽《“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调整构想》、吴伟《高师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从京剧进课堂谈起》两篇文章,主要讨论基础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问题;而梳理传统音乐的传播、发展与高师教育之关系的论文,包括了李伟的《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李奚溪的《加强高师传统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桂平的《论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师传统音乐教育》、韩萍的《浅议高师音乐教育的民族化》、郝娃的《民族音乐与传承文化的潜在关系——高师教学中的-4-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民族音乐》、张天彤的《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兼论文化与教育的相关性》、马琰的《论中国传统乐理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杨晓东的《从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缺失想到高师教育改革》;构想传统音乐进入高师音乐课堂的有:王建设的《曲唱学步: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堂的本质解析》、《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许燕的《桂林传统童谣与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段桥生的《高师音专开设“民歌“课的现状分析》、李静的《京剧编入中小学音乐课程将促使高师声乐教育的革新》等;重视高师音乐教育与乡土音乐联系的文章有:张天慧、李巧伟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地方戏曲音乐文化在高师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以衡阳地区为例》、朱艳霞的《地方戏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黄小玲的《乡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吴璨、陈星的《赣南采茶戏纳入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曾皓的《本土音乐如何引入高师音乐教育初探》、张艳红的《谈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本士音乐教育》、吴敏的《乡土音乐引入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施研究——以皖西地区乡土音乐为例》以及苏世奇的硕士论文《云南高师本土音乐教育可行性研究》;涉及主题为高师音乐教育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论述,主要有:曾世权《高师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继承与创新的作用》、梁红玉《浅谈在当代高师音乐教育中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意义及其策略》、朱世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徐琳《浅谈高等师范院校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等;关于传统音乐教学的综合性思考的学术成果,主要有:戎龚停《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策略之思考》、杨梦抒《高师音乐教学中应注重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林菲菲《高师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课程设置刍议》、刘宁妹《高师传统音乐教学探索》、杨碧华的《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弘扬传统音乐的设想》、《改革从树人入手,树人从高师抓起——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设想》、李世鹏的《立足本土文化,放眼多彩世界——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构想》、范晓峰的《对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的思考》、陈海珍的《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和陈音池的硕士论文《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王琳《传统音乐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徐琨、张小军《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杜秀伟《高师即兴伴奏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杨丽霞《管窥中国传统音乐在视唱练耳中的发展状况——对三部高师视唱练耳教材的调查分析》、何魏《构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管窥我国高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传统内容设置与教法特点》、周梅《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的民族音乐传承》、毛亚雄《民族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凸现性研究》、张东东《论在高师视唱练耳课-5- 第一章绪论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李晓爽《中国传统器乐曲在高师视唱教学中应用之可行性研究》和黄健君的硕士论文《论高师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等成果,则着力于研究如何将传统音乐与专业课程(如钢琴、声乐等)的教学相结合。通过研读上述相关研究成果文献,笔者认为目前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如何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内涵、强化其功能作用与提升其主干课程地位,这些专题性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失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由有影响力的学者所撰写的论文和在核心期刊、重要期刊上刊发的文章数量偏少,专著阙如;二是对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缺乏深入的立体观照。对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应该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者存在严密的逻辑对应关系,没有发现问题的前提下谈论如何解决问题,没有意义。思索如何解决问题,必须明白问题的实质所在。而发现问题不能只看到表象,解决问题不能只顾及表面;三是提出对策的针对性不强。高师音乐学专业的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音乐专业教育存在不同的专门性教育目标,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显著特征是,它不为社会培养音乐家,而是为基础教育学校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因此,我们在进行对策研究的时候,要抓住这一特色,使得所提出的建议和设想应更具针对性。1.3研究意义本课题立足于现实,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对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做具体的观察,继而进行理性层面的分析,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1.3.1现实意义作为母语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理应在每一个国民的音乐启蒙期就被接触、学习、了解和掌握,在社会的文化艺术生活中拥有重要的话语权。即使同时存在有别的国家和别的民族的音乐,它也应该独立、平等和保持尊严,作为主流音乐来占据国民欣赏视域的主导位置。但近代中国的新式学堂所开设的音乐课程,从一开始就使用了西方音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自此,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就长期被西方音乐理论主导,母语音乐文化反而被边缘化甚至缺席,这一格局持续了近百-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年。这一现象诚如杜亚雄先生所言,是一种“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如果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实行以欧洲音乐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华民族在音乐方面也就永远不可能站起来,只能跟在欧洲人后面爬。爬到21世纪的今天,是不是该站起来,看看是否有别的道更适合自己。”②当今,西方文化霸权以各种方式植入全球,试图世界文化一律、价值观念一律,以抛弃或者异化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为前提建立自己的文化帝国。如果我们还不重视母语音乐的回归,不开展实际工作重建人们对传统音乐的接纳和热爱,一旦被彻底同化、完全失语,则难以再现中国音乐的辉煌。因此,重视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大力弘扬我国传统音乐,守住文化的根基。本文力图对传统音乐传承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双向影响做出阐述;充分肯定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当前高师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且揭示问题形成的深刻原因所在,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思索和重视;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问题建议和构想,如试点院校与实验班的建立,希望能够对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1.3.2理论意义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对高师音乐专业的传统音乐教育作一立体性观照,把具体、微观问题放到系统、宏观视野来考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看待问题的片面性;提出和阐述了部分属于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考,如依托高等师范院校的正规化教育以及母机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传统音乐产生异化。希望这些新意想法能够以一管之见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1.4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访问法、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完成研究任务。文献研究法:搜集牵涉传统音乐现状、传统音乐与教育、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高等师范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目前在加强传统音乐教育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有益探索等相关的著作和论文,进行分类整理、甄别、阅读和分析;搜集近年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国家法令、法规、政策等指令性文件,搜集近年教育部(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进行分类整理、①杜亚雄.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J].美育学刊,2011(1):61-67.②刘小平.“魔鬼”该向何处去?[J].人民音乐,2003(2):10-13.-7- 第一章绪论甄别、阅读和分析;搜集湖南省几所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或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类音乐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进行分类整理、甄别、阅读和分析。访问法: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或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音乐专业的学生)为访问对象,设置问题,通过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态度和了解程度,了解导致这种态度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审美倾向。观察法:在自己以及同行的教育实践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反应、参与程度等,了解其对传统音乐的喜爱程度。通过观察、访问和文献查阅,使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判断相结合,通过现象发现问题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8-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高师音乐专业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具有审美、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从学堂乐歌开始,西方音乐正是凭借教育强有力的作用才成为我国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并且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音乐生活。