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

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

ID:33209596

大小:61.3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2

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_第1页
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_第2页
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_第3页
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_第4页
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教育学原理论文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内容摘要:教育学备受质疑的一个原因在于一些研究者对于教育研究的内在逻辑认识不清楚,在使用上随意而为。社会在进步,知识在发展,但教育研究的核心体系和基本功能一直没有变。教育研究具有描述、规范、解释和批判四种基本功能。它们形成了一个“超循环”的逻辑体系,所有的研究方法都可以在此循环中衍生出来,也可以在此循环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在把握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向系统方法学习和迈进。关键词: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逻辑体系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教育学备受质疑的一个原因在于一些研究者对于教育研究的内在逻辑认识不清楚,在使用上随意

2、而为。社会在进步,知识在发展,但教育研究的核心体系和基本功能一直没有变。教育研究具有描述、规范、解释和批判四种基本功能。它们形成了一个“超循环”的逻辑体系,所有的研究方法都可以在此循环中衍生出来,也可以在此循环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在把握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向系统方法学习和迈进。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逻辑体系  作者简介:程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王嘉毅,甘肃省教育厅厅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 730070  长期以来,教育学一直受到学界的质疑,

3、追本溯源,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教育学的学理研究弱,未能做出一门成熟学科所应做出的值得称道的贡献”[1]。如何实现学科成熟,在库恩看来,“范式”的产生是一门学科达到成熟的标志。何谓“范式”,库恩指出,“它是一个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者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简言之,“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2]如是,技术和实践层面在“范式”中居于重要地位,方法作为重要的实践技术就成为教育研究亟待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无独有偶,涂尔干也认为:“一门学科如欲发展成为一个合乎科学的学术,首先必须有确定的研究主题与对

4、象,其次是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3]就当前来看,教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且时有创新,但是许多研究者对于方法论的内在逻辑认识不清,在解释表述上语焉不详,且层次混乱,在使用时经常出现乱用、误用等现象。因此,澄清并理顺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成了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课题。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化过程  方法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知识的演进以及学科体系的发展一脉相承。下面即对知识、学科和方法三个层面加以阐述。  (一)从“知识”到“研究”和从“知识型”到“研究型”  以名词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4]。如此论断影响了西方知识界近千年,直至笛卡尔时代,西方知识论才发生转向

5、,从“本体论”走向了“认识论”,也即由研究“知识是什么”转向了“知识如何获取”。在当前国内,石中英把知识总结为一种“经验”,也即“一套系统的经验,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一种可以在主体间传播的经验和一种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到行动目的的经验”[5]。知识本来由人类所创造,但如今人类却成了知识的“标签”,如此也形成了一些经典的有关人的定义: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列维·施特劳斯说“人是语言的动物”,维特根斯坦说“人是做语言游戏的动物”;倘若加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概念,又形成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动物”,亚当·斯密的“人是经济的动物”和梅奥的“人是社会的动物”等一系列假设

6、。知识又经常以动词的含义出现,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例如孔子的知识论是“默识”、“好学”、“学而知之”等,朱熹的知识论是“格物致知”,从而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如此一来,人类可以用知识来改造世界,来改造自己,来改造知识本身。而主动且有目的的改造就是一种研究活动,故可说研究的发展与知识的发展同根同源,从知识的演变过程中就可以体察到研究的演化过程。总而言之,人类改造着世界,并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符号和思想体系来运转着世界,但是这个体系是不完美的,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如何改进和发展就需要进行研究。这样的发展变化就形成了不同的“知识型”和“研究型”。  在知识发展史上,学者

7、们对时代占主导地位知识的分类可谓千差万别,有的是以“共时性”划分的,如罗素的“实物性知识”和“人的知识”的分类;有的是以“历时性”划分的,如舍勒的“拯救的知识”、“文化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的分类。但最经典的要数孔德的“三阶段论”,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或称之为“虚构阶段”、“抽象阶段”和“实证阶段”。[6]但是,最早提出“知识型”概念的是福柯,他认为在特定知识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更加宽广、更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