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

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

ID:34636768

大小:2.20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3-08

上传者:U-22505
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_第1页
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_第2页
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_第3页
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_第4页
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摘要国有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基地和木材及林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也担负着生态建设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国有林区传统的消费模式,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给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可持续发展失去了重要保障。为此,我们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研究消费模式,以缓解国有林区的环境与经济压力。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可持续消费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框架下,界定了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的概念。通过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消费和居民生活消费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国有林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国有林区要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变。阐述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包括:科技、人口、资源、社会与心理等方面,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指导思想、人口规模、科技支撑、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政府的政策措施五大方面来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并建立了可持续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此对国有林区的所处的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在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结合国有林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主要从建立环境和资源成本内部化的价格体制、建立林业生态工业园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执行森林生态税、林区城市化等方面的措施来促进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的实现,提高林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 =::==::=.至!!坐兰堡!;鲨鎏耋:=:=一::一:::::AbstractThestate—ownedforestryregionisthelargestreserveresourceofforestandsupplybaseoftimberinourcountl'y,bearingtheimportanttaskofecologicalconstructionatthesanletime.However,foralongtime,Becauseofthetraditionalconsumptionmodeinthestate-ownedforestryregion,causetheexhaustionandenvironmentofresourcestoworsen,whichhavebroughtseriousinfluencetotheecologicalenvironment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makesustainabledevelopmentloseimportantguarantee.Forthisreason,weshouldstudytheconsumptionmodeunderthefram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ordertoalleviatetheenvironmentandeconomicpressureofthestate—ownedforestryregion.Thistextstudiesonthefoundationofthecurrentsituationsustainableconsumptionofsurvey,underflam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definestate-rnnforestzonesustainableconcept也atconsume.Throughanalyzingonthecurrentconsumptionsituationoftheforestreservesinternalandexternalthestate—ownedforestryregion,thetextexpandedtheexistingproblemsandthecausesofthemofthestate—ownedforestryregion,thusdrawstheconclusion:thestate—ownedforestryregionshouldchangethepresentconsumptionpattern,andstructurethesustainableconsumpfionmode.Thistextanalyzedtheinfluencefactorofsustainableconsumption,whichinclude:thescienceandtechnology,population,resource,societyandpsychology,ete..Regardingsustainableconsumptionasthegoal,thistextstructuresthesustainableconsumptionmodefromguidelines,populationscale,scienceandtechnologysupport,forestryresourcecultivation,policiesandmeasuresofthegovernment.inordertoappraisethedegreeofsustainableconsumption,thistextstructurestheindexsystemofsustainableconsumption,andsetsupthefuzzycomprehensiveappraisalmodelofsustainableconsumption.soastocomprehensiveappraisethedegreeandthestateofsustainableconsumptionofthestate-ownedforestryregion.Undertheexisting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situation,thistextcombinestheactualconditionsofthestate—ownedforestryregion,takesthecorrespondingmeasutein.Thesemeasuresmainlyinclude:setupenvironmentandresourcescostinherentpricesystem,setuptheforestryecologicalindustrialpark,adjustforestry’sindustrialstructure,developtheforesttour,enforcetheecologicaltaxofforest,theurbanizationofforestryregion,etc—Thesemeasureswillpromotetherealizationofsustainableconsumptionofthestate.ownedforestryregion,improvethelivingstandardofthepeopleofforestryregion,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forestryregioneventhewholesociety,economyandenvironment.KeywordsState—ownedforestryregion;sustainableconsumptionmode;indexsystemofsustainableconsumption 1绪论1.1问题的提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是从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开始的,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方面生产力极大提高,带来了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又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逐渐形成,并月.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得到普遍认同。当人们用可持续发展观对社会重新审视时,不可避免地要审视传统的消费方式。可持续消费观就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消费观的挑战和否定,它要求在一个生态——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三维复合系统中重新考虑消费模式问题。如何改变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全球性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实现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生产为前提。在巴西会议上,联合国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改变消费模式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艰苦的磋商,并在(21世纪议程》第四部分对可持续消费模式进行了描述。巴西会议后,可持续消费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议程上的焦点问题之一。在199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会议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号召对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提出一个可行的计划,并对其中的基本要素做出阐述,由此,许多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把可持续消费问题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研究。在我国,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报告还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转变消费模式,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这既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问题。进入21世纪,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国以来,林业累计提供木材50多亿立方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8.21%,林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状况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林业的主要区域国有林区具有面积大,集中连片的特点,是典型的生态区。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林区人们传统的消费模式,使人们为了满足对木材的需求,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超限额采伐森林资源,使后备资源接续不上,不仅造成了林区经济发展落后,同时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不仅对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国有林区要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这对国有林 区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一转变,也极大地丰富了林业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本文是以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林区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出发点,来研究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问题。本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运用可持续消费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为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找到科学的答案,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的理性认识。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国外可持续消费相关研究随着传统消费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消费的问题也呼之而出。《我们共同的未来》强调:环境问题的主要问题是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由此世界各国转而致力于研究消费的可持续问题,改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策。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命题,但《议程》对这~命题并未进行具体论述。1993年消费者联盟国际组织发表了《超越2000年:转向可持续消费》一文,并出版了一份关于环境问题的政策文件,其中就可持续消费达成一些共同原则:(1)所有国家的所有消费者都有享有以地球资源为基础的物质福利标准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必须公正平等的扩展到那些目前生活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消费者,也必须为今后各代人保存这种权力。(2)在一个有一定的资源和环境极限的世界上,富裕的消费者要利用较少的世界资源,这样其他的消费者才能获得他们有权得到的地球资源份额。(3)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要改变,以便在保持或满足消费标准的前提下,较少使用资源和少产生废物与污染。(4)未达到可持续消费水平,发展中国家必须走经济增长的道路,但不要重复工业化国家破坏环境的错误。在1998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改变现在的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消费”的口号,并提出消费模式改变的目标应该是:共享(保证人类整体的基本需求)、提高(消费有利于人类健康和能力的提高)、生活责任(一部分人的消费不能危害其他人)、可持续(不危及后代的消费权力)。报告还从人类发展指数、人类贫穷指数、生活指数、生活质量等方面,对当今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人类正在走向新的不平等,并据此提出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本国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和行动方案。目前,为实现可持续消费,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法律和政策,其中生态税成为最主要的政策手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挪威的生态税,政府向过度占用公共自然资本(其中污染预计废弃物所占空间都属于对自然资本的消耗)的企业课税;比利时的食物生态税条例,政府规定,如果把卫生纸用于食品包装,就可以免去生态税。在产品重复使用方面,韩国自2003年1月1日起,实行《生产者负责回收利用制度》。如果生产者完不成需回收利用的义务完成量,将被可以回收及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所需费用l15%-130%的处罚金。所谓的生产者负责回收利用制度是让产品及包装材料的生产者承担回收利用义务,并在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中通过对材料、设计的选择和 1绪论对结构的改善,达到废弃物的减量化目标并促进回收利用的制度。在产品的设计上,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美国、韩国等都已进行了长时间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消费研究,制定f.};本国的消费模式和建立了可持续消费实践的保证体系,例如:对人和环境影响最少的城市最优布局、产品包装对环境影响的德尼评定、产品寿命期望值研究、寿命周期分析的使用与局限性研究等,以此证明技术进步和产品耐用性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从而使得对社会福利和繁荣用数量表示发展到用质量表示,用消费的可持续性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目前国外对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内容主要集巾在设计和颁布环境政策,而又不过分影响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内化环境成本。(2)开发可持续产品,进行再循环和废物的分类与管理。(3)通过制定有效废物预防计划来管理废物,包括减少包装中和产品中材料用量,并将产品的可再循环作为最后的选择。1.2.2国内可持续消费相关研究为响应国际上对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国内也开展了可持续消费的研究,但是国内关于可持续消费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研究的较少,主要的研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人类的生活消费上,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来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结构。②从理论上把物质消费链、精神消费链和生态消费链,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消费链,分析了消费链的内在结构、断裂或扭曲,在这一基础上归纳出可持续消费链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从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的可持续性方面,构建了可持续消费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③强调了可持续消费的系统性,揭示了热力学理论和可持续消费系统的同质性,并把热力学中系统地描述应用到可持续消费系统中,把热力学理论中被爱因斯坦称为“整个科学的首要法则”的系统熵理论模型应用于可持续消费系统的运行机理研究中,以揭示可持续消费的相关因素。④分析了可持续消费与消费者、企业的关系,提出以循环经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生产消费,企业要实现绿色营销与绿色管理,消费者要改变现有的消费理念,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从上述国内外可持续消费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消费问题由来已久,并且随着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矛盾日益尖锐而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能只注重数量的增长,而应该考虑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及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要求可持续消费模式来支撑。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可持续消费的涵义、原则、实现机制等基本问题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问题上则鲜有人涉及。现在国有林区的研究大部分都在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国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方面,而在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问题方面却没有研究成果,其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在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人们的消费理念上、消费方式、政府的政策措施等方面来构建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1.3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的界定要研究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首先要界定本文国有林区的范围。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9月13日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第9条关于若干特殊的土地及财产之处理办法的规定:“山林、水利、芦苇地、果园、池塘、荒地及其它可分土地,按普通土地的标准分配之”;“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及湖沼地等,归政府管理”。中央政府1950年6月3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四章第16、18条分别规定:“没收和征收的山林、鱼塘、茶山、桐山、竹林、果园、芦苇地、荒地及其可分土地,因当按适当的比例,折合普通土地统一分配之。为利于生产,应尽先分给原来从事此项生产的农民。”;“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地和矿山及湖、沼、河、港等,均归国家所有,由人民政府管理经营之。”