现在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的同时,依然要注意到学校教育的巨大效力,认识到高等师范学校的专业音乐教育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延续和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多重意义;而从另一层面来看,把传统音乐纳入高师专业音乐教育,对教育本身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章所阐述的即是这种双赢效应。2.1有利于传统音乐的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种历时久远的艺术,在当前,它的流行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形成正比,因此,高等师范的专业音乐教育担负着中国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之所以在各种途径的传承方式中,高等师范教育被认为是理想途径,这是因为,它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2.1.1发挥母机作用,增强文化传承功能任何一种文化要在历史进程中生存、赓延和发展,必须在具备传播价值的同时拥有强有力的传播手段。毋庸置言,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有着宝贵的多重价值,在当下,教育是有效、直接、受众面广的传播途径之一,尤其是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功能即是文化传承功能。“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领域,学校教育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①指出了教育具有本质意义的特征。”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力量,把传统音乐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依靠教育的制度性话语,为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拓宽路径。就传承的环节而言,高师教育是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链条。相比其他传播途径,高师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如下优势:一是接受教育者数量多。随着高等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大学创办的音乐学专业增加,学生的招生人数扩大,①谢嘉幸.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035bc010007ym.html,2007-05-15.-9- 第二章高师音乐专业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特别是持续的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迈入了音乐专业的课堂。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就是未来要分布到各地区各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这种人才输出就是一种有效的文化输出。而且因为人数多规模大,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二是具有母机作用。高等师范院校承担培养师资的任务,现在的接受教育者未来可以去教育他人。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担负的是为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输送师资的任务,每一个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是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又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他们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拥有了数量众多的被传播对象——学生,这种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惊人。而且高等师范院校向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无限期地动态输送师资,这种文化输出的辐射面广、影响力强;三是高师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和训练,完全能够拥有传承主体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指标。他们在进入本科学习之前,都具有音乐基础,在他们的知识构成里,有义务教育阶段积淀的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美术等庞大而又丰富的多课程知识基石,进入大学以后,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又学习了不同的课程。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为他们理解传统音乐博大精深的内容提供了可能。而本科学习给予了他们长达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间,在教育的系统性作用下,他们完全能够掌握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传统音乐知识,承上启下,在未来的教师职业中完成知识的传递。很显然,如果我们依靠高等师范系统化的教育与教学,中国传统音乐的种子将撒播得更广泛。2.1.2依托正规化教育,防止传统音乐异化“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①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这是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的论述。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传统音乐应是一个不断吸收、允许变化的开放系统。我们对待传统音乐的理性态度,应该是鼓励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之更具有生命力,而不是完全从头再来,即俗语所言万变不离其宗。李西安先生用另一种表述法就②是“保存要纯正,创作要大胆”。于此,可以举出很多成功的范例,如梅兰芳先生对京剧的改革。其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移步不换形”,所谓移步,就是一种变化,一种改革,就是适当改变形式,允许大胆创新;不换形,就是要保留京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保留传统和创新并不矛盾,创新是一种扬弃,创新和变化不等于被异化。创新和变化只是局部的变化,量的变化。就传统音乐的创新而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②李西安.对音乐传统传承、变异与创新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2003(12):21-25.-10-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言,我们可以在传统音乐的表现内容、表演形式等方面做一些符合现代人欣赏旨趣的创新,但是“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①等具有本民族审美取向的一些本质内涵不能改变。而异化,就是质的变化了。被异化的传统音乐,不过是贴着传统音乐标签的其它音乐罢了。当今传统音乐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如下几条途径:一是民间传播;二是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团体;然后是大众传媒。传统音乐的民间传播一是靠无意识传播,“所谓无意识传播,是指民歌、民间歌舞、民间乐曲、戏曲声腔、曲艺音乐,是通过民歌手、民间乐手、艺人等民间音乐家的演唱(奏)流传下来。他们的传播或是为自娱自乐,或是为谋求生计,②常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城镇化脚步的加快,这种传播方式逐渐失去了合适的社会语境。即便某些传统音乐仍然在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承,但为了迎合市场和现代人欣赏口味的需要,传统音乐也正在悄然蜕变。另外就是师徒间的口耳相传,这种教习虽是一种活泼而灵活的直接传习方式,但是,大批年事已高的艺人相继逝世,传播者越来越少。年轻人对土地的背离和疏远也使这种传播方式难以找到继承者。家庭教育传承虽然具有直接性,但家庭教育毕竟不是最适用于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普遍方式,其中传播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就很难保证。当前社会教育也因为社会总体环境缺少传统文化的氛围而显得效应甚微,并且社会教育具有间接性,它主要是一种熏陶式的影响,同时也不具备学校教育所具有的规范性特点。音乐表演团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展播传统音乐带有偶尔性和不固定性。传统音乐专场演出,其受欢迎的程度明显不如流行音乐演唱会,它的观众极其小众,传播面不广。有时为了妥协于票房利益,传统音乐被迫改头换面。在传统音乐的传播方面,大众传媒按理应该更有作为,应该成为传统音乐传播最强有力的手段。但现实情况则恰恰相反,因为大众传媒普遍商业化运作,将传媒资源更多地分配给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播更加边缘化。甚至某些大众传媒为了吸引眼球,没有底限地对传统音乐进行所谓的改编和包装,本质上已彻底毁灭了传统音乐。相比较而言,学校教育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体系性和制度化,比以上几种传播方式更加规范、严谨和直接。“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民族音乐①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3.②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20-22.-11- 第二章高师音乐专业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①文化知识,就是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课程纲要、培养方案等制度性要素,对传播起着制约、引导、规范的作用;传播对象固定且明确;传播者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传播内容科学、严密、系统。最重要的是在传播传统音乐方面,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搀杂商业化因素的特征,能有效地防止传统音乐的异化。2.2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在内的中国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不断发展、不断改革的过程。对比各个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我们发现基础音乐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在不断发生着提高标准的改变。加强高师音乐专业的传统音乐教育,正是为了有效应对新的变化,为基础教育培育合格的音乐教师。2.2.1完善高师学生的知识结构高等师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能胜任未来教育需要的师资力量,而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高等师范教育如果长期对基础教育缺乏了解和必要的对接,其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全然照搬音乐专业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那么僵化的办学模式必然导致目标偏差。当前,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环节,义务教育都体现了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逐步重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明确提出音乐课程应体现“文化传承价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基本理念”第八条提到应“弘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第三部分“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要求三至六年级要“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风格”,七至九年级要“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的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七至九年级要“学习表演简单的歌剧、戏曲、曲艺片段,并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表演做出评价”;在第四部分“教材内容编写建议”,规定“教材所选曲目中,民族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②经典作品、优秀的新作品等均应占有一定的比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①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20-22.②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209-230.