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708946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8
《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点火!”“起飞!” 2006年9月9日15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装载粮、棉、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份约215公斤农作物种子材料的“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用于进行空间环境下的诱变育种试验。卫星还装载多项空间环境探测装置,用于探测空间环境辐射、微重力和地磁场等环境要素,开展空间环境要素诱变育种的对比研究。这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发射的我国第23颗返回式科学技术实验卫星。 发射场上,操控台前,科研人员驾轻就熟,紧张而有秩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然而,40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2、 1960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简称发测站)刚刚组建一年。官兵们兴冲冲地把我们自己生产的火箭燃料送到援华专家面前,没想到马上就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明明是自己一遍遍化验合格的产品,还是被拉到大漠深处,白白倾泄在戈壁滩上。从那一刻起,发测站官兵就深深地明白,在国防和航天领域,高新产品买不到,尖端技术等不来。于是,就有了在援华专家撤走57天后,他们把第一枚地地导弹送上天的壮举,之后,又有了“东方红一号”响彻寰宇的乐曲、有了杨利伟圆中华民族飞天梦…… 解读发测站创造的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标志性的“13个第一”,是一代代发测人向创新要效益,以创新求发展的深深足
3、迹。创新,是发测官兵血脉里的依存。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们奋力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的脚印告诉人们: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才能把中国航天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垂一远”中国造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三垂一远”模式。 1970年,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准备进入关键时刻。面对陌生的卫星和“长征一号”火箭,发测站官兵昼夜不息地研究卫星和运载工具的机理和特点,迅速建立起我国第一套完备的卫星发射技术流程。自此,我国航天发射一直沿用分段组装、分段测试、分段转运的
4、“三分段”模式。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正式决定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建在何地,采取什么样的发射模式,急需论证决策。 世界载人航天史上出现过多种火箭上架模式,有的采用水平分装逐步过渡到整体总装模式,有的则是采用水平整体起竖方式。“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要想具备世界一流的航天发射能力,就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航天发射场”。这是发测站官兵的心声。 虽然偏居一隅,信息闭塞,但他们总是利用下厂所学习、外请专家授课、探亲休假等各种时机,搜集资料,学习研究国内外航天发射的新理论、新技术。世界航天发射技术的最新发展就是他们的攻关方向。 可是
5、在论证组,是沿用30年来的老式分段水平运输模式,还是上一个新台阶,却是他们一开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时就遇到的棘手问题。 在认真分析了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场的结构模式后,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专家组认为,“三分段”模式虽然依靠人的精心操作,取得了较高的发射成功率,但局限性较大。明显的弱点是测试项目重复多,试验周期长,可靠性也不高。产品在发射台占位时间长达8—10天,安全可靠性和发射频率较低,待机选择发射日期能力弱。经过论证组几十位专家充分讨论后,正式提出了垂直组装、垂直转运、垂直测试、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试验模式。 新的运行模式,就要有新的工艺流程,而软件又是最
6、难啃的骨头。测发专家徐克俊带领发射测试站5名老中青技术人员,历经3年努力,研制出了《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工艺流程》。通过采取强化技术区,简化发射区,突出安全第一、加强产品可靠性增值措施,优化试验程序等具体技术方案,使航天器的发射安全可靠性更高,在发射台占位时间更短,发射频率更高,待机发射日期随机性更强,更能适应后续航天任务的需要。 站在近百米高的垂直组装大楼里,想着长二捆火箭托着“神舟”飞船通过20米宽的铁轨从大楼到发射塔的场面,发测站的官兵无比自豪。新模式带来的效益是直观的,产品转运时间缩短到2小时以内,发射区工作时间由原来的10—15天缩短到3—4天,适应了今后空间交
7、会对接、空间救援等应急航天发射的需要。 此项成果,使我国的发射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填补了我国载人航天测试发射工艺流程技术的空白,并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发射场有了信息化“大脑” 实施载人航天发射时,发射场指挥监控系统要对发射场等七大系统和数千台套设施、设备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集中处理,并以智能化辅助决策的方式供指挥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决策,数据量之大超乎想象。极短的时间内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尤其是关系到航天员人身安全的决策,单靠人的大脑很难准确完成。 新的任务对发射场建设的需求,就是他们创新的目标。航天技术发达国家的航天发射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