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高考语文深度解析

北京卷高考语文深度解析

ID:32828584

大小:185.0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9-02-16

北京卷高考语文深度解析_第1页
北京卷高考语文深度解析_第2页
北京卷高考语文深度解析_第3页
北京卷高考语文深度解析_第4页
北京卷高考语文深度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卷高考语文深度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2-2012十年北京卷高考语文试卷深度解析★02北京★1.【答案】C【解析】A济济一堂jǐ,B否极泰来pǐ,D大腹便便pián【深度解析】字音题中的许多字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些可能还是我们考试前专门复习过的。但为何考试时又会做错呢,一方面,人家考的是“容易读错的字”,当然比较容易错,而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记忆多音字最好是只记住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音的意象,其余的都是读另外的音,就会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比如,“济”只有说“济南人才多”时才读jǐ,就有了“济南”和“人才济济”,除此之外的情况,“济

2、”都读jì。灵活的使用这种方法,自然会减轻记忆的负担,提高记忆的准确度。2.【答案】D【解析】A一副楹联B像样C通牒,绿阴蔽日【广度解析】中国汉字数量巨大,于是字形题看似不好复习00年字形题C项“幅员辽阔”,03国家卷字形题D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05年天津字形题C项“辐射”,05年湖南字形题B项“辐射”,05年浙江字形题C项“辐射”,06年四川字形题A项“一副对联”,07年重庆D项“副刊”,考的其实都是“副”的形近字。看似没有什么规律的字形题其实大有规律可循。3.【答案】B【解析】解析:“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

3、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而“发源地”指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并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证明”是指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而“表明”侧重于表示清楚。“共存”表示的是共同存在,而“并存”则表示同时存在,更侧重时间性而不是地域性。4.【答案】A【解析】“薪尽火传”指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等一代代地流传;“未雨绸缪”原指趁着天没有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以阻止不好事情的发生,与B项句意不符;C项中“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

4、,不必多寻思,就能写出来”,应是形容词,句中误用为动词。D项中“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句中意思恰好反用。【广度解析】高考语文测试的是文学方面的能力,所以与关文学的成语也考得比较多,比如:不落窠臼、含英咀华、信笔涂鸦、呼之欲出、挥洒自如、力透纸背、洛阳纸贵、天马行空、信手拈来、行云流水、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苦心经营、文不加点、一挥而就5.【答案】C【解析】C项搭配不当,不能说“实现……工作”【深度解析】病句的本质是词和词的搭配关系不关。为了能够看出词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做到把句缩短,也就是紧缩,接着将一个个词对应起来看

5、搭配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应对绝大多数的病句题目。6.【答案】B【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是“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②④、①③的句式基本相同应放在一起,②的程度较④深所以应放在后面。【深度解析】连贯题其实是用词意进行连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横线前后的话提示作用特别明显。比如说题干中出现的“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就是提示后面要用“耕作的动物”和“献身的动物”与“玩弄”和“主宰”对应。因此,连贯题最为重要的是从前面的题干中寻找提示,而不是一味的将句子排序。7.【答案】C122/44【解析】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

6、受、承受讲。【深度解析】A中的“宝”是动词,表示“看重”,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B中的“刺”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这一义项在所学教材中未曾出现,是本题的难点所在。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考生应注意“去”的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广度解析】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古今译义词的区别。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命制的题目类型。要求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如“去”、“妻子”、“江”等

7、典型词语的古今差异。从而在解题中结合以往所学和所给文章的具体语境加以判断,得到正确答案。8.【答案】A【解析】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即五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即“五员登太行而望郑”。【深度解析】B、C、D三组陈述的主语都是一致的。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广度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题干中问“暗换主语的一项”,此种提法易引起考生误会,是本题易错之处。9.【答案】B【解析】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B

8、组两句中的“因”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深度解析】A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C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之间,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