-1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版)》之“课程基本理念”,进一步明确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课程目标”是“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课程内容”提到在感受与欣赏方面,“三至六年级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七至九年级,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简单描述其不同的地域特点或民族风格,能够说出戏曲、曲艺的主要种类和代表人物。”在表现方面“一至二年级,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至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三至六年级,每学年应能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七至九年级,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2-4首(其中中国民歌1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七至九年级,学习表演简单的歌剧、音乐剧、京剧或其他戏曲、曲艺片段,并能对自己与他人表演做出评价”;“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则有相关民族音乐文化内容进入教材的具体指导意见,“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①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落后、脱节的弊端,无法真正满足基础教育对其提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需求。“面对愈来愈广阔的社会市场需求,我们提供给学生教师教育方面的课程与教学服务,似乎少了一些多元的内涵以及‘发展的多元价值’。课程设置只显学科宏观的构思和架构,缺少针对人才培养的本体目标和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微观层面②上的分析部署。”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综合的音乐基础知识、乐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与实践指导能力。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终极培养目标不是音乐家和明星,我们的高等师范教育,如果不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应对教学时就会有所缺陷。当前,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在深化改革,因此,“教师面临着教学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情境、知识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DB/OL].http://res.hersp.com/content/2000978,2012-08-26.②黄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J].中国音乐,2010(2):262-264.-13- 第二章高师音乐专业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储备以及学习方式的新的挑战。音乐课堂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将随着音乐基础教育的革命而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①加强传统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知识结构,胜任就职后的教学工作任务。2.2.2加强高师学生的品行修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有利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美好品格的养成。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道德观的纯正,拥有良好的品格,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做到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这一道理毋庸置言。品格的养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较之以前要更加复杂多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学生生理成熟的同时心理却尚未同步成熟,缺少对是非的准确判断和对道德规范的坚守。因此,学校教育具有正确引导、及时修正的育人功能。但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生,大都个性独特崇尚自由,生硬的说教和惩罚最终导致心理抵触和情感疏离,甚至公然出现对制度的破坏,对教育的反叛。而“乐教”作为提高道德修为的方式,远比“说教”能够起着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乐教”之用即音乐的教化功能。音乐的这种功能在春秋时期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孔子注意到音乐能够给予人以精神和心灵上的影响,所以具有教化的功能。他把这种作用总结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礼记·文王世子》表述为:“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荀子·乐论》表述为:“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史记·乐书》说:“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这些论述莫不强调音乐能够使人修身养性、怡养情致。中国传统音乐极为适宜于作“乐教”之素材,因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之中和、平和、冲淡、隐逸,是古代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普遍准则和基本要求。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意识,无疑带有儒家与道家艺术思想的痕迹,有着儒道互渗兼容的特点。在这种互容之中,谦和、含蓄、中正、平和、中和、大雅一直引领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审美境界。追求“和谐”(谦和、含蓄、平和)的审美境界,可以荡涤内心的浮躁,化解人与自身的矛盾以及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优秀的中①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165.-14-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传统音乐作品蕴涵着真、善、美,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熏陶的过程,通过传统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发现真、感受善、领略美,并且在无形中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达到真与善的统一,美的实现。此外,中国传统音乐内涵里有诸多作品直接取自道德题材,或者反映道德思想和主题。有歌颂忠贞爱情的作品,如《诗经》里的《卫风·伯兮》、《郑风·出其东门》、《郑风·扬之水》、《周南·汝坟》、《王风·君子于役》;汉代鼓吹曲词《上邪》,汉乐府长篇叙事歌曲《焦仲卿妻》、《陌上桑》;南戏《拜月记》;京剧《白蛇传》等。有惩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作品,如杂剧《窦娥冤》;评剧《杨三姐告状》;京剧《铡美案》等。有颂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如《诗经》之《秦风·无衣》;《楚辞》之《国殇》;琴曲《潇湘水云》;二胡曲《听松》等。有高尚气节和品格诉求的作品,如琴曲《酒狂》、《离骚》、《苏武牧羊》、《梅花三弄》等。有控诉战争争斗的作品,如汉代鼓吹曲词《战城南》、《紫骝马歌》;《诗经》之《郑风·清人》、《邶风·击鼓》等。还有对劳动生活的讴歌与赞美,对友情与亲情的描绘,对英雄的塑造与崇拜,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这些反映美好道德思想或者直接以道德为主题的传统音乐作品经过历史的洗礼传承至今,成为经典,它们所传递的价值观通过美好的音乐熏陶给学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总之,“乐所以能使人的道德与情感合而为一,是因为乐既可以‘形道’,又可以‘乐心’。‘形道’之乐在‘乐心’的过程中便将‘道’融入人的情感,同时又使①人的自然情感得到道德的升华。”①鄯爱红.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40-45.-15- 第二章高师音乐专业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1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学校音乐教育首要传承的当是本民族的优秀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优秀传统艺术。但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西方音乐中心论在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本民族传统音乐所有中国音乐的术语和音乐的概念系统被西方‘基本乐理’和‘四大件’的基本概念所取代,中国传统音乐的概念系统①及言语指涉意义也由西方音乐体系所取代。”当西方音乐占据主流地位时,传统音乐教育因为得不到重视而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时不够,师资不足等。透过现象,我们能从历史、社会、学校等几个方面厘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3.1当前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非常薄弱。学界、教②育界对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纷纷撰文作出过描述。下面以湖南省三所高等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类音乐学专业)为观察视野,来进行实例求证。3.1.1课程时数不够,师范特色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都未能开设如《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乐理》、《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欣赏》一类独立的“传统音乐”课程。只有《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部分同仁将该类型课程等同于传统音乐教育课程,进而认为当前“传统音乐”教育工作已经做得很好,无论课时还是师资都得到了保障。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笔者在绪论部分已表明了“传统音乐”的概念,《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课①谢嘉幸.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C].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6.②例如赵丽的《“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调整构想》(载《中国音乐》2009年4期)、张伟的《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现状及成因述略》(载《民族音乐》2012年6期)、赖登明、黄静芳的《高等师范戏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思考》(载《中国戏剧》2012年12期)、黄鹰的《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载《中国音乐》2010年2期)等论文,对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都做了具体描述。-17- 第三章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程,只有部分内容涉及到传统音乐,如《中国音乐史》有关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仅占三分之一。与传统音乐有关联的课程,在课时上的安排也较少。下面我们分别对湖南省三所高校的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明确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或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在各校的课时和学分情况。A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范类)学制4年。下面是该院所开设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或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的具体课程名称、课时分配、学分以及在总课时、总学分中的百分比。《中国乐器(1)》,17课时,学分1分;《中国乐器(2)》,17课时,学分1分;《中国乐器(3)》,17课时,学分1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1)》,34课时,学分2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2)》,34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51课时,学分3分;《湖南民间音乐》,34课时,学分2分。以上课程的课时相加是204课时,占总课时(总课时2550)的8%;学分相加①是12学分,占总学分(总学分161)的7.5%。B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范类)有声乐、钢琴、舞蹈、器乐四个专业方向,学制4年。