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70166
大小:65.6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15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大学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学校: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作者:完成日期:2014年月日摘要一、忧患一生二、思想渊源三、结语参考文献1011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作者名论文关键词:杜甫;诗歌;忧患意识;儒家思想;责任论文扌商要: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來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些文人志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忧患。伟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
2、生写下的人量诗篇中就充满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屮,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究其根源,是因为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终身奉行不愈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内心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责任所致。引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杜甫(712一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
3、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不仅具有丰富而客观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性,而且具有炽热的忧国忧民,舍身利人的忧患意识。因此他的诗被后世公认为“诗史”,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目睹了危机潜藏但仍繁华豪奢的开元盛世,在安史乱中颠沛流离,亲身体验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血泪苦难,中晚年又目睹了唐王朝衰落的开始。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历史大转换时期社会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广人民群众的命运休戚与共,既是社会生活缩影,也是历史真实的写照。—、忧患
4、一生下面结合部分作品略谈杜甫诗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杜甫由《兵车行》开始形成贯穿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土要特征,也是其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车鳞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用铺叙渲染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种悲凉的气氛。在这些平实的叙事语言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无限同情。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
5、汉家山东二百州,十村万落牛荆妃,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牛•陇亩无东西。”最后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而在稍后写成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的批判精神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中既写到白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移易的天性一一'葵霍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岀责难:“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岀,鞭挞其父家,聚敛贡诚阙。”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
6、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基于上述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倾向,杜甫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也达到了他以前的诗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人们性的第一特性。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看到人民过好日了。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有已过兵役年龄的垂暮老汉,也有不
7、及兵身年龄的少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羌村》笫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可见兵役的繁重与残酷。(-)厌恶战争,向往和平,关心农民是杜甫忧民思想的主要方面。“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行》。连年战争,边界笛声幽咽凄凉,上兵草木皆兵,心中充满了恐惧的厌恶。诗人这是警示人们:征役之苦,烽火之灾,劝君莫忘。提醒人们战争之后不能忘记战争之苦,要守住和平。对于农业,诗人提倡重视农业,及时耕种,遵守传统的“牛得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的封建农业主张。同时又寄时代以“
8、安得壮士挽长河,洗尽兵屮长不用”(《洗兵行》)的梦想。诗人无论是说战争,还是讲农事都饱含了真挚的情感。“情”是杜诗的灵魂。他在《夏夜叹》因苦热而“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而《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