根据这一法律的规定,我国森林、林地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进而形成两大类林业经营区,即国有林业经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云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9省、自治区)和集体林业经营区(包括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9省、自治区)。本文所研究的“国有林区是指集中在大江大河源头、大面积连片的东北、内蒙、等重点国有林区”。⋯本文在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的基础上,为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界定为:.在特定区域内,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能够保持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消费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消费。本文主要是界定在国有林区内,但国有林区不同于其他区域,有其特殊性,即国有林区在保持自身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同时,还要顾及所管辖区域外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是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而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因此研究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具有特殊的意义。1.4本文研究的意义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是基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林区消费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国有林区应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及相应的对策,其目的是通过消费主体的理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引导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实现,从而缓解域内外消费主体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压力,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改善林区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问题的研究是国有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研究消费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1)研究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可持续消费的认识,有助于正确理解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不可持续消费对生态、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倡导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行为,这就有利于逐步引导可持续消费,促成国有林区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消费行为选择。(2)研究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有利于建立消费领域的新秩序,正确处理资源消费与环境、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1绪论(3)研究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有利于解决好资源的消费与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并维护其动态平衡,并在可持续消费理论的指导下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使其矛盾达到最小化,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林区社会。(4)研究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有利于找到一条即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又适合国有林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在坚持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前提条件下,促进国有林区的经济发展。1.5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本文以可持续消费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森林资源承载力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观点,采取定性与定量,理论分析与对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国有林区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构建的基本行为要求。论文研究过程,从国有林区传统的消费模式研究为起点,结合国有林区消费现状,分析现有消费状况产生的原因,阐述国有林区必须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变,根据可持续消费的基本原则,从人口规模、理念的转变、科技创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政府的政策措施等方面来构建适合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并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可持续消费的实现,做到规范研究,使该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既能丰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内容,又为国有林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统一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一:!至苎竺些奎兰竺兰耋些兰兰:::!::::::===!一:.=.1...................。..,..、..I.............................}...........。....,............。...【..........一J『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图1—1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框架图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为基咄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指导思想 2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的理论堆础2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2.1可持续消费理论2.1.1可持续;肖费的概念“可持续消费”(SustainableConsumption)是一个九十年代提出的名词,但在环境研究领域,却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六七卜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著作,如《增长的极限》(TheLimitstoGrowth”Meadowsetal,1972)、《人口爆炸》(ThePopulationbomb,Ellrlih,1968)、《富裕的终结》(TheEndofAffluence,Ehrlih,1974),均给世人提出了经济增长(生产和消费)、人口增加对环境压力的警告。这些很有影响的著作引起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80年代:《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根据可持续发展概念而制定的主要政策包括:恢复增长;改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就业、粮食、能源、水和卫生的基本需要:保证人口的可持续水平;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重新调整技术和控制危险;把环境和经济融合在决策中。在上述目标中,实际上已经反映出改变传统消费模式的观念。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于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pJ。同年联合国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可持续消费专题研讨会”上,也采用了上述定义,并指出,“对于可持续消费,不能孤立地理解和对待,它连接着从原料提取、预处理、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影响产品购买、使用、最终处置诸因素等整个连续环节中的所有组成部分,而其中每一个环节的环境影响又是多方面的”pJ。可持续消费包含以下三层意思:(1)可持续消费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力”,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要“缩短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些都说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让人类生活得更好。虽然在上诉引文中分别使用了“生活权力”、“生活素质”和“生活水平”等不同字样,‘但其基本含义是要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不只是人们的自我感觉,也决非是纯精神上的东西。它是指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舒适程度、便利程度和精神生活的享受程度、快乐程度。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实现“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的时代里,追求和提高生活质量应是各国共同奋斗的目标。在国有林区,经济发展落后,物质生活比较贫困,林区居民得不到高等的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为了谋生还不得不对森林资源乱砍滥伐,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对资源的掠夺性消耗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导致了空气污染、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环境条件的恶化造成了人类健康状况的下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降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不仅给自己,也使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标准,但要真正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只有实现可持续消费才能办到,可以说,可持续消费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唯一途径。(2)可持续消费是消耗资源和生产废弃物最少的消费。传统的消费模式是线型的,即人们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自身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用过的物品则被当作废弃物抛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量日渐增多,废弃物越来越多,而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从而造成了资源的过渡消耗和环境的退化。线型消费是一种耗竭型的消费模式,按此模式发展,将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当人类文明不断进化以后又产生了循环消费,即对于初级产品使用后不随意抛弃,而是加以回收和再利用,·目的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的污染。这显然是一种进步和发展。但是,这种消费模式只考虑到生态经济效率的提高,只能对可再生资源和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使用发生作用,仍无法解决全球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可持续消费是一种崭新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可以称为最优化消费。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实现资源的最优耗竭和永续利用。可持续消费就是要在一定时期内在消费不可再生资源时,如有可再生资源替代就应尽量消费可再生资源:如无再生资源替代,就应尽量节约使用,实现资源利用净效益最大。在消费可再生的商品性资源时,应确定消费该资源最佳使用期和最大可持续使用量;在消费可再生的公共物品资源时,则要严格控制使用率和再生率,实现最大可持续利用。二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捧放和对环境的最少污染。消费过程不可能没有废弃物。可持续消费要求废弃物最小,也就是可利用率最大,即消耗最优。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废弃物越多,资源消耗越大,可利用的成分就越少。可持续消费是在消费乃至生产过程中的最小废弃率和最小污染强度。这里的废弃物不仅包括消费以后残留废弃物,也包括生产该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在消费某物品过程中未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生产该产品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废弃物就不能叫最小废弃率,也不能视做可持续消费。最小废弃率体现了最少的废弃物排放量,又体现了对资源的最少消耗,体现了消耗最优。国有林区提供林木资源,满足域内外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要,然而,在木材采伐和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资源的浪费,林产工业对木材的利用率只有63%,林区和城市到处可见木材废弃物,这不仅影响了林区和城市的环境,又影响了木材的利用效率,使废弃木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国有林区要实现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使其废弃物的排量最小化,以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可持续消费的原则是公平和公正。可持续消费不是介于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消费过渡之间的一种折衷调和,而是一种消费模式。它体现了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即追求生活质量的权利对于当代全球的每一个人,对于当代与后代的每一个人应该同等地享有。任何人都有不应由于自身的消费而危机他人的消费,当代人不应由于本代人的消费而危机后代的生存与消费。可持续消费就是要摒弃非持续的消费行为,实现代内与代际公平。这就是说,在同代人之间,可以允许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差异,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和消费权利的实现不应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他要求把消费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们之间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提倡合理消费、文明消费,要有兼及他人的观念,反对有损别人利益的不合理、不文明、不公正的消费。从全球而言,首先要解决贫困问题、发达国家要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债务负担、贸 2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易逆差、资金短缺等问题,日益缩小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全面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则在消费环节的各个不同层面均需贯彻代内公平的原则,让所有的人平等地享有生存和消费的权利。在代际之间,当代人富有保护资源、环境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人的消费不公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消费需求能力为代价,而且要保证后代人的需求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地有简单稳定向复杂多变发展,有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使后代人的消费水准和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高。森林资源所提供的生态环境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不仅应尽可能满足域内外同代人的需要,而且,当代人还有为后代人享受不低于本代人消费当量环境产品和林产品的责任,即当代人通过对森林资源的持续经营、永续利用,而造福于本代人和后代人。2.1.2可持续消费的特征与一般的消费不同,可持续消费具有以下特征:(1)公平性。在传统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中,消费通常被看作是一种由个人或家庭独立做出决策的,不可控制却没有必要控制的行为,因而很少考虑个体的消费行为对后代人及同一代其他人的影响。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首先把森林资源的消费看作是相互联系的社会活动。既然如此,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就不仅要考虑自身效用的满足,而且要考虑其消费行为对后代人及当代其他人的影响,遵循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2)系统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世界是一个有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它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子系统以及支撑三大子系统的技术系统构成。传统的消费理论分析主要在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展开,很少涉及生态系统和三大子系统中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矛盾。例如,人类在经济子系统中的过渡消费森林资源行为和其他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一方面耗竭为消费提供物质支撑的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其释放的废物返回生态系统并污染环境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态消费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又会污染社会风气,使社会精神消费畸形发展。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把消费放在由经济、社会和生态等三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中考证,要求三个子系统中诸消费协调统一,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国有林区一直以单一生产、单一所有制、单一经济增长目标进行开发建设,其实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是一个多目标,要以可持续消费来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共同发展。(3)动态均衡性。传统的分析视消费为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是刺激生产的主要路径之一。刺激需求和鼓励消费成为社会流行的主题,也是政府惯用的激活经济的手段。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很少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即期消费对同代他人未来的消费能力的影响。可持续消费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和满足人类长远的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要求当代人考虑的代际配置问题,要求即期消费应建立在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以保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的需求呈螺旋式地不断由简单稳定向复杂多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4)消费的效率性。传统的分析一般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考证消费对人类需求 ::::::::=:=::=:至!些些奎兰竺:鐾堡鎏兰:一::.::::::::::::一=.的满足和社会再生产所产牛的币效应,很少考虑消费所带来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消费的促进作用就体现为消费的效率。面可持续消费的效率是从经济、社会、生态的角度,比较分析消费所带来的行为收益与总成本,只有消费所带来的行为收益大于成本,或消费行为的比较效应人丁零,才是真正有效率。在国有林区,由于受传统的“资源无价”的影响,人们在消费资源的时候没有考虑其消费行为所带来的负效应,没有考虑到环境成本,只是一昧地消耗,没有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考虑森林资源的环境成本,建立将环境成本内在化的价格体制,以价格体制来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2.2森林资源承载力理论承载力(CarryingCapacity)是用以限制发展的一个最常用的~个概念。承载力最早在生态学中用以钨量某一特定地域维持某一物种最大个体数目的潜力,现在则广泛用于说明环境或生态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最大限度。除非人口和资源需求的水平维持在地球承载力以内,否则人类生存持续是不可以保持的。