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不同,下面按专业方向分别列出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或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的具体课程名称、课时分配、学分以及在总课时、总学分中的百分比。声乐专业:《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1)》,32课时,学分2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2)》,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1)》,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2)》,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戏曲音乐概论》32课时,学分2分;《民族民间歌曲演唱与赏析》,28课时,学分1.5分;《戏曲演唱与名段赏析》,32课时,学分2分。以上课程的课时相加是220课时,占总课时的(总课时2530)8.7%;学分相加是13.5分,占总学分(总学分144)的9.4%。①以上数据根据对《A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最新修订)中的“学制、学分与学位”与“教学进程计划表”进行分析统计得出。-18-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钢琴专业:《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1)》,32课时,学分2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2)》,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1)》,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2)》,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戏曲音乐概论》,32课时,学分2分。以上课程的课时相加是160课时,占总课时(总课时2520)的6.3%;学分相加是10学分,占总学分(总学分144)的6.9%。器乐专业:《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1)》,32课时,学分2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2)》,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1)》,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2)》,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戏曲音乐概论》,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乐赏析》,32课时,学分2分;《琵琶演奏与鉴赏》,28课时,学分1.5学分;《古筝演奏与鉴赏》,28课时,学分1.5学分。以上课程的课时相加是216课时,占总课时(总课时2552)的8.5%;学分相加是13学分,占总学分(总学分144)的9%。舞蹈专业:《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1)》,32课时,学分2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2)》,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1)》,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2)》,32课时,学分2分;《中国戏曲音乐概论》32课时,学分2分;《民族民间舞蹈(1)》,32课时,学分1分;《民族民间舞蹈(3)》,32课时,学分1分;《民族民间舞蹈(3)》,32课时,学分1分。以上课程的课时相加是256课时,占总课时(总课时2620)的9.8%;学分相①加是13分,占总学分(总学分144)的9%。①以上数据根据对《B大学音乐学(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最新修订)中的“修业年限”、“专-19- 第三章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C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范类)的学制为4年。下面是该院开设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或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的具体课程名称、课时分配、学分以及在总课时、总学分中的百分比。《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1)》,34课时,学分2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2)》,28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1)》,34课时,学分2分;《中国民族音乐》(2)》,28课时,学分2分;《常德丝弦音乐》,34课时,学分2分。以上课程的课时相加是158课时,占总课时的(总课时2554)6.2%;学分相①加是10学分,占总学分(总学分161)的6.2%。以上这几所学校的传统音乐课程的学时在总的课内学时中的比例,最高者没有超过9.8%。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渊源深厚,博大精深。显然,相对其内容而言,当前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远远没有保障其课时。而这三所学校的情况并非个例,“现在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课大多只能上一个学年,更有甚者,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或‘民族民间音乐’课则只上一个学期,其教学方法也多②改成以理论讲授为主。”课时少导致学生在传统音乐的学习上很难做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掌握。目前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课时严重不足以外,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的总体安排上和基础教育的对接性不强。根据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小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掌握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了解、欣赏以外,还要学会一定曲目的演唱,除了民歌、戏曲以外,还要有曲艺。但是,高师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针对性不强,很难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3.1.2队伍建设薄弱,师资严重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保障优质教学的前提。但当前高师院校有一令人尴尬的现象,能够胜任传统音乐教学的教师队伍非常单薄。这是我们必须直视、不能回避并且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仍以前文提到的A大学、B大学、C大学三校为分析对象,对此加以说明。业方向模块设置”及“课程学时与学分要求”、“培养方案进程表”进行分析统计得出。①以上数据根据对《C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新修订)中的“学制、修业年限、学位授予”、“课程学期进度表”进行分析统计得出。②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索[J].音乐探索,2012(3):9-12.-20-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大学音乐学院现有教师91人,其中声乐教师22人,理论作曲教师14人,钢琴教师20人,音乐教育教师6人,合唱指挥教师1人,西方音乐史教师1人,民族音乐学教师3人,二胡教师3人,大提琴教师2人,视唱练耳教师2人,中国音乐史教师1人,音乐文献教师2人,电子音乐教师3人,艺术理论教师1人,舞蹈教师9人,健美操教师1人,竹笛教师2人,中提琴教师1人,音乐剧、音乐表演教师1人,扬琴教师1人,小提琴教师1人,手风琴教师3人,琵琶教师1人,古筝教师2人,大管教师1人,长笛教师1人(有的教师从事两个方向的专业,因此,各部分数量相加要大于总和)。专门从事民族音乐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只占总教师之和的3%,和传统音乐教学相关的教师加起来共有13人,占总教①师之和的14%。B大学音乐学院专职教师共有22人,其中钢琴教师5人,声乐教师9人,视唱练耳教师1人,和声、曲式分析教师1人、基本乐理教师1人,古筝教师1人,琵琶教师1人,西方音乐史教师1人,中国音乐史教师1人,舞蹈教师2人,小提琴教师1人。(有的教师从事两个方向的专业,因此,各部分数量相加要大于②总和)。和传统音乐教学有关的教师有3人,占总教师之和的14%。C大学音乐学院共有专职教师54人,其中钢琴教师9人,声乐教师18人,舞蹈教师11人,理论、器乐教师16人。和传统音乐教学有关的教师6人,占总③教师之和的1%。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即便只和现有的传统音乐课程(或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对应,师资不足已然显得非常明显。如果今后增加课程和课时,师资力量就会出现严重短缺。此外,大部分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存在一个恶性循环的现象,那就是因为课程设置不足,在引进传统音乐教学师资的时候担心教师进来没有课上,造成人力闲置和浪费。同时又因为缺少师资,不敢开设如戏曲演唱等传统音乐课程。所以大多数高师院校目前的做法是,课程设置按照保守的惯性的思维在操作,传统音乐课程只是作为点缀而存在,这部分传统音乐课程由别的专业的老师兼任。严格意义上来讲,高等院校的教师是专才而不是通才,兼任传统音乐课程的老师,传统音乐不是他们教学和科研的主力方向,所以在能力上存在缺陷。就对传统音乐的掌握而言,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还是能够胜任,但是涉及到具体的乐理、音乐形①以上数据根据对《A大学音乐学院在职人员名册》进行分析统计得出。②以上数据根据对《B大学音乐学院专职教师名单》进行分析统计得出。③以上数据根据对《C大学音乐学院在职人员名册》进行分析统计得出。-21- 第三章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态等较为专业和深入的层面,就显得知识储备不够了,因此,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导致教师在教学上存在有意淡化部分知识的倾向。3.1.3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态度被动大多数学生对传统音乐知之甚少,并且缺乏接触的热情和了解的兴趣,这种心理态势和情感倾向直接导致他们在没有学习之前就抱有“没意思、不好听”的心理成见。樊祖荫先生在他的论文里谈到了他的体会,“对中国传统音乐不予重视,甚至有所倒退的现象,恐怕不只存在于一两所学校中的一两个专业。最近在一次传统音乐研讨会上,听到一所音乐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的发言,让我深感震惊,他说:‘课时少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还在于学生们不愿意去上。我们学院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为缺课、缺考而拿不到毕业证书,其中,缺课最多者即是《中国传①统音乐》这门课。”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就所教学班级做过连续七年的“课堂调查”,对象包括音乐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共四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我都会向学生提两个问题,一是你喜欢传统音乐吗,二是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第一个问题通常采用举手的方式,喜欢传统音乐的学生举手示意,其反馈结果是,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二个问题主要采用访谈的方式,结果是传统音乐只在少数学生喜欢的音乐名单之列。他们对“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传统音乐”的回答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觉得西方音乐“洋”,中国传统音乐“土”,钢琴、小提琴比二胡唢呐要高雅,听交响乐比听丝竹乐要更有品味,欣赏贝多芬、莫扎特、斯特拉文斯基比欣赏京剧、琴曲要更现代和时髦,在他们的欣赏趣味和情感倾向中,这是早已被他们丢弃和拒绝的音乐。二是觉得中国传统音乐节奏太慢,不好听。三是觉得中国传统音乐太深奥了,没办法听懂,领略不到其中的意味。此外,笔者还用观察法的方法,在上课或者观摩同行上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反映做了一个观察,同样是史论课,笔者所在音乐系的学生对待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有着较为倾向性的喜好,在这两门课程上体现出的学习能力也有明显的差异,他们普遍对西方音乐史更有兴趣,掌握起来也更为容易。当这种倾向并非体现在个别学生身上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我们要忧思的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出路。3.1.4教育途径单一,没有形成合力很多人对教育的定义的理解,等同于教学,实则不然。虽然古今中外的教育①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索[J].音乐探索,2012(3):9-12.-2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家和哲学家对教育所作出的界定各有不同,在“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上众说纷纭。但他们关于教育界定的表述“却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不管是广义上的教育还是狭义上的学校教育,教育都是在适当的环境下(中),施教者通过人道的方法,经由有意安排的计划、内容和组织,通过施加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思想与行为朝着真善美正向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目标的一种人类善的社会实践。”