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云南彭家沟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云南彭家沟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摘要:云南彭家沟滑坡体为大型滑坡,该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连续强降雨的影响,山体中部及两侧出现多处裂缝、错台;路堑前缘桩板墙工程遭到破坏。在深入调查滑坡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滑坡体的赋存环境,查明该滑坡形成的地质力学模式为前缘开挖形成的牵引拉裂式破坏模式。采用极限平衡法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工况下,该滑坡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暴雨工况下,该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将产生沿软弱夹层的滑动破坏。关键词:滑坡;变形机制;稳定性评价1.工程概况彭家沟滑坡位于
2、会泽县梨园乡小石桥村,滑坡区前缘为昭通至待补高速公路(里程桩号为K263+445〜K263+680),该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为一路堑,路基右侧边坡最大高度20m,防护形式为2m护脚墙、实体护面墙及窗式护面墙,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变更为路基桩板墙(地面以上8m)。路基于2007年9月施工完毕,2008年6月份雨季期间发现右侧边坡发生坍塌、山体出现裂缝、部分挡土板断裂、抗滑桩倾斜、路面局部出现隆起,影响公路正常营运。1.滑坡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滑坡所在的山体南高北低,斜坡自然坡度14〜35°,由于高速公路施工,公路
3、两侧形成了高近20m的边坡。滑坡东西两侧各发育一条近于南北向的冲沟,冲沟规模大,切割深度5〜20m,沟宽5〜15m,滑坡中也发育一条小型冲沟,规模较两侧小。滑坡横向上地形变化小,坡面较平直。滑坡前缘高速公路,路面高程约1472.00m,后缘地面高程约1568.00m,相对高差约为96.10m。图1滑坡全貌2.2地层岩性根据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资料,滑坡区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松散层(Q4el+dl)和二叠系上统强、弱风化玄武岩(P2B)地层组成2.3地质构造与地震滑坡以北东向翻身村构造带为主干构造,该构造带的
4、特征是岩层倾角陡,线形构造明显,距迤车向斜和翻身村断层50kmo玄武岩体中构造裂隙较发育,特别是近地表部位,以315°Z75°、125°Z60°、20°Z80°、140°Z35°四组裂隙为主,占总裂隙的80%以上,将岩体切割成块状。裂隙长一般1〜5m,个别大于10m,裂隙宽0.1〜0.5cm。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以及云南省地震局《云建抗(1995)第44号文》的分区地震烈度图划分,鲁甸县境内属vm度基本地震烈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特征周期0.45s,拟建路线构造物应
5、按相应烈度设防。2.4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地表水主要有上部山体的雨季汇水、滑坡南面的小河、滑坡两侧冲沟、滑坡范围内农田内灌溉水及滑坡后缘水渠里的水流,由于滑坡引起水渠错断,大量灌溉水渗入滑体。区内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小河河水、水渠渗水补给,以蒸发和渗流方式排泄,水量及埋深受季节的影响明显,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埋深0.3m,根据钻孔ZK1、ZK10的提水试验结果,滑体内水量较少,抽干后水位无恢复。据邻近工点抽水实验资料,强风化玄武岩渗透系数K=0.35m/d;弱〜微风化
6、玄武岩渗透系数K=0.25m/do滑带含水量较高,主要为孔隙水,路基边坡坡面上有泉水溢出,推测可能为滑坡剪出口或边坡开口线附近水渠渗入坡体后从坡面溢出。3.滑坡特征及稳定性分析2.1滑坡基本特征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地势上北髙南低。滑坡后缘边界距高速公路中线约300m,高程在1568m左右。滑坡前缘剪出位置位于高速公路右侧坡脚,路面有轻微鼓胀变形,抗滑桩及挡土板有局部变形,高程在1472m左右。滑坡两侧以东西两侧以冲沟为界,最大宽度约220m,平面面积3X104m2,滑面深度12〜22.5m,滑体体积约50X
7、104m3。经调查,滑坡上发育的裂缝达15条,其中后缘LX1〜LX5为拉裂缝,以LX4最长,从左侧冲沟一直延伸到右侧水渠处,并错断水渠,总长约220m,隙宽达0.3m;前缘LX7-LX12也为拉裂缝,分布在滑坡左侧(路线大桩号方向),LX6、LX13〜LX15为顺滑向的剪切裂缝,分布于滑坡两侧。根据裂缝发育特点,判断该滑坡类型为牵引式滑坡,路堑开挖后,路基边坡附近的滑体失去原有支撑,发生滑移,首先在滑坡前缘(ZK2、ZK6附近)产生拉裂缝(LX7〜LX12),并引起滑坡中后部的滑移,在滑坡后缘产生拉裂缝(LX1〜
8、LX5)O拉裂缝主要发育于滑坡左侧及后缘,剪切裂缝(LX13〜LX15)多发育于滑坡左侧,这种剪切裂缝主要是由于滑体内部相对位移的不同而引起,由此判断该滑坡的整体滑动主要在滑坡中部及左侧,右侧(房子所在部分)变形较小。根据工程地质剖面图(图2),滑体厚度7-22.5m,平均厚度约17mo滑体纵向中下部较厚、后缘较薄,横向中间(ZK6附近)最厚,向两侧逐渐变薄。滑体物质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