森林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条件下,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森林资源在保证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这里所说的“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是指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所谓“所能承受”是指不影响其森林生态系统发挥jF常功能为前提;而“人类活动”则包括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经营开发活动。这种概念把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因子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应用森林学、生态学、资源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以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为先决条件,以资源供给作为基本保障,寻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相协调的策略、途径及森林人口承载力。一定范围内的森林能承载多少人口对森林资源消费,取决于森林面积及生产能力。森林资源承载力是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复杂问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一方面,森林承载力大小取决于区域自然条件,即森林存量和自身生产能力,区域内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森林对人类各方面需求的供应能力与其存量和质量直接相关,区域森林覆盖率越高,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就越大,能够供给的林产品数量就越多,区域人口承载力就会越大。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即社会经济活动对森林资源的压力,是影响森林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加重对区域内森林资源的压力。比如,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交换对象是森林资源,区域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林产品,则区域对其森林资源的压力较大,如果区域内有其他替代资源,或通过区域问的交换可以获得替代资源,或新的技术可以节省森林资源消耗,则能减轻对森林资源的压力。2.3循环经济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 2用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索新经济的产物。循环经济要求在经济生产中以新知识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循环经济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兴工业化的当务之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发展木材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在国有林区,木材工业是林业产业的主体和主要内容,木材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将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的林业产业仍属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和薄弱环节,尚未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木材利用率极其低下,大量资源浪费,木材的废弃物较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严重制约了以森林资源为主导产业的木材工业的发展,因此,在国有林区要实现循环消费,提高木材的利用率,以缓解木材的供需矛盾。国有林区要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就必须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指导。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提倡同一资源多次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循环使用,依靠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来增加生产。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学技术智力资本;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7】。其主要观念如下:(1)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有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把自身置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2)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要求国有林区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再像传统经济那样将土地视为“取料场”和“垃圾场”,将森林资源视为取之不竭的资源,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新的生产观。传统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还是废弃物处理,都要求实行清洁生产。要实现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J不(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再循环。木质材料是当今世界四大材料中唯一可再生和再循环利用的绿色材料和生物资源,林产工业可利用先进的技术,在产品加工工程中,以尽可能少的森林资源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同时对废弃的木质材料与纤维资源进行粉碎、削片后在进行深加工利用,主要是加工成各种刨花板、纤维板、木塑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复合材料等产品进行循环利用。(4)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要求走出传统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国有林区要提倡资源的适度消费与摒弃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在国有林区域内外要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杜绝使用一次性林木产品,如一次性方便筷子等,同时,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森林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国有林区实现循环消费,可以提高木材的利用率,缓解经济、资源压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与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目标是一致的。国有林区是重要的生态区,对生态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和林产工业的各项活动,都要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基于这种认识,国有林区要改变传统消费模式,转向循环消费。循环消费的特点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对木材消费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产和利用,皆在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废弃的木材进行加工,形成新的可用的产品。2.4本章小结本章首先阐述了可持续消费的理论,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可持续消费的深刻内涵,及其特征。运用森林资源承载力理论,并阐述了森林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发展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影响森林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及在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中的应用,提出要改变现有的消费观念,建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 3国有林区消费现状目前国有林区的消费模式还是⋯种传统的消费模式,这种传统消费方式是一种“线性过程”,在这一消费方式下,经济系统竭尽全力地把自然资源转化成产品,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然后将用过的物品当作废物而简单抛弃,整个过程呈现一种“线性”,不讲究消费与环境之faJ的良性循环。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品消费量与资源消费量日益增多,同时废物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多,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退化。另一方面,国有林区居民由于经济贫困、社会文化相对滞后,还维持着比较原始的对自然的刀:发方式,而这种开发方式常常是掠夺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使环境受到破坏。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一些不法之徒和一些不法商人,大肆盗伐林木,疯狂偷运木材,盗卖珍稀树种和古老树木。日常的上山砍柴、烧炭、挖树桩,就更不用说了。结果,原始森林几乎被砍伐殆尽,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使林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数量增多,给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阻力。3。1森林资源消费状况森林资源包括林木资源与非林木资源,本文所分析的是林木资源。我国的森林年采伐量在3.2亿~3.3亿立方米之间。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商品材原木9200万立方米,约消耗森林资源1。5亿~1.6亿立方米,占森林资源总消耗45%:农民自用材,约消耗森林资源8000万立方米;烧材,约消耗森林资源9000万立方米。据专家测算,我国林木年生长量约4.7亿立方米,自然枯损及火灾损失等约6000万立方米,净生长量约4.1亿立方米,去掉消耗3.2亿~3.3亿立方米消耗,平均每年还有资源结余约8000-9000万立方米。但这只是理论数据,实际情况是净生长两种成过熟林的生长量仅为1.1亿立方米,占26%,而且还有一部分处于无法采伐的地区。真正能采伐的用材林生长量不足l亿立方米。而商品材年耗森林资源达1.5亿立方米左右,超过了用材林的生长量。国有林区长期以来一直以木材为其主导资源,其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森林资源,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国有林区出现严重的超限额采伐现象,并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尽管20世纪80年代的造林计划和林业重点工程显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但这并未阻止对森林不可持续采伐所带来的森林资源总体退化,使森林资源不能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使当代人和后代人不能享受到对森林资源的生态和经济需求。从林木资源消费来看,薪材和木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1993年林业部调查资料,我国农村能源消费量为6.52亿吨标准煤,其中薪材占18.6%,居第三位;薪材在中国农村能源中的生活用能源和生产用能源各占64%:}1136%:全国森林资源消耗量为2.983亿立方米,其中薪材8593.6万立方米,占总消费量的28.8%,而实际消费量比上述统计数字大的多。森林分布不均衡,而且薪材资源非常短缺。全国薪材可开发资源为1.67亿吨(2.47亿立方米),而实际薪材消费量为2.5亿吨(3.69亿立方米),过量樵采 东北林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9000万吨(1.33亿立方米),这就必然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薪炭材短缺导致缺材居民不得不从用材林、防护林或经济林中过度樵采薪材,使大量林木遭连年过渡打枝樵采,造成大量的残次林的产生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J。林区域内外对木质林产品的消费量也是很大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林区基本建设快速发展,旅游业、装修业、家具业、餐饮业、会展业蓬勃兴起,于是每月有大量的木材涌入市场。其中消费量最大的行业主要有三个即建筑及装修行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业。据有关专家预测,1999年我国的商品材消费量在1.44亿立方米,比1981年相比将近翻了一番。年递增约4%。2010年根据有关数据预测总需要为24400力-立方米,比1999年增加了10000万立方米,增长69.4%,平均递增5%左右。木材的主要消费结构如表3—1所示。然而伴随着木材的消费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废弃木材。主要有:木材加工、人造板、家具及木制品制造业的加工剩余物;住房装饰装修大潮中,所产生的木质抛弃料(如边角下脚料等);家庭和事业单位在家居更新换代过程中所抛弃的旧的木制家具和木制品(如橱柜、沙发、椅凳、床桌及写字台、电脑桌等办公用品);基本建设中,特别是旧房改造动迁过程中,建筑物的木质构件的废弃物(如门窗、地板、横梁、楼板、扶梯、隔板等);各类建筑工地的抛弃的木制品(如人造板、模板、脚手架等):绿化过程中淘汰的老、枯、病、朽以及不适应城市栽培的树木,以及大量修剪的丫枝;餐饮业中大量的一次性木质用品抛弃物(如方便筷子,牙签、雪糕棒)等等。以上所述的木质抛弃物,在生活中几乎每时都在产生。长期以来,人们熟视无睹,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当做垃圾被处理掉了。每年都有大量的木材就这样被浪费掉。表3-1木材的主要消费结构1999缸2010定年度数量(万m’)比例(%)数量(万m3)比例(%)比1999年增加建筑及家装业300020.86350263350家具制造业240016.74400182000造纸业535037.2910037.33750农业用材200013.9250010r3500工业及基地用材165011.420508.4400总计1440010024400lOO10000资料来源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森林问题卷3.2生活消费状况国有林区多处边陲,有众多的民族聚居,有些地区较为荒僻,发展极为缓慢。区域内的生活消费水平普遍低。表现在:3.2.1人均收入低收入决定消费水平,国有林区现有从业人口总数958329人,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3国有林区消费现状576284,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914454000,人均年收入5057元,月收入421元。详见表3—2。近年来林区职工的收入与就业状况是森工集团公司和全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内蒙古对其从业人员的统计资料中显示,2003年在岗职I102160人,人均年工资6198元。黑龙江国有林区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58元,集体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01元,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5006元,森工企业职工工资2002年平均工资为4066元。2002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476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国有林区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黑龙江与内蒙古国有林区的平均工资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林区和农村地区有所不同,农民可以通过自身劳动获得基本食品保障,而林区人民必须用有限的收入去支付基本食品消费。相比之下,除去食品的必要支出外,收入所剩无几,其他的消费支出更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林区的经济发展,连带着人员就业范围不断缩小,经济萎缩,从而影响可持续消费的实现进程。表3-2国有林区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合计135个木材采运企业20个重点营林局年末全部在册职工人数95832991128347046其他从业人员367136007l在岗职工平均人数57628454682829456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万元)29】445.427162819引7.6在冈职工平均工贤敬(兀J505749676728资料来源于:2003年林业统计年鉴。3.2.2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国有林区现阶段消费结构的最大不足在于非持续性,即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表现在片面追求物质消费,从而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以大兴安岭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为例,据2002年大兴安岭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统计资料如图3.1显示,(注:此统计为大兴安岭地区城镇的统计资料,包括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在内)。按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居住、杂项商品八大类来看,所占比例依次为34.2%、16.5%、5.7%、8.9%、13.2%、7.9%、11.5%、2.2%,与01年消费支出相比,食品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已由2001年的34.6%降至2002年的34.2%,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交通通讯、衣着、居住、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较大,出现了消费热,人均交通通讯支出比去年增加275元,增长96.6%,用于衣着消费的支出,全年人均701元,同比增长15.8%。人均居住支出336元,同比增长26.3%。年底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支出490元,同期比增长4.5%。我们可以看出大兴安岭地区的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逐渐有所改善,消费结构正向“住”与“行”以及信息化消费方面升级,但是,这并不代表大兴安岭林区的确切数字,实际上,大兴安岭林区地处偏远,林区的生活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远不如城镇。 东北林业大学硕L学位论文资料来源丁:黑龙江2002年统计资料,(黑龙江统计网)图3.1人兴安岭城镇居民消费支山结构图由表中可以看出来,大兴安岭地区人们的物质资源的消费支出占有大部分比例,精神消费只是占有少部分比例。正常情况下,耗用物质资源往往会导致污染,破坏环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性。消费结构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消费结构——产品结构——资源使用及再生——可持续发展这一机制来实现的。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结构能保证资源被合理地使用和配置,并将产品生产对资源和环境的副作用控制在环境自身的承受能力以内。因此,国有林区要通过消费结构的改变,由消费物质资源向消费非物质资源转变,提高非物质资源的消费比重,有助于可持续消费的实现。3.2.3消费环境差我国大多数林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发达,区域配套设施跟不上,消费环境比较差,影响了林区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电力供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大部分林区输变电设备陈旧,线路老化,供电能力不足,电压不稳,电价高出城市,不仅抑制了林区电力的消费,也制约了居民对冰箱、彩电、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此外,一些林区供水、道路、电视信号、电话线路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使得居民无法享受到现代化设施所带了的便利条件。3.2.4教育费支出低教育费用支出的多少直接导致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黑龙江国有林区由于年收入低,教育投入的资金很少,再加上近年来,教育费用的飞速增长,给林区的教育带来了很大压力。‘据黑龙江森工总局的统计,2003年黑龙江国与林区系统在职职工中,接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人数为12974人,占总人数的4.09%,大专学历的人数为48726人,占总人数 3固有林区消费现状的15.3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人数为255443,占总人数的80.55%。详见表3.2。表3-22003年黑龙江国有林区在职职:瞰u识结构其他各种经济占总人数的比国有单何集体单何单位酋大学及大人数J26302181264.09%学以上比重97.35%1.68%0,97%人数487263133680大专15_36%比重92.17%6.43%1.68%中专及中专以人数20712245620270180.55%—C比重8I.08%17,86l,06%由表中可以看出,国有林区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还是很低的,这与可持续发展对人口的素质要求来说相差甚远。3.3人口状况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区的人口数从loo多万增长到500多万,人口增长快速,但是由于国有林区所占的面积大,其人口密度比较低,但是劳动力人数相对于林区经济发展所需人口数来说是相对过剩的。1998年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29人/kin2,而国有林区的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国人口平均人口密度。以黑龙江森工总局为例,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所属的林区,人口密度2001年底不足17人/km2,仅为1998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自80年代末,黑龙江森工集团便有计划地调减木材产量,由1989年的1260万立方米逐年调减到1997年的668万立方米,其间产生富余职工14,03万人。