①从以上阐述来看,传统音乐教育不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即课堂教学只是传统音乐教育的途径之一,传统音乐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这一点的理解,当前有部分学校做得比较好。如部分专业的音乐院校和少数师范大学,它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地方优势,拓宽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形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很多高师院校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的传统音乐教育几乎全部依赖课堂教学,教育途径单一,没有形成合力。大部分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传统音乐教育,除了课时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之②外,很少运用别的教育形式,“校园缺乏良好的传承文化生态”,学校每年举行的关于传统音乐的学术讲座寥寥无几;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除街舞、轮滑等团体外,传统音乐的艺术团体较少;院系每年举行的晚会和演出,传统音乐的专题晚会罕见,在综合性的晚会和演出里,传统音乐所占的比例不多。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虽然包含了传统音乐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但主要以接触、学习为出发点的社会实践,在时间安排上并非充分。如前文所述B大学的民间音乐采风实③④践为期只有2周,C大学的艺术采风也只有2周。“现在还比不上五、六十年代,那时,上课方式以感性教学为主,教师多请院团的专业演员来担任。课后则有不少兴趣小组(如打击乐小组等)在自发地练习。感觉上,尽管整个校园内以西洋⑤音乐占主导地位,但学习传统音乐还是形成了一定的氛围。”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形态多样,作品众多,并且涉及到史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美学等相关学科,内容多,容量大。传统音乐具有乡土化的典型特征,单纯的课堂教学只能对其做一个浮光掠影般的了解,很难深入学习下去。①肖川,胡乐乐.教育概念的词源考古与现代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2):2-12.②陈雅先.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134-138.③数据根据《B大学音乐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分布表》得出。④数据根据《C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的《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得出。⑤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思索[J].音乐探索,2012(3):9-12.-23- 第三章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3.2导致高师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我们对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能够发现原因是多方面。从外因来谈,有西方音乐的入侵,流行音乐的冲击,当下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从内因来看,最实质的原因是我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足够自信。3.2.1母语音乐文化的认知缺位中国音乐曾经在世界独树一帜,进入20世纪,在“远法德国、近效日本”的口号实施下,在音乐文化领域,从学堂乐歌开始,西方音乐文化得以大范围地涌入。“依西方的模式建立了音乐院校,系统地学习西方的乐理、记谱法、乐器、演①唱方法,从而逐步确立了西方音乐体系在中国的地位,成为专业音乐的代表。”“五十年代以后,虽然在音乐领域多次强调‘民族化’,并为此作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已经形成的以西方音乐的应用理论为主导的音乐教育体系②并未有根本的改变。”中国传统音乐曾经璀璨辉煌,影响力巨大,被边缘化的缘由并非传统音乐不再优美动听,而是源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和误读,导致普遍对母语音乐文化的重视不够。中国传统音乐一度被批判性对待,视其为守旧、落后的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对立面。这种惟西方音乐才可效仿的观念,致使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一度被漠视,甚至还有一些激进教育论者提出音乐教育全盘西化主张,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直接否定,这无疑会对传统音乐继承和发扬产生不良的影响。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缺位其影响巨大。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崛起产生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但给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效应。“在20世纪,我国史学界对五四运动多给与正面评价,几乎无人指出其负面影响。进入21世纪后,有人进行反思,指出五四运动最大负面效应,是将封建专制当成中国③文化传统的全部,从而全面贬低、否定进而导致对传统的全面反叛。”而爆发于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又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受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摧毁。大批优秀的民族音乐家受到了批判与殴斗,众多优秀的民间音乐艺人从此缄口。虽然在文革后期,有有识之士对传统音乐开展秘密抢救和保护工作,但毕竟音乐是一种活态传承艺术,有些损失已经无可挽回。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①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105.②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105.③杜亚雄.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J].美育学刊,2011(1):61-67.-24-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展,文化生活日渐繁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现代化和全球化使中国加快了和世界的联系,科技发展带来了各种资讯和讯息的畅通,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带来西方音乐的全面渗透和演播。西方文化霸权在全球实施文化殖民,这种文化殖民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艺术的价值与传统具有一种强烈的优①越感,并作为跨文化的普适性标准,被认为是居于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拥有几千年音乐历史的中国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理应坚守阵地、充满自信,培育自己的文化之根,使之更加枝繁叶茂。但遗憾的是我们普遍缺失对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尊重传统文化的观念淡薄,反而形成对西方音乐过度崇拜与追捧的时尚,音乐思维的西化倾向明显,视传统音乐为“落后”、西方音乐为“先进”的错误认识,持续了将近一百年。指导思想和认识上的错误,导致了中国传统音乐血脉的多次断裂,最终后果则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断层,而传统音乐文化和资源的流失速度加快,拯救工作日益艰巨。3.2.2过度追求实用主义和技术化的音乐教育我国音乐教育存在对实用主义和技术化过度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甚至在音乐启蒙时期就已经存在。儿童学习钢琴和古筝,不为陶冶情操和加强修为,而是为了考级,为了上学能够加分或者成为明星。社会培训机构开办有舞蹈班、声乐班、钢琴班等特长班,唯独缺失戏曲班,因为戏曲在当今社会无用。这种实用主义思维辐射到高校音乐教育当中,直接导致高校音乐教育目标出现偏差,音乐的审美教育流于空谈,音乐教育完全成了就业型教育。在这里,我们并非要对就业型教育进行全盘否定,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下,学生就业问题应当被认真对待。但过度以“有用”为目的,或者具体而言,过度以“对就业有用”为目的,以市场需要为衡量音乐教育的唯一标准,显然不利于传统音乐教育地位的提升。正是这种实用主义论,导致很多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在课程改革上始终抱着保守的姿态,从管理者到教师,主观意识上并没有真正重视传统音乐。他们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浪费在“无用的课程”上。高师专业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但长期以来,连音乐课在中小学校普遍性得不到应有重视,更何况传统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长期没有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理所当然地忽视中国传统音①管建华.全球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定位[J].中国音乐,2002(2):4-8.-25- 第三章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乐教育,因为该内容暂时无实际功用。一旦整个国家的音乐教育都奉西方音乐为圭臬,学习本土的传统音乐就没有用处。而实用主义思想在学生层面的表现就是学习的“功利化”思想严重,传统音乐在高师的课堂上不受欢迎,学生认为“没有用处”。于就业无用,于成名成星无用,他们或许会为了应付考试去背诵书本,但精神和情感上缺少对传统音乐的强烈认同。音乐教育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但音乐教育绝不等同于技术培训。完全忽视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技巧训练与过度追求技巧同样错误。高校扩招,音乐专业的招生门槛相应降低,音乐专业迎来了庞大的学生群体。以往音乐教育的“精细化、个性化的艺术教育”被“统一的、规范的、技术化的”教育模式取代。面对具有不同个性气质、不同追求、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群体,我们却在用一种统一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某种“规范型、技术型”人才的倾向,偏离了艺术教育的初衷,陷入了技术化教育的误区。类似流水线生产的教育培养方式,使得因材施教、有所区分的教育理念不能够得到体现,教师很难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堂时间,更多地被练习技能技巧所占据,考试也以技巧是否娴熟为唯一评判标准,以致于很多学生的学习时间,大半在琴房度过。在此背景下,作为具有文化基石意义的中国传统音乐得不到重视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但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要领略其蕴蓄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精神,非急功近利的过度技术教育所能够解决。3.2.3流行音乐的消费失衡当代大学生大都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于21世纪。这一时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媒体商业化和市场化给流行音乐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空间,而广播、电视、电影、电话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流行音乐凭借快速通畅的信息高速公路轻而易举地覆盖全球,以多途径多渠道迅速占领了听众的视听。它几乎是呈侵入式传播态势,全面作用于青少年的生活空间。整个社会对流行音乐无节制的传播和失衡的消费,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始终面对的是各种流行音乐争奇斗艳的文化环境。“过往那种主要依靠家长、学校对其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常规教育模式在音乐侵入性传播的大环境下已逐步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青少年在尚未接受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之前,在尚未树立敏锐的识别能力和良好、健康、多元的审美意识之前,已经被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流行音乐所‘侵入’,从而在审美趣味上形成了刻板成见。由于当今青少年置身的社会环境-2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所受到的文化熏陶总体趋同,因此他们在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上虽不排除个体差异但亦明显呈现出群体性特征:他们更乐于倾听和接受流行音乐并且主要把其当①成是一种娱乐和官能享受”。作为青少年当中的一个群体,高等师范音乐系的学生并不因为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就表现出对流行音乐的冷静,不管是学习美声还是学习钢琴的学生,他们对于流行音乐的态度仍然是热爱甚至痴迷。因为流行音乐是一种大众文化,它的通俗性和青少年的生活没有距离感,因此易于理解、沟通和掌握。