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目标赤潮藻的分布特征

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目标赤潮藻的分布特征

ID:34459001

大小:5.57 MB

页数:105页

时间:2019-03-06

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目标赤潮藻的分布特征_第1页
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目标赤潮藻的分布特征_第2页
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目标赤潮藻的分布特征_第3页
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目标赤潮藻的分布特征_第4页
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目标赤潮藻的分布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目标赤潮藻的分布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赤潮藻种群动力学,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在赤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实验室水平的研究许多是关于细胞生长及赤潮藻的营养需求的研究,即赤潮藻细胞生长、种群行为及生理学特征的研究。1.2.3.3有毒藻类毒素毒理的研究目前已知毒素为五类,即麻痹性贝毒(paralyticshellfishpoinsoning,PSP)、腹泻性贝毒(diarheticshellfishpoisoning,DSP)、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shellfishpoisoning,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mnesicshellfishpoisoning,ASP)、鱼毒(ciguaterafishpoison

2、ing,CFP),另外,某些赤潮藻产生的毒素至今还没有定义名称(Turneretal,1997;Wrightetal,1998;Cembella2003)。尽管藻毒素的种类很多,但其作用机制的共同特征是堵塞细胞通道,阻断神经与肌肉之间的联络,由于它们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所以已成为今年赤潮研究的热点。目前对藻毒素的来源问题有两个不同的看法,Kodamaetal(1990,1995)认为甲藻的毒素是由生于甲藻体内的细菌(Moraxellasp.)产生的,而Ishidaetal(1993)则认为产毒是由藻细胞的DNA控制的。1.3东海赤潮高发区1.3.1东海赤潮高发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长江是我国的第

3、一大河,按长度和流量而言,均居世界第三。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它位于东海北郊,有长江入海,北接吕四渔场,南邻著名的舟山渔场,东至东经124°00′,包括长江下游上海江段至佘山以东的广大海域(杨伟祥等,1992),面积20067km2。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在此交汇、混合,加上气候变化、潮汐潮落、波浪运动,使其理化条件瞬息万变,给生物提供了一个混合、过渡与复杂多变的非生物环境,它与生物群落构成了一个结构复杂、形态多变、功能独特的河口生态系统(卢继武,1992)。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北纬28°00′-34°00′、东经124°00′以西)赤潮频发,严重影响海洋

4、生态环境。通过自1986-1993年所记载的91刺赤潮资料统计分析,其中以北纬30°30′-32°00′、东经1225°15′-123°15′海域发生最为频繁,发生赤潮的次数占历史记载总数的74.4%,因此,认为该海域是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高发区。长江口赤潮高发区位于黄海和东海交接处,南有台湾暖流及其延续体北上,北有苏北沿岸流南下,东流面积宽广的黄海、东海混合水区(管秉贤,1978)。高发区内长江口上升流活跃,夏季的涌升现象与赤潮多发季节吻合;长江冲淡水锋面贯穿南北,水域环境条件有明显的节律;从长江携带入海的营养盐极为丰富,导致营养化日趋严重,根据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氮、磷含量超过我国海

5、水二类水质标准,在我国各河口区属最高,从而构成高发区环境的独特性。同时,该区临近河口,又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水域,大有一发动千钧的态势。此水域栖息着以江口群落为主的各种生态类型的浮游植物,并以单一赤潮生物种-骨条藻左右着夏季浮游植物总量的分布格局。它们的分布、结构特点和数量的变动及其变化规律与上述这一特有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种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制约着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结构及密集度的变化。一旦某一环境因子发生变化,就容易造成生态失调,促使赤潮生物的增殖或聚集,诱发赤潮的发生。长江口邻近海域在长江巨量径流(~9300×108m3·年-1)和泥沙(~4.86×108t·年-1)入海、复杂流系

6、结构和特殊的地形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冲淡水转向”、“上升流”、“锋面迁移”等诸多现象,而这些又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该海域的“水团结构”、“温度、盐度分布”、“营养盐分布”等制约或促进海洋生物生长的条件,这是全国著名的“舟山渔场”在此形成的基础,但可能也是赤潮在此频频发生的重要的环境条件(周名江等,2003)。特别是近年来,长江口邻近海域连续几年在春夏之交时爆发面积达到几千平方公里、世界罕见的东海原甲藻赤潮,这使得尽快从生态学、海洋学机制上搞清赤潮在此频发的原因变得越来越重要。1.3.2东海赤潮高发区的研究进展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我国最重要的赤潮高发区之一,目前有记录的赤潮事件的约1/4发生

7、在这个海域(http://www.soa.gov.cn/chichao/index.html)。考虑到这一海域仅占我国沿海海域面积的很小一部分,这个海域赤潮发生的频率之高就6愈加引人注目。但本海域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赤潮事件的正式记录,1981年6、8月分别记录了一次夜光藻赤潮;1982年8月在长江口外海礁以东海域记录到了一次束毛藻赤潮、一次夜光藻和角藻赤潮。之后,赤潮记录不断增加,1981~1989年记录了12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