1997年末离丌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14.03万人,其中下岗职工8.6万人。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木材产量的继续调减到位,还将产生富余职工17.23万人,同时新增待业人员3.6万人,共有富余职工34.86万人。未来~个时期,森工林区的总人口、劳动力资源总量继续呈上升趋势,到2003年林区总人口已经达到156.7万人左右,职工53.3万人,占总人口的34%以上,待业人数也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劳动力“供大于求”成为基本态势。随着失业人口数的增加,增加了林区经济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林区木材采伐量的大规模减少,使林区靠木材为生的居民收入降低,造成人口贫困人数的增加。3.4现状分析造成国有林区的资源、生活消费、人口状况,追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4.1传统的消费价值观长期以来,在林区人们传统的观念中,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认为自然资源的产生过程中没有任何或只有少部分的人类劳动参与其中。人们依1日认为自然资源源于大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对自然资源消费时只是一味的索取和掠夺。人们不知 东北林业大学碗上学位论文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每一次掠夺,最终都要由人类劳动的投入进行价值补偿,换言之,人们对自然资源索取的越多,自然资源向人们要求索赔也就越多。在林区,人们只重视短期利益,不重视对资源的保护,大肆的超限额采伐资源,造成资源的自身恢复能力的急剧下降,其结果只能表现为人类获得的短期利益根本无法弥补自然资源未来恢复所需的价值补偿。同时,为了满足域内外对木质林产品的消费需求,生产者为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生产大量高能耗的产品,长期的由生产引导的消费模式形成了扭曲的消费价值观,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又促进了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因而出现了“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现象。自然资源的无价观使人们对经济评价失真,导致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降低自然资源的效用。资源的浪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如果人们不转变消费观念,依旧沿袭挥霍型消费方式,不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扭曲型消费价值观,一味追求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同时也把林区引向了不可持续发展。3.4.2人口增加过快,对资源压力过大随着林区的开发,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国有林区人口已由开发初期的不足10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万人口。尽管国有林区的人口密度相对于全国的人口密度来说是很小的,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林区人口增长的绝对数是很大的。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还是一个小小的污染源。人口数量的增长通过衣食、住房等基本生存条件的巨大需求转化为对资源的沉重压力,通过对产品的大量需求而导致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这一切过程又转化为对环境质量的严重损害。对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使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脆弱。3.4.3林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产工业发展落后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国有林区的产业分类包括营林业、木材采运业、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建筑材料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及修理业、电力生产业和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食品和药材等加工业、建筑业、商饮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等。但是,长期以来,国有林区过分强调主产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产业,使生产要素过度向林产业倾斜而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林区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给林区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致使林区丰富的资源被浪费,后续资源接替不上,林区经济呈现独木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其结果是森工企业资源出现危机,经济危困,“两危”的局面。由此产生的经济发展落后,致使林区人民的消费水平普遍偏低。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使林区难以挣脱传统林业的束缚,缺乏发展后劲,随着林区人口增长,企业劳动力过剩,企业负担不断加重,整个林区的经济发展日趋困难。在实施“天保”工程以来,调减国有林区天然林采伐量,实施分类经营,切实保护、恢复天然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给人类带来的生态效益,这给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林区主产业——林产加工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众所周知,林产加工工业需要大量的木材作为加工原料,“天保”工程实施后,木材产量做了相应的调减,仅对商品林这一 块进行采伐,就会出现原料供不应求的现象。而林产工业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向非林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在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加工利用率,缓解对林区森林资源压力的同时,生产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我们在利用有限的木材原料去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木材加工剩余物的利用,变废为宝,降低林产工业的成本,推动林区经济发展。3.4.4消费不足这里所说的消费不足不是指由于贫困所导致的对基本生活资料需求都无法满足的一种消费方式,而是由于贫困所导致的对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消费不足。消费不足并不意味着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相反引起两个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方面,消费不足会造成资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在国有林区极端贫困的地区,消费仅仅意昧着解决温饱问题,没有能力也顾不上考虑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提高其利用效率,形成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经济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方面,消费不足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还会对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贫困,人们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对森林、耕地、草地等资源过度利用,滥砍滥伐等行为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生态环境也急剧恶化,国有林区的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破坏大多数属于这种情况。综上所述,国有林区传统的消费方式严重制约了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阻碍了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国有林区要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变。可持续消费模式可以使人们的消费与环境之间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3j本章小结本章分析了国有林区资源消费状况,居民生活消费状况及人口状况,阐释了国有林区消费不合理的方面,并且从传统的消费观念,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林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产工业发展落后,及对森林资源的消费不足等方面,阐述了现状产生的原因。 东北林业大学顺十学位论文4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其影响因素也是很多的。国有林区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在实现可持续消费的过程中,既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国发挥生态屏障的作用:又要快速稳定的发展林区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影响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的影响因素到底有哪螳,下而就逐一进行介绍。4.1人口因素可持续消费是人的消费,所以研究可持续消费不能不研究人口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既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也取决人均使用或消费能源的多少。即使人口总量得到控制,但如果消费模式没有可持续性,则总的消费结果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即使消费模式是可持续的,但由于人口总量的过度增长.其最后的消费结构仍是不可持续的。换言之,能否走向可持续消费关键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人口总量与素质,二是消费模式。4.1.1人口数量人类消费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从整体上说取决于社会总消费。社会总消费取决于两个因素,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社会消费总量增长取决于人口数量增长或者是消费水平提高,或者是两者都提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地球的人口承载力会越来大,但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时点上都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限量。因此,当人口增长超过地球的人口承载力时,就会因生活资料缺乏,资源的分享越来越贫乏,对环境容量的占有越来越巨大,表现在人口密度、人均资源占有和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压力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同时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人的发展。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人活着就要消费。人类的消费,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许多学者提出环境影响公式:环境影响方程:环境影响(impact)=人口(Populatioil)×人均富裕程度(affluence)×由谋求富裕水平的技术所造成的环境影响(Technology)这是由保罗·埃里希和约翰·霍尔郡在1972年提出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是影响环境的三个重要因素。根据这个公式,可以得出结论,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环境负效应或遭受到破坏的程度与人口数量成『F比。损害方程:损害=人口×人均经济活动×每次经济活动所使用的资源×每种资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压力×每种压力的危害这里的损害是指降低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它可能来源于环境状况的短期变化和环境资本的长期衰减。上述公式显然表明人口与环境损害呈正变化关系。 4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影II龟因素分析污染恒等式:污染=(污染/GDP)x(GDP/人口)×人口在这一恒等式中,污染可被理解为一般环境退化的状态,它的形成可视为是经济活动的污染强度或排污系数(污染/GDP)、人均收入水平(GDP/人口)和人口总量三个变量的综合作用结果。从理论上说,控制环境退化加剧的趋势可以分别从上述三个变量入手,就人均收入而言,对于我国这样处与发展中状态的国家,为寻求发展通过发展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从而改善贫困的生活状况和提高消费水平,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我国当今最基本的目标。所以通过降低人均收入来降低环境退化和污染程度是不可取的。这样,抑制环境退化要么通过降低污染程度,要么通过控制人口增长。从上述三个环境影响公式,可以看出,人口总量的过度增长,对环境损害和污染会不断增大。设想,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取暖和做饭会大量采伐森林资源,林区资源的过度采伐,使林区附近已经找不到木材,人们不得不走出几公里以外去寻找木材,他们居住的周围目力所及的地方既无树木也无灌木丛,这样会对生态和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4.1.2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总体上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人的身体、智力、心理和道德。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其核心是人的智力。人口素质高,往往就意味着他们受教育水平越高,人们的消费层次越高,从而他们的资源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就越强。文化程度越高,对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认识越深,危机感就越强;反之文化程度越低,则对环境问题越不敏感,越是感觉不到环境恶化的状况(见表4-I)。表4—1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对环境状况的看法(单位%)很严重不严重根本没问题非常好说不清小学以下45.029.710.85.49.1中学毕业60.925.35.53.O5.3大专以上74.120.41.81.02.7资料来源:《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5期,第13页人口素质高,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人口素质高低不仅体现了其自身可持续消费能力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的高低。低素质的人口只能采取外延式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而与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经济无关。低素质人口的存在,即降抵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经营效益低下。也增加了人口就业压力,增加了人口职业转移的难度。人口素质高,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人类产业发展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发展。从产业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和负面影响来说,第三产业比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要小得多。伴随产业结构升级与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人口素质也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知识经济产生于自然资源近于耗竭、生态危机同益加剧的时代,知识经济发展有助于拯救生态危机。首先,知识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接近耗竭的自然资源。其次,知识经济在 :=:一=::=:===:::::::::i:!望型些i兰竺!;兰竺篁兰=:=一!::::一::=一:资源配置上以人力资木、无形资木为筇一要素,大大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传统经济需要大量的设备、资源,两知识经济则依靠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知识经济中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4.1.3贫困与可持续消费贫困首先是一个经济(收入和消费)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因为贫困的存在威胁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贫困是用价值表示的、为社会所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准,一般以家庭人均收入能否达到正常生存所需要的最低生活费用支出来衡量。我国目前的平均线标准和比较低,现行的农村绝对贫困线是:1992年人均纯收入320元。从可持续的角度分析,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但反过来,贫困又引起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种失衡关系。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密切相关。由于贫困,人们迫于消费生活需要而对森林、耕地、草地等资源过度利用,甚至滥砍、滥耕、滥牧,造成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退化;这反过来使土地生产率进一步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条件变得更加困难,更加贫困。越穷越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形成“贫困——人口过快增长——资源环境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入口、环境和贫困之间的联系用图表示(见图4.1)。技资源厂—r业—厂]厂●图4-1人口、.贫}}j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化农田 4固有林区自J持续消赞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口增加既有『F而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是在我们这样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的币面影响敌不过出于人口增加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费的负面影响,从而人【J过快增长与贫困的恶性循环难以避免。4.2科技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大体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目前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关系几乎没有认识,由于无知,造成了大片森林被砍伐和植被的破坏。18世纪中叶,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与此同时,也使自然资源遭到更大范围的破坏和严重的浪费,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丌始寻求从过去消耗大量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生产资料则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在生产中广泛的应用,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并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得一定的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它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方面,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可持续消费是在知识经济越显突出的时候提出的,它的实现要有科学技术为支撑,科学技术是可持续消费的基础和基本手段。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并成为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没有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就不会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消费。应当看到,科学技术知识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寻找新的资源开发途径,促进在林区减少资源消耗,防治环境污染_瓤生态破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这样就能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中,人类的技术形成是历史地发展的,传统技术以追求单一生产过程最优化或生产单一产品最优化为目标,以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因而是高消耗、低产出和高污染的。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导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迫使人类寻找新的技术类型,这就是生态技术。生态技术就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如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等所设计的新的技术形式。它应用于社会物质生产,通过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或循环利用,把投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实现废物最少化。