在青少年的世界里,这是一种主流文化,是他们完成自我表达和进行人际交往的“第二语言”,是他们进行自我调节的有力工具。时下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比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种种压力导致他们内心焦虑浮躁,自我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困惑,因此,对文化持有快餐式消费心理。而流行音乐相比其他形式的音乐,很明显更能刺激他们的感官和心理。流行音乐被大学生狂热消费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是一个全民追星时代,包装时尚华丽、个性十足的流行歌手作为偶像被非理性崇拜,这种个人效应把更多的流行音乐推向了市场,流行歌手甚至成了一夜成就梦想的象征符号。“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等节目的火爆,充分证明了流行音乐的强势和青少年对成名的极度渴望。我们不否定优秀流行音乐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但值得我们引起反思的却是,社会对流行音乐失衡的消费和无节制的传播,必然会使其他音乐的传播受到限制、冲击和排挤。当流行音乐便利地占据了太多资源的时候,传统音乐的地位就更加岌岌可危。社会语境应给传统音乐的生存和发展制造更为合适的氛围,大众传媒也应担负起弘扬传统音乐的责任,利用自身的优势给大众提供更多接触传统音乐、了解传统音乐和欣赏传统音乐的机会。大学生群体是成长中的一代,他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倾向完全可以被传统音乐教育的内涵所引导和提升。①引自拙文《音乐的侵入性传播对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影响》,载《艺海》2009年3期。-27- 第三章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28-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加强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对策在加强传统音乐教育方面,有部分音乐专业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师范院校积极践行,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就普遍情况而言,多数院校还是未能有所作为。因此,借鉴经验,积极探索,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总体重视程度的提高,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传统音乐教育有了更好的氛围,而随着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将应对新的挑战,我们应该为母语音乐回归高师课堂而群策群力。4.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扶持力度回归中国传统音乐的呼吁持续了几十年,但是践行却显得百倍艰难,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和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故此,加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传统音乐教育,首要之务是提高认识、明确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思想上存在分歧,必然导致实践的失误或者成效甚微。就高等师范传统音乐教育问题,我们要达成如下共识:“在坚守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阵地上,推动中华民族现代音乐教育事业迅猛发展。”①高师传统音乐教育一直囿于旧有体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传统音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改革更是一项牵涉面广的工作,需要依靠更多的制度性因素来帮助实施。如果没有具体扶持,宏观指导思想就无法真正落实下去,传统音乐教育还会流于形式。第一,给予相关的扶持政策。当前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没有传统音乐专业,教育部门应鼓励各高师院校创造条件创办传统音乐专业,在专业申报和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性扶持;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招生政策上,以往对学生的考核都是以西方音乐的评判标准为标准,其负面后果是“按照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四大件的音乐语法标准,中国传统的音乐家如阿炳考不上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演奏家刘天华也考不上作曲系,音乐学家王光祈考不上音乐学系,梅兰芳考不上歌剧系。在这些标准语法考试面前,他们会显得无所适从。”②音乐本就是一门丰①王士魁.全球化与中国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2):102-104.②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J].中国音乐,2012(1):9-16.-29- 第四章加强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对策富多彩的艺术,艺术门类很多,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水平,很容易抹杀个性。因此,必须制定更优化的招生政策为有才华的考生提供机会,如在传统音乐方面具有专长的学生可以考虑加分和优先录取;另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出台报考传统音乐专业的学生免费入学的政策,或者对就读传统音乐专业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减免学费,设置高额奖学金等;在教学人才引进上,学校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师资。如对在传统音乐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人才,可以在职称和学历上适当放宽政策,降低一定的硬性指标;在科研政策上,可以适当给传统音乐增设单独的立项资助课题等。第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当前众多高师院校在改革上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工作的开展因为没有经费而变得举步维艰。有些学校甚至因为缺少基本的音像资料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就更不用谈其他活动的开展了。传统音乐教育是高师专业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它不同声乐、钢琴等学科在课程建设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各级职能部门要实行专项资金扶持。如院校应该投入经费用于传统音乐资源库的建设,包括文本库、电子音像库和网络资源库、传统民族乐器实物库等;应该保障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经费,使院系有条件组织传统音乐讲座,出外观摩有关传统音乐的演出,能够走到乡间地头去和民间音乐做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以“探寻传统音乐,感受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为传统音乐的排练和演出提供经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行“传统音乐艺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传统音乐社团和兴趣小组,可以提供一定资金上的帮助,用于其活动的开展和维持;应该投入经费支持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总之,明确的思想认识可以为传统音乐教育提供正确和清晰的方向指示,而各项具体的政策扶持可以为传统音乐教育提供精神支持与制度支持,资金扶持为传统音乐教育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条件保障。4.2突出师范特色,改革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是目前高师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课程是教育目标实施的重要载体,其合理设置关系到教学理念最终的贯彻。高师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多元音乐型人才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加快课程改革,使课程设置符合培养合格音乐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走出学校就能够很快适应实际教学需求。因此,加强传统音乐教育,使学生具备更多的传统音乐知识,就应该对目前的课-30-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注重质和量的双重保证,注重课程的内涵联系,达到对各科知识的整合和融会。第一,加深对基础音乐教育的了解,突出师范特色,使课程设计完成与基础教育的良好衔接。对于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传统音乐教育来说,加快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完善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需要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进行一个详实的调研和了解,了解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老师,当前的中小学音乐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如此,方能顺利地完成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笔者在第二章已经详细列举了当前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传统音乐教学的具体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环节,必须适当地增加有关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否则毕业学生无法应对中小学的实际课堂教学。第二,调整课程设置,保证课时。通过不断丰富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和拓展教学内容的维度,在保证课程设计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传统音乐内容,大胆开设传统音乐的专业课程。完成传统音乐教育,不是靠一、两门课程或者在某几门课程中间加入一点传统音乐内容就能够一蹴而就。在已经拥有《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的基础上,要增加《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乐理》、《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与欣赏》、《戏曲欣赏与演唱》、《曲艺欣赏与表演》等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平衡。此外,要保障足额的教学课时,有的课程可开设两个学年或三个学年,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传统音乐的学习和训练。第三,合理搭配,形成系统,进行课程群的优化调整。合理搭配,指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合理搭配;讲述传统音乐一般知识的课程与侧重欣赏作品、学习乐理、学习表演的课程合理搭配;传统音乐专业课与人文、美学等方面的课程的合理搭配。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全面、深入而又循序渐进地了解传统音乐。科学设计,杜绝随意性。应注重学科联系,体现多元特色。学习传统音乐,目光却不能只盯着音乐,传统音乐作为一门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尤其讲究兼收并蓄,善于积累和积淀,并且不断创新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应置于文化的总体脉络中观察与审视,应从多视角、全方位来看待音乐的历史,诠释音乐行为,理解音乐人物,解读音乐现象,理解音乐作品,进行音乐表演。要达此目标,显然,仅凭借学习传统音乐领域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优化课程群应打破传统音乐教育被西方音乐包围的局面,建立一个包括史学、音乐学、文学、美学、文献学在内的课程群,将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社科等专业综合在一起,打造一种综合程度高、-31- 第四章加强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对策专业程度高与课程结构科学优化的课程群体系,这样才能完成一种文化的学习而不是一种技术的学习。总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开放教育”、“终身①学习”和“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效益观念”,而且要“具备鲜明的教师职业特征,要以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助益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掌握基本的学科教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②题的能力”。4.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要加强传统音乐教育,重要的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如果没有音乐视野开阔、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精进的教师团队,就很难把传统音乐教育落到实处。