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70480
大小:55.3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4
《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0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0例林红(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东区针灸科苏州215001)【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239-01面肌痉挛是一种不明原因引起的一侧面神经运动机能紊乱,临床上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由于其病情进展缓慢,病程多迁延日久以致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故是一种难治之症。而针刺局部,往往并不能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故笔者运用缪刺法治疗木病30例,效果很是理想,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针灸科收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0-8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个月;原
2、发性17例,面瘫后遗症13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1-8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原发性16例,面瘫后遗症14例。2治疗方法2.1治疗组:采用缪刺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取穴翳风,下关、地仓、迎香、太阳、合谷,其中翳风,下关两穴加用SDZ-II型电子针疗仪,用连续波,其刺激强度以针刺侧面部眼眶周围出现轻微跳动,病人有舒适的感觉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针灸1次,10d为1疗程。2.2对照组:取病例的翳风,下关、地仓、迎香、太阳、合谷,其中翳风,下关两次加用SDZ-II型电子针疗仪,用连续波,其刺激强度以针刺侧面部眼眶周围出现轻微跳动,病人有舒适的感觉为度。留针30
3、分钟每日针灸1次,10d为1疗程。3治疗效果3.1疗效标准:治愈:在3个疗程内面部肌肉抽搐停止功能障碍消失,门诊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者。显效:在3个疗程内,面部肌肉抽搐基木停止,功能障碍基木消失,门诊随访时有发作者。有效:在3个疗程内,抽搐持续吋间缩短,间歇期延长或抽搐范围缩小,功能障碍减轻,门诊随访发作较频者。无效:症状和体征在3个疗程内无明显改善者。3.2治疗结果八见表lo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经统计学比较P<0.05,表明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优于局部针刺。3.3病例介绍:患者,女,50岁,工人,于2004年8月2日初诊。左侧面肌痉挛已一年余,并逐渐加重。来诊吋,每天面肌
4、痉挛频繁发作,甚则左眼亦不能睁开,口角亦牵动,影响工作与生活。平吋易发火,长期失眠。曾应用多种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经缪刺法第一次针刺后,当夜唾眠良好,连梦都没有,患者自诉这是一年多来所没有的。如此连续针刺三日后,面肌痉挛显著减少。连续治疗五十七次,面肌痉挛完全停止。二年后复查,面肌痉挛未复发。4体会缪刺法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刺方法。见于《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日缪刺。”从病因上来讲,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较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面部神经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刺激性损害的结果[1]。而中医学则认为因其不入脏腑,
5、仅经筋之疾,其跳动抽搐亦多责之于肝风内动而成,故每当郁怒,少眠,烦神之时多能诱发。从治疗上讲,一般治疗经筋之病,通常以经筋经治[2],治疗重在调理经筋的阴阳缓急,通常以“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对局部进行针刺,虽然也收到了一定的疗效,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于面肌痉挛中长期不愈的患者,针刺患者局部,并不能收到疏泄镇静之功效,其至个别病人还有边治边加重的现象。笔者将缪刺法运用于面肌痉挛的治疗中,其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中,有一阴阳平衡论,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面肌痉挛本就为“动之太其”的疾病,病变侧“动之太其”,而健侧则“不动”,根据经络理论“如环无端,周遊不息”,“行气血,贯阴阳”的特点,在
6、治疗上,就可以运用在健侧调整其不平衡状态,通过“兴奋”健侧的“不动”来达到“抑制”患侧的“动之太其”的治疗目的。张景岳提出的“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在临床上,运用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选取手足少阳经之会翳风穴为主穴,因手少阳经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后颊,至目锐皆”,而足少阳经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皆后”,而在现代解剖学上,翳风穴其下分布着耳大神经,该部皮下有面神经的耳后支通过,深部正当面神经出茎乳孔处。故深刺翳风穴1.2-1.5寸,通上电针,使得针刺一侧面部肌肉及眼眶周围均能出现轻微之跳动。确实取得了
7、满意的临床疗效。而在具体运用缪刺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其--是针刺量,亦即是针刺补泻手法。本病的主要症状是痉挛,风动为阳病,故宜祛风主泻。其二,是要注意,当患者出现在烦神,失眠后痉挛加垂,发作频繁,则为阴虚而阳亢。故治须兼顾其正。以小剂量的电针刺激,因较长吋间的小剂量电针留针,使患者感到非常安宁、舒适的针感,则起到了既祛其风,又补其正的目的。参考文献⑴田从豁.针灸医学验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48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