同传统技术相比,它是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的生产。人们利用生态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其次,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可以不断扩大人类劳动酌对象和内容,从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和能源日益短缺的问题。人类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方式,特别是资源和能源的同益短缺,引起世人普遍关注。因而,如何利用当代高新技术,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节约使用资源和能源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通过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不断改变现有资源和能源的结构。利用科学技术,将 东北林业大学彤!l学位论文能源和物质投入减少到鼹低限度,同时使fE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可以重新加以利用。如前所述,一方面可持续消费的形成,离不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使人类可持续消费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持续消费观~旦形成,又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认识到,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消费,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推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消费的可持续建立在科学知识这一强大的基础上。4.3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消费看作是个人的事,采取什么样的消费方式,很少从社会的角度,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角度来考虑自己的消费行为。其实,对人们的消费活动不仅要将其置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考察,也要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生活过程的背景中分析。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观念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消费观念可以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从而决定了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可持续消费的实现程度。消费行为作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决定了我们不能不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同的消费主体因需求、生活方式、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其消费行为也有所不同,但无论怎样的消费行为都会产生社会效应,它关系到因个人消费行为而消耗的资源是不是使社会资源供应更紧张,从而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或个人的消费行为所形成的废弃物是不是对环境容量形成了更大的压力,这就要求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不仅仅从自身的目标来考虑消费,而且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角度来衡量自己的消费行为。此外,消费行为对可持续消费还会产生很大的间接作用——弓I导生产者进行可持续生产消费。市场经济是需求为导向型经济,“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这样,企业要实现自身盈利的目标,必须以自身生产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前提,所以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行为必然会引导、迫使企业进行可持续生产消费。例如,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能自觉地抵制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那么任何一家森工企业就绝不会在继续生产一次性筷子,整个社会就会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就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见图4.2。4.4自然资源因素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其他非自然资源不断增长的物质源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和减少,直接影响着物质资料和财力资源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反之,亦然,如果物质资料和财力资源的增长过于迅速,其规模超过了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能力,同样也会引起自然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自然资源储量的丰缺、种类的多寡及其质量、结构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又存在着矛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遭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 4同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影响闲素分析个人行为表现吃——一次性餐具穿——高档衣物住——圈地盖房、消费材料行——乱扔废物游——森林景观娱——噪音、消费能耗精神食粮——购书乱伐森林]l不乱垦湿地lI可生活垃圾I卜_一持噪音污染lI续浪费资源I普扑杀野生动一发展图4-2个人行为与发展模式影响逐渐大于利用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国有林区有其特殊性,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森林资源,整个区域的森林资源不仅要满足域内人们的生活与生态需要,还要满足域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森林资源是影响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森林资源的消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有林区基本上完全依靠林木资源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林木资源的过度采伐,使林木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反过来,林区的经济发展又受到森林资源的约束。森林资源是自然世界的生命支撑载体和人类的社会基础。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高出生率高——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发展模式,使得森林资源对人类活动的约束不可能凸显出来,甚至可以说,在农业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人类活动的资源约束问题。工业革命以来,人口发展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人口增长极具提速。日益膨胀的人口规模,使人类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向大自然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由于人类活动的根本内涵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资源交换,森林资源的稀缺性就必然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拓展而日趋加剧,人口可持续发展必然面临着愈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同时资源的丰厚也影响着可持续消费的程度,从而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4.5其他因素法律因素。环境立法和管理系统可以影响和引导消费模式。法律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护和鼓励守法的公民,并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行为;其次在于规定违法行为的范围。可持续消费实施之所以需要法规,是因为:可持续消费是保持一定增长数量的稳定发展的消费,相关政策需要长期稳定有效实施,而法律的稳定性能够稳定政策的要求,从而促进可持续消费的实现。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价格制度。价格制度是引导消费以及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现有的价格制度并不能反映出自然资源、原材料和制成品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目前,大部分使用土地和与原材料的价格政策轻视自然资源的价值,忽视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特别是定低了从公共土地上提取的原材料的价格。例如纸和纸浆的定价并没有反映出被毁坏的动物栖息地和生产他们时被污染水的代价。此外,区域人民的消费习惯,生产关系、收入政策等都是可持续消费的影响因素。在这里就不做详细的阐述。现实中,上述因素并非单独起作用,而往往是各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各因素若是同向作用,其对可持续消费则起到促进的作用;若是反向作用则会相互抵消,阻碍可持续消费的实现。4.6本章小结本章分析了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对人口、资源、科技、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法律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对可持续消费的影响,这几个因素对促进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几个因素并不是单一起作用,而是共同起作用。 5围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的构建5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消费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经济、环境、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虽说是未来相对长远的主流消费模式,但却需要从现在着手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要在现有林区资源、经济、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原则,从模式的指导思想、人口规模、技术支撑、资源可持续供给、政府政策措施五个方面来构建。5.1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界定及其原则模式是从总体上表现一定事物的存在状态、运行程式和机制,反映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模式具有正态性、规律性、目的性等特点。人类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N都没停止过对资源的消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性质、消费方式等,形成了不同的消费模式。消费模式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也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资源耗竭型消费、循环消费等模式的更替过程。消费模式的变迁是永恒的、绝对的,消费模式保持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消费模式的变迁一般是渐进的、缓慢的。消费模式的选择不仅仅决定于人与环境的协调,人作为生物的一个种群,他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谨慎的改造环境爿。能发展。这种适应和发展首先表现为消费模式的变化。可持续消费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对人类消费行为的程式、规范和质的规定性,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消费活动,并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按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原则进行价值判断的理论概括。可持续消费模式原则:适度消费原则。消费是否适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从人类总体角度上说,适度消费原则是要求人类把消费需求的水平控制在资源承载力范围之内。人类对资源承载力可以借助于技术手段而增大,但往往是以减少生物多样性繁殖或生态功能为代价的,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可能将其无限地增大。除非人口对资源需求的水平能降到承载力以内,否则,人类生存持续性是不可以保持的。从人类个体角度上说,适度消费原则要求坚持以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作为目标,逐渐减少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一一即对人类健康生存没有有益作用甚至有害的消费。科学性原则。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要逐步消除传统消费中的过度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环境的污染,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提倡科学文明的消费活动,同时还要用科学知识来指导、规范消费行为,满足节约能源和保持环境良好的需要,使人们在消费中实现全而发展,实现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公平性消费原则。它包括代内公平消费与代际公平消费两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消费强调当代人在发展和消费的同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与自己同等的发展机会。当代人不能片面地和自私地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剥夺后代人本应享受的同等 发展与消费机会。由于地球f: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当代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掠夺性地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地球上现有的资源将消耗殆尽或非常稀缺,人类生存环境和整个生命支持系统将严重恶化,未来人类将面对一种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因而无法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会导致整个人类的继续生存受到威胁,而这种威胁是由我们这代人不可持续的消费造成的。代内公平消费要求任何地区的发展和消费不能以牺牲别地区为代价,应实现资源环境消费的效益和成本的公平分配和负担。现实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资源环境消费的不可分性和非专有性,使资源环境的利用者和消费者在获利的同时,往往部分或完全没有支付因此造成的社会成本,而其他人则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害。所以,可持续消费要求既要实现代际公平消费又要实现代内公平消费。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是建立在林区经济,社会基础之上的消费模式,既不是片面地为不损害后代人的消费需求来抑制当代人的消费,也不是为了减少对自然资源、原材料等的耗损而限制经济增长,更不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畸形消费。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风俗、心理、传统等不同,可持续消费模式不尽相同,但可持续消费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在繁荣经济的同时,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同时减少资源的使用和有害物质(废物)的产生。这种新的消费模式,就是把消费纳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轨道,采取符合自然生态演化规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消费行为和方式。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应在遵循消费一般原则的前提下,考虑其特殊性,因此,在国有林区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要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适度的人口规模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为基础,以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为手段,从这五个基本行为要求为出发点来构建。5.2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消费模式,都有其指导思想。观念决定消费方式与消费行为,只有观念向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转变,才能引导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在国有林区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转变消费者传统的价值观,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它包含新的自然资源观、科技进步观、生态伦理观、经济增长观和社会发展观等诸多方面,但其本质是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绝不能离丌人的主体性和满足人的需要而单纯地追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任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身是否有价值,一旦离开满足人的需要而谈论是没有意义的。可持续价值观是对传统文明价值观的辩证否定: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用人与自然的和谐代替了传统观中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不再以人为唯一尺度,不再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是承认自然界有与人同等的存在和发展的权力——即自然界具有其固有的、按生态学规律存在和发展并受人类尊重的权利,他以“人——自然”共同体协同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给自然以平等 5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地位。人类与自然决不足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j被改造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平等的“人是自然的一员”。在人类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大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关键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从消耗和使用自然资源丌始的,回顾世界和我国林业所走过的过程,不难发现,各国林业几乎都经历了从破环森林到自觉恢复森林的漫长过程。长期以来,国有林区的观念落后,还存在“靠天吃饭”的思想,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对森林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和向自然界大量的排放废弃物,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只顾自身眼前的利益,没有把自己放到自然界中,忽视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在促成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过程中,消费观念决定消费行为,观念的转变是基础。国有林区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把自身与后代的消费联系起来,在考虑自身的消费满足的同时要考虑到他人与后代人的消费满足。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时,其消费行为不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构成危害,同时,在消费时要尽可能的提高精神消费的比例,减少物质消费的一种消费观念。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念,以此来引导人们的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行为;促使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如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等:要养成环境意识,增加可持续消费的知识。5.3以适度的人口规模为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也是可持续消费的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人——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可持续消费是人的消费,包括物质、精神、公共产品等消费,消费是贯穿始终的中心线,所以研究可持续消费模式必然要研究人口问题。如前所述,可持续消费离不开适当的人口规模,这包括人口的数量和质量。这里所说的人口数量,并不是指人口的绝对数量,而是指人口相对于资源承载力来说的适当数量。