当前,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需要一种自省态度。大多数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通常声乐和钢琴老师趋于饱和,而负责传统音乐教学的老师没有或者很少,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要加强队伍建设,必须建立“培养与引进并重”的传统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仅保障有老师教,而且教得好。第一,大胆选才,引进优秀师资。在传统音乐学人才尚未引进之前,大多数学校在开设相关传统音乐课程时都由其他专业老师兼任,不仅加重了其他任课老师的负担,而且还难以保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充实传统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引进更多在传统音乐方面具有高学历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有利于解放其他专业的任课老师,有利于音乐学科的师资配备更趋合理和完整,使学校在音乐专业办学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目前高师学校应大胆引进传统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引进更多优质人力资源来学院从事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如引进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教育系、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等的优秀毕业生;引进在传统音乐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在教学经验上丰富成熟的老师;聘请从事传统音乐表演的艺术家和卓越的传统音乐民间艺人,担任校外指导和客座教授。在引进师资人才的时候,应制订人才引进的长远规划,在规划中明确传统音乐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的比例,确定聘任制度和政策,制定具体的聘任方法,在制度和政策上吸引更多人①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2,167,168.②黄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J].中国音乐,2010(2):262-264.-3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才,对于特殊人才的引进可以考虑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办法。第二,提供支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传统音乐师资队伍,除引进外援,更需要加强对本校现有教师之培养。在声乐、钢琴当道的大多数高师院校,传统音乐课程边缘化导致担任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的老师边缘化,长此以往,严重损伤了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科研热情。因此一定要对他们加以关注与重视,提升课程的地位与教师的地位。一是提供机会、创设平台,让担负传统音乐教学的教师有更多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可以定期选派教师进行进修、访学与培训,给他们提供深造和对外交流的机会,使这些教师能够更加开拓视野,锤炼能力;二是定期组织传统音乐课老师进行田野调查和民间艺术采风,对他们搜集的第一手传统音乐资料视同科研成果;应鼓励传统音乐课老师经常性地与专业演出团体交流和学习,并为他们登台表演创设条件;三是改善传统音乐课教师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如多媒体的建设,音像资料室的建设,解决传统音乐课老师在教学时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和院系可以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教学、科研、指导学生活动方面的奖励,给予在传统音乐方面具有一定专业造诣,获得一定教学、科研、指导、表演成果的老师以资金激励,使担任传统音乐教学的教师将教学工作和科研过程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使他们在自我实现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4.4创设试点院校,以点带动全面第一,利用优势、发现特点,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创建试点院校。各地经济、文化、资源有异,各高师院校音乐系的办学资历、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也不均同,采取跃进式和强制性的举措来加强传统音乐教育,难以产生良好效应。因为中国音乐教育“重西轻中”的倾向非常明显,且几十年来都难以撼动。转变这种顽固的音乐教育思维,需要创新思路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集中智慧和力量,将想法和有效实践结合起来,可选择一批师范院校进行试点,发挥试点院校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给他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启发。选择试点院校的依据多元。既要选择历史悠久、富有办学经验、力量雄厚的高师院校,也要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扶持有力、办学条件优越的高师院校;不仅可以选择地方传统音乐资源较为丰富的高师院校,如一些少数民族的高等师范院校,也可以选择文化视野开阔、艺术生活活跃地区的高师院校。利用试点院校的优势和特点,在成功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论证,科学统筹,长远规-33- 第四章加强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对策划,认真践行,建立一套成功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并且加强与更多高师院校的交流与沟通,在众人合力的基础上使之更加完善并且传递出影响力。第二,尊重和引导学生兴趣,在院校体制内创设传统音乐实验班。前面我们谈到多数学生对学习传统音乐没有兴趣,但依然有少数同学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和文化保持浓厚兴趣,他们常苦恼没有机会和途径对传统音乐进行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他们对传统音乐已有的知识大都来自于自学,因此需要更加专业的指导和传授。基于这一现象,院系完全可以创立一个传统音乐实验班来吸收这些同学加入。实验班并非扩大版的兴趣小组,而是一个需要制定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制定详实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有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有教学和管理实施小组的班级。实验班学生的组成应是全系学生群体里对传统音乐具有兴趣并具备学习能力的人。实验班的课程设置应该削减一部分其他的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以及专业课,增设更多传统音乐课程,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实验班的学业评价体系需要进行改革。因为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具备丰富的传统音乐知识,而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手段,则容易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评价手段应重在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重在鼓励他们在学习传统音乐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总之,创设试点院校、开展试点工作,需要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条件较为成熟才能开展工作;实事求是,注重规划和设想的可行性。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如从重视中国传统音乐转换到全盘复古,对西方音乐彻底排斥;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尽可能地为试点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及时评估、修正和调整,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和兄弟院校进行交流、沟通;学习试点院校的经验时,相关高师院校要避免产生思维方式的全盘“复印”,而是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吸收、各具特色。-34-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结语改变中国音乐教育母语音乐文化长期失却话语权的现象,“必须变革20世纪初延续至今的、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国民音乐教育体系,建立起以中华音乐文化①为母语的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有“保护传统音乐,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发挥自己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方面的“工作母机”作用。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不能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要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鞭策下,对现有的教育进行反思,并且修正不足,及时调整,深化改革,以顺利完成培育合格中小学音乐老师的重任。只有探索出更多的策略和方法,高师的传统音乐教育工作才能开创新局面。关于如何加强高师音乐专业的传统音乐教育,本文尝试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如在全国或者院校设立试点,但关于试点的具体建设,还需要聆听更多人的建议。文中提出“依托高师院校的规范化教育可以有效防止传统音乐的异化”的观点,还需和更多同行交流,以便进一步地深入思考。总之,高等师范的传统音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实际工作还会向我们提出很多问题,高师的传统音乐教育还需要在摸索中前进。自从“重中轻西”的倾向形成以后,我国的高等师范传统音乐教育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要在理性上进行更加严谨的建构,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更加务实的操作。高师音乐专业应该抓住契机、廓清认识、深化改革,让中国传统音乐的乐音回归课堂,让学生在宫商角徵羽之中领略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厚度和大气浩然之美并且薪火相传。当然,也需要更多的理论工作者投入到对高师音乐专业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研究当中,给教育实践更多的理性关怀和理论指导。行文结束之际,笔者还有几处存疑问题呈现:中西音乐到底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和比例共存于高师音乐课堂?传统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如何制定?怎样处理传统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更加有效地激发?这些都有待得到学界同仁的悉心斧正和共同探讨。①杜亚雄.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J].美育学刊,2011(1):61-67.-35- 第五章结语-3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一、著作[1]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2]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3]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5]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6]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7]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8]金忠明.乐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二、期刊论文[1]萧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2).[2]吴凡.三十载上下求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历史回顾(1980-2010)[J].音乐研究,2010(5).[3]张振涛.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J].音乐研究,2010(5).[4]曹本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仪式音乐研究[J].音乐研究,2010(6).[5]张伯瑜.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乐种学研究[J].音乐研究,2011(1).[6]张君仁.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传统音乐与高校教育[J].音乐研究,2011(2).[7]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区域音乐研究[J].音乐研究,2011(3).[8]萧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声音生态学[J].音乐研究,2011(4).