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

ID:32860750

大小:388.1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6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_第1页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_第2页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_第3页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_第4页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介绍第一:广州海珠区同福中路状元井                海珠区龙导大街状元井巷(状元井)简介位于海珠区龙导大街状元井巷。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番禺(今广州)人张镇孙(1235-1278)被点为新科状元。后因与权臣贾似道不合,丢官回乡。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大举南侵。赋闲在家的张镇孙拍案而起,于广州南郊召集乡民守家护土,并收编宋朝溃败官兵,屯兵于河南龙导尾(今龙导大街一带)。当时张氏命人掘井以应军需,这就是后来的“状元井”。 明朝初年,水井被重新修整,周边砌以红米石井栏,旁树石碑,上书“通乡宗张状元之井”。水井附近植以桂树、黄槐。又在张氏原居处建“医灵大庙”,

2、庙中供张氏神像。抗日战争时期,碑、庙俱毁,井被封。1991年底,水井又被重新修葺,街口新挂一联:“一井状元留圣迹,千秋闾里记前贤。”  图:第二: 卫国尧烈士故居和纪念馆,分别位于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东街7巷67/7号及沥滘小学内。卫国尧(1913-1944)出生...      卫国尧烈士故居和纪念馆,分别位于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东街7巷6号及沥滘小学内。      卫国尧(1913-1944)出生于新滘镇沥滘村,少年时就读于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开始接触革命思想,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同时从事翻译马列主义著作,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前夕,他回到武汉,秘密参 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

3、抗日救亡工作,后受组织派遣,返回已沦陷的家乡,以留日学生、国民党少校军官的身份开展活动,建立起党支部和党的抗日外围组织,并动员一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4年清明节期间,卫国尧在当地党组织和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广州市郊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的支持配合下,一举擒获当地的汉奸恶霸“十老虎”中的八虎,为人民群众除了大害。其后卫国尧被任命为广游二支队第一大队队长,同政委郑少康率队转战禺南, 经常神出鬼没袭击日伪据点,活捉过汪伪县长冼尧甫,又夜袭市桥,打得“市桥皇帝”李塱鸡落荒而逃,声威大振。1944年7月26日,卫国尧率队集结于番禺植地庄村,准备袭击市桥敌据点,被十倍于己

4、的日伪部队包围,卫国尧指挥部队英勇战斗,在突围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31岁。7/7      卫国尧故居为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房屋,墙角为花岗岩石,上砌水磨青砖,天井铺白条石,房屋坐西朝东,面积约8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为花园,距房屋 数米筑有围墙。屋子的正厅正面悬挂有镜框,里面镶嵌有烈士传略,陈设简介美观,大门口还悬挂有“卫国尧烈士故居”横匾和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烈属”牌匾。故居现由广东省民政厅负责保护,成为海珠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第三:杨孚井位于海珠区下渡路下渡东约一巷内,今尚存,相传为东汉时期杨孚所建,因而得名,距今已历1900多个春秋了。  东汉章帝时(

5、76~88),杨孚荐贤士、献良策,颇得朝廷器重,官拜议郎。和帝即位时(89~105),拟发兵征伐匈奴。孚奏言“创造用武,守业尚文”,并力举历代明君对外睦邻息兵之略,对内施仁政、兴国力、廉吏治之策,帝从之。可见杨孚在当时是一位较有影响的好官。晚年归故里,卜居于广州河南下渡头(清同治年间,即1862~1874年才正式建村),据说杨孚井是兴建宅第时开凿的。  有关杨孚生平略见于史籍中,下渡头村的杨孚故宅,早已淹没,村中虽有一古井,但是否杨宅之物,也无从稽考。后杨孚井的发现,纯属偶然,据清乾隆《番禺县志・古迹》载:“杨孚,字孝元。今下渡头村其故宅也。后有张琼者,掘地种蒌,得一砖刻云:杨孝元宅

6、。”由此可确认,获砖之地就是杨孚宅第遗址,其附近之古井,无疑乃杨孚井也。 7/7  清代以来,由于杨孚井的发现,吸引了不少骚人墨客到此参观考察,怀古赋诗,逐渐形成一处名闻遐迩的胜地。道光年间,河南石溪诗人黄子高(1794~1839)的《杨议郎宅》诗曰:“珠江南望树重重,访古闲支七尺筇。地暖久无河畔雪,年深空忆洛阳松。(按:传杨孚曾从洛阳带回五鬣松一株,植于宅前,隆冬飞雪盈树,人皆异之)遗砖剥落青蒌密,古井荒凉碧藓封。异物赞词临海记,(按:杨孚曾官为临海太守,把所见所闻的当地事物,撰成《南裔异物志》和《临海水土记》等书,以韵文记述,故后人尊孚为粤诗之祖)一樽吾欲酹芳踪。”  古时的下渡

7、头村,处处是瓜棚菜地、鸟语花香的恬静旷野景象。游人北望珠江的浩瀚清波,南览万松山的烟岩绿嶂,流连忘返。清代诗人留下的“老榕日掩霭,细草色光悦。反照满江关,炊烟散岩穴”诗句中的意境,是古时杨孚井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  笔者曾二度现场考察,沧海桑田,前人描绘古井环境的绮丽景色,早已荡然无存了。苍老的水井,蛰隐在密密麻麻的民居之中。其貌独特的杨孚井,井口直径44厘米,有花岗石的井栏围着,四周有84厘米见方的水泥平台,置于约10平方米的水泥平地之中,还用瓷碗碎片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