随着林区的开发,人口增长过快,国有林区人口已由开发初期的不足10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万人口,这给国有林区现有的森林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木材的采伐量大量调减,以森林资源为经济依托的森工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职工收入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同时,单一的以林木资源为主的林业企业,因为森林资源减少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使企业难以继续维持下去,造成大量的职工失业,而国有林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生产林木资源为主,轻视非林产业,所以大量的富裕人员无从安置,造成林区劳动力过剩,致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林区现有的劳动力人口相对于资源和林业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来说是相对过剩的,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实现国有林区适度的人口数量,这就需要森工企业通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来增加就业,大力发展家庭种植、养殖、采集和林产品加工业等替代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加强人口转移等来解决过剩劳动力问题。从人口素质方面来说林区劳动力的素质不高,投入教育中的资金是非常少。以黑龙江为例,根据黑龙江森工总局的统计,2003年黑龙江林、Ik系统在职职工中,接受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的人数为12974人,占总人数的4.09%,大专学历的人数为48726人,占 东北林业大学硕L学位论文总人数的15.3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人数为255443人,占总人数的80.55%。可见国有林区的教育程度不高,人员大部分都是中专学历,这很难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入才高素质的需求。另外人才素质低,导致国有林区的消费结构偏向于物质消费,而忽略精神消费。人才素质的高低,不时一蹴而就的,这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显著提高,这需要社区人口与政府的共同的、长期的合作,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这是人口素质提高的关键。因此,在国有林区,一方面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另一方面还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人口增长过快增加了对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压力,其直接后果是由于贫困,人们迫于生活的需要而对森林、耕地、草地等过度利用,甚至滥砍滥伐造成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退化。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使子孙后代的发展和消费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5.4以科技为支撑我国是世界上木材及木制品的生产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2002年中国术材市场与行业报告》指出,目前国内木材需求量已经达到3亿到3.3亿立方米,但国内目前在森林超采的情况下,最大可能提供的木材为2.3l亿立方米,以此缺口至少为0.7亿到1亿立方米。预计2005年我国木材需求量将达到3.6亿立方米,木材供应缺口至少为1.1亿;到2015年,需求总量将达到4.2亿立方米,木材供应缺口至少为1.3亿立方米。而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废纸、废旧木材、旧家具和废弃的人造板,急需开发利用。我国每年月产9000万吨的生活垃圾,其中非其木质材料约占4%,即全国年产非木质材料约360万吨。如我国每年的建筑竣工面积约有12亿立方米,其中仅废弃的木模板有300多万立方米。处理这些日益增多的废弃木质材料,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包括土地占地费、运输费用、填埋费用等等,并且还存在安全隐患。可持续消费要求尽量减少废弃物投放,保护环境,这是核心。在国有林区,林木资源状况是如此危急,然而林产工业科技含量低,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不可持续生产的阶段,使每年产生大量的废旧木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林产工业要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以科技为基础,提倡循环经济的理念,推广可持续生产,这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木材使用率,使废旧木材得到循环利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缓解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压力。为了使木材得到充分利用,首先,要利用科学技术对木材废物进行处理。木材废弃物的处理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利用。物质循环利用是指对废旧木材回收后进行二次加工,制成各种人造板重新使用,也可以将非木材制成活性炭、工业碳或合成气体作为化学原料使用;所谓能量利用,就是指将其作为工业燃料或发电,也可作民用的家庭取暖。这里只介绍废弃木材的物质循环利用。木材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利用,其原则是使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组成~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 5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冲突。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资源数量很低的国家,少林缺木,为缓解日益突出的木材供需矛盾的主要之一就是要有效地回收利用。况且木材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也是重要的环境问题。木质材料是当今世界四大材料中唯一可以再生循环利用的绿色材料和生物资源,且其能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为了保护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木材资源,我国应积极回收木材废弃物,研究开发木材材料在利用和有木材衍生新材料,并且在木材废弃料制造木质新材料方面进一步研究。其次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林产品进行生态设计和为环境而设计。今天的产品是明天的废弃物;产品有一个寿命,即从资源提取到产品的处置,其寿命周期由各转化阶段组成,始于环境又回到环境;在每个阶段都有能量和物质的变化发生。导致废物排放,进而影响环境质量。提倡产品的生态设计其目标就是要减少木制品寿命周期中每个阶段的环境影响,也就是对林产工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所有使用周期进行环境优化,产品的每一部设计都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在林产品的生产设计中要考虑边角料的利用、在把原材料加工成产成品时所要采用的化学处理时要考虑对环境的污染性等等。最后是木材的节约代用,所谓节约代用是指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符合环保要求的措施,节约使用、合理利用木材,提高木材利用水平,减少或避免木材采伐、加工、储运、使用各环节的木材损失和浪费,或利用非木质材料及其制品合理替代木材,减少木材使用量。从中可以看出,木材节约代用的内容具体应当包括木材节约和木材代用两个方面。木材节约就要求我们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木材生产、加工、使用过程中,由于木材直接利用率、综合利用率及耐用率的提高而节约的木材使用量。例如,在森林和林木采伐及木制品加工过程中科学计算,合理下锯,减少采伐剩余物,提高出材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倡导人造板的加工利用,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利用先进的干燥、防腐、防虫、阻燃、改性等高科技防护措施,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在木材代用方面,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塑料、水泥、竹材、农作物剩余物等非木材料及其制品,来替代木材及其制品使用量。例如,建筑领域以钢塑门窗替代木制门窗;包装领域以金属、塑料替代木质包装箱等。5.5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为基础人类社会要发展,就离不开对资源的消费。消费与资源的供给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就没有可持续消费。国有林区有其特殊性,就在于国有林区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其主体资源——森林资源。因此,在国有林区要实现可持续消费,资源的供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就要求加强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以保证木质原料的持续供给,以满足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森林资源的消费需求。从供给方面来看,森林资源的培育是可持续消费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长期过量地消耗,使得其内在结构严重失调、生产力持续下降、造林树种和林种结构单一、可采资源接近枯竭。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过去长期为林产工业提供优质大径材的天然林资源,由于经营方向的改变,其可提供商品材 东北林业大学硕L学位论文的资源大幅度减少,木材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合理培育森林资源,大力发展人工造林,实行集约经营,培养高产优质的森林资源,已成为当今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培育中的发展趋势。要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首先,经营利用好现有木材资源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强经营管理,调整木材采伐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主伐比重,坚持珍贵树种限径采伐,扩大抚育伐比重来补充主伐的数量,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加大对幼中龄林的抚育管理力度,实施复层林定向培育技术,对质量较差的幼中龄林进行超前更新,调整树种结构,变低产林为高产林,变劣质林为优质林,逐步提高现有木材资源的林分质量。要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还要加快速生丰产林培育以满足加工企业需求。在皆伐迹地阻人工更新为主,择伐迹地以天然更新为主,搞好迹地补植:在宜林荒山荒地有计划地安排造林,在造林时要适地适树,以发展速生原料林为重点,实施集约经营措施,促进林木生长,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培育短轮伐期和超短轮伐期的人工林,缓解可采资源枯竭造成的经济危圃;加快国有林区以工业原料林、珍贵大径级用材林等为主的商品林基地建设。商品林可以按照其结构、地域、功能和市场等需要进行定向培育,适时调整树种、林种结构,逐步实现国内木材生产及其加工产品的供求平衡,满足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各种需要。5.6以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为手段1992年“环发”大会确认,林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环境保护的主导,是各部门经济发展和维持生物所必不可少的资源,森林正以其特有的三大效益成为环境与发展一体化的关键和纽带。但由于森林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即市场主体行为对森林资源的不利影响由该行为主体以外的第三方——他人或后代人——承担。这使得市场主体在决定生产、投资、消费等活动时,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所面临的各种选择成本和收益,而对经济活动中的环境要素(如空气、水、环境纳污能力等)的投入和产出,特别是由此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后果(资源枯竭、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对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害等等),却没有或没有完全折合成与该市场主体有关的成本和收益,因而不能很好的影响其决策。而且在竞争的压力下,市场主体即使意识到了其活动会给社会造成的环境资源成本代价,只要其行为不受社会的严厉惩罚,也往往置之不理。正因为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的代价不是由开发者承担、污染环境的代价不是由污染者承担,所以他们就不愿意花费大量钱财来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由此保护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就成了市场经济的“盲区”。因此,面对市场在环境资源领域的失灵,政府必须加以干涉,通过强制性手段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目标。所以说“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措施来支持。首先,政府要确立并宣传可持续消费道德准则。要确立可持续消费道德准则,政府的宣传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企业与公众固然是可持续消费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但是处在分散和自发状态下的社会公众与企业,只有通过政府的教育才能形成一股追求可 持续消费的强大合力,使自己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主动地参与到可持续消费活动中去。由于受传统心理价值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往往忽视环境问题,导致现在的不可持续消费,以此要通过教育改变不可持续消费的社会文化、传统心理及价值观,告诉人们改变现行消费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帮助公众做出可持续消费的选择。其次,政府的命令与控制手段。如果确立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道德准则是劝说人们“应该怎样做”的话,那么建立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命令与控制手段(包括法律法规、标准)是解决“必须怎样做”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是在竞争中求发展,是在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稳定的、全面的发展,它既涉及经济领域,又涉及社会领域,既要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又要求发展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政府制定法律加以具体规范。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破坏严重,致使国有林区经济增长缓慢。特别是一些企事业法人单位超限额采伐国有森林资源,成为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国有林的保护和管理,是加强我国森林资源管理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无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韵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是强化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制止滥砍滥伐的重要途径。同时,政府应该在提高林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保证在国有林区有一个全面的环境法制体系及相应的实施措施,法制体系包括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适度丌发,防止污染,军废的处理,制定林产品的生产标准,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加强执行林地限额采伐制度的力度,在宏观上调整林木结构,明确其权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以确保人类的健康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最后,政府的经济手段。命令和控制一直是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手段,并将继续发挥作用,然而,环境退化的原因在于经济运作的本身,所以,解测的答案也在经济过程中寻找。经济手段的目标和作用在于纠正导致市场失灵的外部性问题,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其具体目标是:把环境代价列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定中j以扭转将环境视为“免费品”的倾向以及将环境代价转移给社会中的其他人或转移给后代的趋势:更充分趋向于使社会代价和环境代价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以使森林资源节约、防止环境退化。由于森林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在国有林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分配相应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中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应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和微观刺激等。5.7本章小结要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方方面的支持,本文围绕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原则,从国有林区人口规模、人们的消费理念、科学技术、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方面来构建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这五个方面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基础,缺一不可。 6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国有林区正处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变时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看其能否实现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如何能科学的评价可持续消费,建立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对林业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6.1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确定的基本原则(1)相互协调原则。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作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子系统,涉及人口、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它是个复杂的大系统,为此应重新审视传统的消费模式,所设计的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要能约束和摈弃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的,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消费行为,引导消费与社会生产、自然生态的均衡、协调发展。(2)公平性原则。追求消费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运行的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应反映消费的社会公正平等程度和永续持久程度,引导人们消费时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在考虑当代人利益时也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不是把消费看作仅仅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过程。(3)全面原则。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实现消费的全面发展。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要以消费的发展为中心,对其作全面的反映。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包括公正指数、生活质量指数、资源可持续能力、利他指数,从生活状况、资源消耗状况、可持续消费政府措施等各个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体现可持续消费状况的指标体系。(4)相关性原则。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实质上要求任何一个时期,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森林资源消耗水平、森林资源生长状况、环境承载状况以及社会组织形式之间都应处于和谐状态。因此,从可持续消费角度看,不管反映哪一个方面的水平和状态的指标,相互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林区资源可持续能力与生活质量指标相关,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生长能力越强,资源可持续能力越强,林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就越高,从而促进可持续消费的实现。6.2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设计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既要从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设计指标,又要突出重点,要把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职工收入与生活质量、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的改善状况等作为重点指标。既要反映静态的指标,又要反映动态的指标;既要反映数量指标,也要反映质量指标。