[9]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关于学术规范的审视与学术创新的反思[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4).[10]冯光钰.国民音乐教育与中华文化母语[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6(2).[11]冯光钰.略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稿》[J].贵州大学学报,2002(2).[1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13]樊祖荫.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6(4).[14]樊祖荫.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1996(2).[15]樊祖荫.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J].音乐世界,1996(9).[16]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音乐探索,2012(3).[17]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1994(2).-37- 参考文献[18]谢嘉幸.任重道远的跨世纪工程——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1996(1).[19]乔建中.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资源[J].音乐研究,2003(2).[20]乔建中.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2004(4).[21]杜亚雄.“全球化”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建设[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1).[22]杜亚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音乐母语教育[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1).[23]杜亚雄.母语的音乐教育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24]杜亚雄.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J].美育学刊,2011(1).[25]管建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五大问题[J].中国音乐,2004(3).[26]管建华.在中国的音乐学院中设立戏曲音乐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2010(4).[27]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的后殖民批评与转向的文化分析[J].中国音乐,2011(1).[28]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历史文化重建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4).[29]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J].中国音乐,2012(1).[30]管建华.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5(2).[31]樊家城.传统音乐与新世纪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0(1).[32]张君仁,王冰.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11(2).[33]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9(4).[34]黄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J].中国音乐,2010(2).[35]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04(1).[36]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教学问题[J].中国音乐,1997(1).[37]耿红梅.关于建设《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的探讨[J].中国音乐,2010(2).[38]李伟.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3).[39]陈海珍.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6).[40]陈吉风.融合地方地域特色推动传统音乐传承——谈地方艺术院校在教学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2).[41]陈雅先.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42]肖川,胡乐乐.教育概念的词源考古与现代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3).[43]杨丽霞.管窥中国传统音乐在视唱练耳中的发展状况——对三部高师视唱练耳教材的调查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3).-38-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4]毛亚雄.民族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凸现性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9(4).[45]张天彤.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兼论文化与教育的相关性[J].中国音乐,2004(4).[46]赖登明,黄静芳.高等师范戏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戏剧,2012(12).[47]吴璨,陈星.赣南采茶戏纳入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48]李静.京剧编入中小学音乐课程将促使高师声乐教育的革新[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4).[49]赵丽.“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调整构想[J].中国音乐,2009(4).[50].张伟.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现状及成因述略[J].民族音乐,2012(6).三、学位论文(一)博士学位论文[1]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3]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4]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5]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二)硕士学位论文[1]党兆曌.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地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2]杨丽霞.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母语的视唱练耳教材编制之初步论证[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3]蔡奉伶.失位与回归,传统音乐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与重建[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4]卞小艺.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5]郭轶菲.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播[D].保定:河北大学,2008.[6]张亚莉.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D].开封:河南大学,2008.[7]李经.语言、动作、音乐三位一体的母语音乐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8]焦志丽.以昆曲、古筝等教学实践为例看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9]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高师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10]肖雅筠.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群的构建与价值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11]陈音池.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8.[12]苏世奇.云南高师本土音乐教育可行性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09.-39- 参考文献-40-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第一线教学了多年以后,岁月恩赐我以幸运的机会,让我能考上“高校教师系列·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生,接触了一门全新的学科,认识了数位治学严谨、才华横溢而又亲切随和的老师,结识了许多可爱的同学。让我能带着在教授《中国音乐史》课程中积淀下来的感性体会,去进行理论的探究与思索。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驱除了内心的浮躁和自满,意识到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更懂得了“责任”和“追求”。岁月有如白驹过隙,三年时光转瞬即逝。校园的青草重生了几回,而我,因为惰性的小小作祟,只留下了划着记号的课表、折着页角的笔记本、写得极不成熟的论文和无限遗憾。拙文写至最后,已是夜深人静之际,城市的车水马龙不再喧嚣,正是万家灯火悄然熄灭,天和地要做个好梦的时候。但是我的导师,才在网上和我道晚安,她一直在为我答疑解惑,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她都反复叮咛,不厌其烦。其治学之严谨,让我既羞且愧,颇为惶恐。因此,我首先要把最真挚的感谢献给我的导师石峥嵘教授,她工作认真、治学严谨,既有原则,又不苛责。所以,她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每每懈怠散漫的时候,总能得到她及时的鼓励和鞭策,其爽朗大气的个性,让人印象深刻。感谢教育学院的所有老师,无论是平日授课,还是课后交流,你们的点拨,总能让我茅塞顿开,恍然顿悟。遗憾的是时光匆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听一听你们的课。感谢人文学院的吴广平教授与廖君湘教授,你们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品质高贵,却待人热忱谦和,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会永远记得你们的每一句教诲。感谢音乐系所有的同事和朋友,因为这团结和睦的集体,我把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而在此次论文撰写过程中,更得到了你们无私的帮助。在此,祝愿你们永远快乐。感谢我的家人,在我因为教学和学习而照顾不到家里的时候,你们操持了所有家务,给我留下一隅静谧,不管备课或是写作到多晚,总有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在案头。-43- 致谢感谢我的老同学刘大飞,你身兼数职,事务繁忙,但是在我需要第一手资料的时候,次日就能快递到手;感谢和我一起度过三年学生生涯的同学王雯和李湘,祝愿你们顺利毕业,青春常驻人长久。感谢我的学生!你们的祝福短信、润喉糖片、藏在小小铁盒里的问候,都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你们,是我工作的全部动力。最后,向无数创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伟大中国人民致敬,向无数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奔走呼号、呕心沥血的前辈致敬,向中国传统音乐致敬!2013年3月12日-44-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全唐诗〉视野下的唐代舞蹈服饰》,独著,《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2.《唐宋音乐的价值取向及其变移》,独著,《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3.《音乐的侵入性传播对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影响》,独著,《艺海》2009年第9期。4、《论唐代音乐传播》,独著,《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5.《中国古代乐伎为尼入道现象初探》,独著,《艺海》2009年第5期。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1.主持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全唐诗视野下的唐代音乐生活”,课题编号10C0712。2.主持2010年湖南省永州市市级社科研究课题“永州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2.参与导师主持的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谭盾音乐的文化阐释”,课题编号09YBA058。3.参与导师主持的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海外华人音乐研究”,课题编号10A038。4.参与导师主持的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校级精品课程“声乐”课程的建设。-4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