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57570
大小:54.1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10
《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对应,凭借文化内容形式、创作生产传播等渗透影响,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潜在的力量,它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民族精神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而要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2011年8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题协商会上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社会
2、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也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明确提出。这些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当前世界文化激荡和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
3、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李光耀曾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只有当一种文化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国家社会进步的良好效能时,他国才能信服,进而对其心向往之。如果在本国失去生命力,在国际社会就自然会失去吸引力。这就需要国家拥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聚集、团结和组织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保持国家统一、内聚稳定的内聚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来说,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由内而外的释放过程,既取决于中国文化资源自身的特性,也取
4、决于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软实力的提升。结合两方面的因素,不难发现中国软实力的困境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化精英化。 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多属于少数社会精英的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被视作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文化与社会地位、财富和名誉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中国,有文化的人被视为是“圣贤”、“贤能”或者“有学问的人”,可以从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受超大规模社会紧张的人与资源关系制约,有文化的社会精英不愿将文化世俗化,转化为被社会大众所共享的公共资源。因此,中国文化的精英化使得文化
5、资源变成了一种硬权力,而不是软权力,文化始终走不出少数社会精英的小圈子,没有转化成为具有世界号召力的软权力。 首先,中国文化没有做好特殊性与普世性的转换。任何文明都是特殊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与其他文明体系有过三次重要交锋。在汉唐时期,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交锋,成功地吸纳了佛教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之后,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明交汇,产生了影响至今的回教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明清之后,随着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华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汇,催生了一波波的西学东渐浪潮,中国汲取了西方基督教文明中的大量
6、成分,汇入了中华文化的主流。然而,经过三次文明交融、交汇和交锋,尽管中华文化与各种外来文化实现了融合发展,但中华文化始终停留在亚太地区,没有成为一种普世文化,始终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地区文化。其次,中国文化没有做好经典化与世俗化的转化。由于中国文化为少数社会精英所掌握,在文化品位上更强调高雅文化,过于追求阳春白雪,中华文化不缺国粹精品,在文化艺术领域可谓经典云集。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缺陷是文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程度比较低,大多数文化学人不愿意主动做下里巴人式的世俗文化,不愿意将文化产品社会化和大众化,普通百姓缺乏应有的共享文化盛宴的机会。同时,从对外角度而言
7、,中华文化观是不平等的“华夷秩序”,明确上下亲疏,确立朝拜册封礼仪。一方面要求诸蕃贡使来朝表示自己奉大以诚和一心向化——向往中华文明的追求;另一方面作为“回礼”,天朝大国遣使赴各国施以册封,对诸“藩”国的朝贡、向化之心与实际行动表示嘉奖;同时对诸“藩”王提出要求,要他们“常奉正朔”,“宁人保国”。再次,中国文化没有处理好融合性和冲突性的关系。尽管早在《易经》中确立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但中华文化自秦汉以后,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更强调文化的融合性,淡化文化的冲突性关系。尤其是经过宋明理学的改造,中华文化崇尚“和而不同”,
8、恪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信条,中国文化不喜欢激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