本文将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相互联系的四个层次,即总合指标层、类指标层、组指标层、初级指标层。总合指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指标,它是集目 标、状态和过程于一体,通过类指标总合而成,是可持续消费水平和程度的总和性指标;类指标,体现可持续消费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特征值,主要分为公正指标、生活质量指标、资源可持续能力指标和利他指标四大类,类指标由组指标组成;组指标,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林区在自身消费中生活质量的提高状况、非理性消费对自然社会造成的危害、森林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状况、人类在协调与自然关系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婶藏绩,以及如何贯彻可持续消费的代内与代际公平等方面的组指标,组指标由次级指标组成;初级指标,即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状态的初级指标群;·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的总和指标,要通过类指标反映出总体上林区可持续消费目标能否实现,而类指标又要通过若干组指标逐级向下细分到各个初级指标来体现,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其结构框架详见图6一l。图6-1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 东北林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6.3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的论证与指标确定6.3.1公平指数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公平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横向的、指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二是纵向的,指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这是可持续消费与传统消费的重要区别。因此在国有林区要建立公平性指标,它由代内公平程度、代际公平程度2个组指标,6个初级指标组成,以区域内居民收入的差异指标与GDP增长率指标来衡量代内与代际的公平程度,来观察区域人群的消费水平是否控制在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范围内,是否给他人以及后代人的消费造成危害。其具体的初级指标内容见表6.1。表6-1公平指数指标组指标初级指标居民人均全年纯收入的差异代内公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支山差异平程度受教育程度著异基尼系数代际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平程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6.3.2生活质量指数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林区人民生活质量,使当代人和后代人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生活质量的最优化。因此要在国有林区建立生活质量指数,从不同侧面、角度来衡量人们的生活质量状况。反应生活质量的指标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消除贫困状况、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人口状况3个组指标、13个初级指标组成,初级指标的具体内容详见表6—2。表6-2生活质量指数指标组指标初级指标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消除贫贫困人口数贫困人口比例困状况失业率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物质和精神生人均主要消费品消费量活条件人均教育经费支山人均科研经费支出额人口密度、生育率、死亡率人口状况平均预期寿命 6国有林区n,持续消赞计价指标体系及方法6.3.3资源可持续能力指数国有林区要实现可持续消费必须具备坚实的资源基础,这就是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就是通过人类的理性消费,使森林资源的储量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这就要求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耗用数不超过对森林资源的生长数,也就是生长率大于耗用率。森林资源不同于其他可再生资源,有其特殊性就是具有生态作用和可以循环利用,人类在自身的消费过程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不要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废弃物向环境的投放,同时还要考虑森林资源的废弃物的回收情况。因此在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框架中设计了资源可持续能力类指标,来综合考虑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包括资源蕴藏状况、资源生长与消耗状况、资源回收利用状况、生态效能状况4个组指标,24个初级指标组成。初级指标内容详见表6—3。表6-3资源可持续能力指数指标组指标初级指标人均土地颐积森林覆盖率资源蕴林木蓄积量单位面积蓄积量藏状况生物物种种类数人均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木材的人均消耗虽土地荒漠化面积资源生长与非人为年森林损失率单位面积年木材产量消耗状况人工成林与森林砍伐量的比率年森林消长比率林份综合生长率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资源回收利森林资源的回收利用率用状况森林资源的替代率技术进步对节约森林资源的贡献天然林保护程度森林水涵养能力生态效森林游憩能力能状况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森林天然更新恢复能力发生地力衰退的林地面积6.3.4利他指数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需要政府的政策与制度支持。任何一种消费模式,都要有社会和政府的界入,国有林区也不例外。政府在推进实现可持续消费的过程中利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与此同时也需要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因此在评价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能力时。要考虑推进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可持续消费的宣传教育2个组指标,6个初级指标组成。初级指标内容详见表6-4。 东北林业大学碗J:学位论文表6-4利他指数指标组指标初级指标可持续消费推进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措施、政府在推进可持续消费方面的经济、法制措施、的政策措施全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宣传范围、接受可持续消费教育的人数及比率、宣传教育绿色组织个数(人数)6.4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的模糊评价需要在某一进行评价,然后由初级指标向组指标、类指标、法。下面介绍评价的计算方法。总体内对每个单位样本的每个初级指标综合指标,逐级推演的一种综合评价方6.4.1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组指标的模糊评价6.4.1.1计算初级指标的分值根据初级指标所反映的不同内容和特征,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一个可资对比的参照值,然后计算实际值与参照值之间的离差加以评分。评分的区间为0~100分,符合参照值的为标准分,好于参照值的给予加分,差于参照值的给予减分。初级指标的可持续消费的得分可按以下公式计算:Gf=S,+(X{1一Xm)d式中,Gi为模糊评判中某样本单位第i个初级指标的可持续消费的得分,Xil为第i个初级指标的实际值,xio为第i个初级指标的参照值,di是第i个初级指标的评分系数,S;是第i个初级指标的标准分(参考值得分),标准分的分值是不统一的。视初级指标的不同内容而定。上式中的评分系数di确定的方法是将某初级指标的理论级差除100而得,理论级差为最差与上限的差。以生活质量指数中人均居住面积指标为例,假定在国有林区,0值为最差,20m2为上限,则级差为20,其评分系数为5。我们现以人均10m2为参照值,可根据专家评分定为标准分40分,若某地实际人均居住面积为13m2,则评分为40+(13.10)×5=55(分)。6.4.1.2划分某初级指标的可持续消费等级我们可以按初级指标的得分转换成可持续消费等级。初步设想为三个等级,即0~30分为不可持续(VI),30—70分为初级可持续(V2),70~100分为可持续(V3),以生活质量指数中的人均居住面积为例,根据上式计算出的分值为55分,则初级指标的等级为初级可持续。6.4.1.3计算可持续消费的等级比重根据某初级指标的可持续消费等级,计算样本单位数占样本单位总数的比重。这样就形成对某一总体的某初级指标评价的集台形=(U赡巧)。由每组中的若干个初级 6国有林区町持续消费计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指标的评价集合组成相应的组指标nq模糊盯I价甜!阶,为R。即其中K。~%代表初级指标的等级比重,R中的i代表类指标,j代表组指标。其中¨。~K,代表初级指标的等级比重,月。中的i代表类指标,j代表组指标。的重要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权数确定后形成向量爿口2(4,爿:,..一。),其中4,~一。代表各个初级指标的在组里的权重数。嘭2以RF2(4,一2,..爿F)lj;!I'(毋-目2q,)lK,K:K,l1%V,2v.J6.4.2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类指标的模糊评价类指标模糊评价矩阵毋,即。岛髓纠量,设为x,2(Ⅳ,Ⅳ:⋯.x,),其中x.~Ⅳ,代表组指标的权重数,则类指标的评价K...K嵋...1—.................。.........L】I.yR 东北林业太学硕士学位论文c=爿,·目。=(鼻.Ⅳ:⋯.Ⅳ,)l;;il=(P.只:易)lB。。玩280,j6.4.3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总合指标的模糊评价根据四个类指标在综合指标中的重要程度,赋予权重,形成向量组为Y=(¨KP:』:::Iz一叮P=cx匕匕K,[主:主!三]=cZ,Z:Z,,z产YP=(Xy2匕K)l:::f=(123)LP4,只:只,j6.5本章小结本章首先说明了可持续消费指标的选择原则,在选择时要遵循代内公平性和代际公平性,全面性,相关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指标选择的有科学依据。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方面发展体系,通过公平指数、生活质量指数、资源可持续能力指数、利他指数四类指标反映出总体上林区可持续消费目标的 6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实现程度,这些类指标又通过若干组指标逐级向下细分到各个初级指标来体现,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了更好的对可持续消费能力做出评价,建立了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给出了一定的值域做出模糊评价。 7实现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对策7.1积极宣传可持续消费思想,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可持续消费是人类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将要长期进行的社会消费活动。可持续消费系统的中心是消费者,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实现要求消费者的参与和实施能力,而消费者的观念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消费模式的形成基础,促进其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实现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才能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为此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观念,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这就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1)要加大宣传可持续消费的思想的力度。各国有林区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电视、广播、报刊、消费者组织)进行广泛宣传介绍文明、健康、新型的消费方式,使人们认识到不可持续消费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将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性后果,呼唤起人们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感;通过宣传普及可持续消费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消费的主体意识,营造一个能激励广大公众自觉地积极参与可持续消费的社会氛围。(2)要加强消费者教育。《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的能力的关键。基础教育是环境与发展教育的支柱”。199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他既是福利的组成部分,同时通过与人口及经济和社会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又成为福利发展的~个因素”。从根本上来说,消费者总是在一定的消费价值观念支配下进行消费决策的,要建立与可持续消费向适应的价值观念,关键有赖于教育。因此,在中小学校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包括环境污染危害、环境污染现状、消费与环境的关系等;消费教育,包括消费基本知识、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引导等;国情教育,包括本国国情、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此外,兴办各种消费及资源、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宣传可持续消费的思想、观念及相关知识;同时要大力支持民间机构、社会团体、营销企业对消费者所开展的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总之,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广大公众对地球家园意识才会成长,环境道德才会觉醒,人们才能培养起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文明的新价值观,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社会消费活动,有力地推动区域可持续消费的健康发展。7.2建立林区生态工业园区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新时代赋予林业的光荣使命。木材工业是林业产业的主体,也是木质林产品的生产源头,因此,木材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将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产工业是以森林资源为原料的产业,在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情况下,利用木材科学与新技术对木材进行废弃物回收利用、深加工、 7实现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对策精加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可以实现木材的合理利用、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其发展有利于森林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木材使用寿命的延长,进而可以保障木质林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少砍伐森林,保护森林资源,使森林资源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然而,目前国有林区的林产工业处于资源利用率低的阶段,一些可利用的林木资源利用一次就被抛弃掉,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如果这些被废弃的资源被回收利用,那么,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使用,从而保护了森林资源。因此,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国有林区建立林业生态工业园区。林业生态工业园区就是在国有林区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林产工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这有助于保证企业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建立国有林区的生态工业园区,要以人造板厂、家具厂、活性炭厂和发电厂四个厂为核心组成工业园区。以人造板厂为起点,人造板厂生产的板材运往家具厂生产家具,家具产品运到市场卖给消费者使用,人造板厂在生产中产生的废料、边角料及消费者长期使用后被废弃的旧家具再被回收。回收后,把废料及回收后的木质产品分别处理,可以进行物质循环利用的运往人造板厂,人造板厂利用高科技技术对废料及废旧的木质材料进行二次加工,制成各种木质或非木质人造板与木塑复合材料,运往家具厂再做成家具和包装材料完成循环利用,对不可进行二次加工的可进行化学处理,运往活性炭厂,做成活性炭、工业碳、合成气体、化学原料,不可进行化学处理的将其运往发电厂,直接燃烧用于发电。当然,这四个企业要建立在远离居民居住地方,同时相隔不要太远,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就是从节约运输成本的考虑。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生产量和污染处理的费用,还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7.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林区产业化建设国有林区为适应天然林资源保护的需要,木材采伐量已明显调减,单纯靠卖原木已不能满足森工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有利于林业产业之间互相促进,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使林业生产顺利发展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加就业岗位,解决林区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其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思路是:缩减木材采伐业,强化营林业,从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出发,以多种自然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林产工业和非木资源开发型产业,大力发展非林非木和第三产业等替代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国有林区的比较优势在于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资源的减少,使林区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失去了活力。长期以来林业的“两危”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森工国有林区企业没有利用这一优势,而在于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法不合理与利用率低,企业性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国有森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含量低、效益差。今 东北林业人学坝f学位论文后应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资产重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延长木材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间实行专业化分工,优势互补,形成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保障可持续消费的实现。森林旅游是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森林旅游包括游览观光、登山探险、狩猎垂钓、健康休闲、野营科普等活动。它具有保健、美学效用。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的数百万年中,人类的生活方式走过了一条“完全依赖森林一一逐步走出森林——迫切回归森林”的道路。在对森林的利用方式上走过了一条“有限度的利用森林——大规模的采伐森林——大力度地保护森林”的道路。而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类需求的转变,由此可见精神与生态需求正在逐步上升,并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追求向大自然的回归。森林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森林旅游是一种特殊的生态价值补偿形式。它使森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森林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也给林区带来了蓬勃生机,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直接收入1元,就会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4.3元的增值效益,同时森林旅游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每直接就业1人,就会给社会提供5个就业机会。国有林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环境资源,奇特的森林景观,丰富的野生动物等,为开展森林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林木可采资源越来越少以及森林的分类经营,生态林的规划,发展旅游业无疑是改善林区经济状况,促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由此可见,森林的文化与游憩功能必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森林旅游保护了自然森林资源,形成壮丽景观,森林以其特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回归自然的愿望,陶冶人们的情操,满足人们精神上的一种消费。另一方面森林公园事业的发展对于保护我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弘扬优秀生态文化、树立社会发展文明形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山区脱贫致富、向可持续消费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7.4大力推进国有林区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化则是一客观地域社会变动的综合过程,是指人口向城市区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其内涵包括数量过程和质量过程两方面:数量过程是指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质量过程则是指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的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其本质表现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国有林区大部分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属于小城镇,人们生活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居住分散,资源浪费严重。而国有林区城市化可以把城市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引进过来,而且城市化还可以其强大的集聚功能和集约利用多种资源的优势,尤其是区域中心地带,经济效益显著,交通等生活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科技人才较多,创新能力较 7实现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对策强等优势,来带动林区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口相对集中,煤气管道建设齐全,可以节约使用公共基础设施,增加使用频率,降低公共基础设旌的投资成本,减少了无入居住的偏远地区,降低了交通运输的投资成本。城市化不仅可降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还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条件。但最主要的是城市化帮助解决林区特有的环境问题:能源消费由生物消费向矿物能源转变,减轻了空气污染,并且促进了林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囡为林区的农民不再砍伐木材和烧掉作物秸秆,树木得到了保护、秸秆也可以留在地里,有利于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从而增强肥力。目前仍有70%的农民依靠秸秆和薪材燃烧煮饭,生物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30%,使用生物能源后,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已使中国农村减少了18.6%的土遗。在城市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现象就是生活方式的极大的改善,及对资源消费模式的改变。资源消费模式的这一改变极大地减轻了林区的环境压力。在国有林区要推进城市化就得树立“小城镇大战略”思想,着眼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要在正确判断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好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突出资源优势、以人为本,环境共存。要遵循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手段,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和吸纳能力。以加快国有林区城市化发展进程,这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启动有效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林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7.5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政策7.5.1建立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部化的价格体系价格是消费的重要因素,以及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有力杠杆,但目前的价格体系却无从体现自然资源、原材料和制成品对人们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偏低的价格和现行的经济结果造成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采伐以及生产、消费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因此,必须彻底改革传统价格体系那种“产品价格高价,原材料低价,环境成本无价”的不合理局面,按照资源耗竭的边际成本计算产品中包含的环境成本,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提高某些森林资源的价格,建立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部化的价格体系,使消费者和生产者明了自然资源以及产生废物的环境代价,从而促进传统消费和生产模式的重大变化,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形成。当然提高价格的结果会引起自然资源交易的下降,这会给那些国民收入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区域带来一系列难题,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往往只能非法过度开采资源,非法进行交易,造成木材市场的混乱。对于上述问题,政府还要加强监督力度,严格控制采伐量。改变林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木资源,及制定有关政策着力解决。7.5.2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环境收费政策——森林生态税森林生态体系其作用在于蓄水、固土、防风、防沙,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森林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即具有非排他性与非排斥性。只要提供公共物品,任何个人或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史群体就不能从公共物品的消费中排除出去,且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排斥他人对同一公共物品的消费。因为没人能够或应该被排除,消费者就无法为消费公共物品而付费。消费者不付钱,企业就赚不了钱,就不愿提供公共物品。另外,林木是一种特殊产品,它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两种效益具有统一的一面,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要体现在林木上,离开林木两种效益均不复存在。但两者也具有一定的对立性,生态效益是建立在活立木基础之上的,只有保护森林才能维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要求砍伐森林,取得木材。由于我国至今对森林的巨大生态效益没有予以合理的价值补偿,承担这种生态建设的林业基层企业将支付巨大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木材的高价又诱使人们去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加剧了两效的对立。为缓解以上矛盾,我国目前主张采用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这一主张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有其局限性。其有利的一面是费的立项权属国务院或地方政府,立项相对较易,便于迅速筹集资金以弥补国家生态建设财政资金的严重不足,缓解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另外,收费标准的制定与实现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相对于传统“只取不予”的资源政策有了很大进步,且在目前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主张与国际上重税轻费的税制改革潮流仍有距离。第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仍属费的范畴,它不具有税收的强制性,因此要收取足额的补偿费有相当的困难。第二,收费标准制定与实现的灵活性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其缺点在于它可为一些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打下伏笔,易导致腐败。第三,自收自支,不纳入预算管理。由于不纳入预算管理,支出去向便脱离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监督,即使收足补偿费也极可能平调到了乡财政或县财政,而无法返流于森林生态建设。第四,尤其是当公益林区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林业部门迫于自身生存的压力极有可能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异化成林业部门的第二个养人基金。森林生态税则能较好地克服补偿费的上述不足,具有征收的强制性、规范性、效率性、可监督性等优点;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抑制或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森林生态税把所有享受森林生态效益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作为纳税人,体现“谁受益,谁付费”和“谁破坏,谁付费”,体现了公平税负的原则。当然,与任何事物一样森林生态税也有其自身的局限。税属法的范畴,其立项必须经过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严格审批,其立项程序规范而严谨,同时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在近期内解决的可能性较小。其次,税率的确定要建立在森林生态效益的技术标准上,而我国目前类似1SO的森林生态质量的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另外,将森林生态税确立为具有相当部分专款专用税种。虽然实现森林生态税还有许多困难,但是,总体而言,森林生态税要优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类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人类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税改革能够借助税收政策引导合理的森林资源消费;生态税可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人类社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课征具有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功能的生态税,可以降低社会污染控制成本,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态资源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双重关系,运用财政手段及其衍生的政策工具,消除市场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存在的外部不经济现象,把“外部成本”有效地体现在价格中,从而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变为一种具有内在商业价值的制度安排,保证自然资源与生 7实现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对策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7.6本章小结国有林区要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来支持,本章的政策建议是:建立环境和资源成本内部化的价格体制,使消费者和生产者明了自然资源以及产生废物的环境代价,促进传统消费和生产模式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执行森林生态税来引导人们合理的消费方式;以林区城市化来提高林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缓解林区人民对薪材的过度樵采;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既提供给人们精神土的享受,又保护了自然环境;建立林区生态工业园区,把不同的林产工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这有助于保证企业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结论本文在可持续消费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国有林区的消费现状,阐述了国有林区的传统的消费模式是耗竭型的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变。在研究了可持续消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遵循可持续消费的原则,构建了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建立了可持续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消费模式转变所要采取的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工作,是基础的、宏观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根据可持续消费的相关理论,把可持续消费和国有林区紧密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界定了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的概念。(2)在研究国有林区传统的消费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国有林区要改变现有的消费模式,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同时提出了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原则,并且分析了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理念、科技、法律等。(3)消费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与环境、经济的关系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消费模式。在现阶段,国有林区要围绕可持续消费的理论与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适度的人口规模,科技支撑,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政府的政策措施五个方面来构建了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模式,为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拓展了思路。(4)为了更好的评价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程度,建立了国有林区的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相互联系的四个层次,涵盖了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指标,同时构建了指标体系评价的理论模型——模糊综合评价,对初级指标、组指标、类指标、总合指标进行逐级评价,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评价过程。(5)把循环经济的理论应用到国有林区,在改变人们消费观念的同时在国有林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把不同的林产工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这有助于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1】王永清.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1苏志平,徐淳厚.消费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杨家栋,秦兴方.可持续消费引论.中国经济出版社【4】陈大夫.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5】李云才.塑造未来——巾国21是世纪可持续发展之路.气象出版社【6】甘师俊.陈玉祥.可持续发展——跨世纪的抉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7】吴季松.循环经济.北京出版社[8】侯元兆.森林环境价值核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9】9腾藤.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lO】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1】尚勇,苏靖.中国2l世纪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出版社[12】杨家栋,秦兴方.重视可持续研究,促成可持续发展.江苏经济探索,1997(6)【13】缪俊国.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141索菲·希格曼.斯迪芬·巴斯.尼尔·贾德.詹姆斯·近耶斯.鲁斯·努斯鲍姆.科学出版社【15】傅家荣.可持续消费的合理内涵及其实现对策.经济问题,1998(3)【16】吴丽兵,黄志斌.论当代中国可持续消费模式.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1(1)【171杨家栋,秦兴方.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当代经济,2000(6)【18】罗轶群,陆根法,钱喻.中国可持续消费现状和对策分析.环境保护科学,2000(10)【19】曹风中,周新.影响可持续消费的因素分析,1999(4)【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绿色时报,2003,9,I1.【21]温作民.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中若干经济因素分析.林业经济,2000(19)[22】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林业市场化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国大地出版社『23]周梅华.可持续消费理论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4/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5]侯元兆.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案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61侯元兆,吴水荣.森林资源核算会议论文核心文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7]过职位,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世界林业研究,2003(4)『28]徐晋涛,陶然,危结根.信息不对称、分成契约与超限额采伐.经济研究,2004(3)f29]韩哲红,陈红.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林业企业.2003(4)『30]马阿滨,王伟英,孙宝刚.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林业科学,2004(2)[31]杨建州.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宏观调控研究.气象出版社『321黄炜.论森林资源配置与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科技开发,2003(17)【33]TheEconomicsandForestryandNsturalResourcUse.publisher,lnc,1990 东北林业人学硕一L学位论文【34]TheEconomicsandForestryandResourcJohansson.perolov.UnicusGraphicsLtd/Horshan,1985【35]H.Toivonen.IntegratingForestuyandconservationinborealforests:ecological,legalandsocio—ecnomoicaspects.forestry,volume73Issue2:May2000【36]喻雪红.从消费到可持续消费【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1)[37]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19)【38]UNEP.Elementofpoliciesforsustainableconsumption.Nairobi.1994『39]解振华.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环境保护,2003(3)[40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41】徐辉.论可持续消费理论及我国政府的对策.消费经济,2003(2)『42]qb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森林问题卷.中国林业出版社f43]李相钊.尹大宇.陈广.董善忠.浅析天保工程实施后国有林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吉林林业科技,2002(3)【44]芦苇.构建未来的可持续消费模式.经济纵横,2004(8)f45]zY伟英.论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世界林业研究,1998(5)【46]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原则.经济研究参考,1999(85)【47】姚淑梅.世界可持续消费的最新动态.经济研究参考,2004(8)【48】龚建国,杨晓中,骆玲.可持续消费的几个问题.财经科学,2004(2)[491陆晓斌,吕志华.可持续消费的新发展和我国的对策.消费经济,2004(3)【50]徐辉.论可持续消费理论及我国政府的对策.消费经济,2003(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王永清,营翼民.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绿色中国,2005(7)[2】王永清,曹翼民.浅议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对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5(7)【3】曹翼民.浅议国有林区可持续消费实现途径.经济探索,2003年(增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