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09217
大小:3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4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释义汇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常见成语释义汇编 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也形容由于天灾人祸群众受饿的惨状。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向骏马在细小的缝隙间飞过。 暴殄天物:指残害灭绝各种自然产生之物,泛指任意损害物品。 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 本末倒置:比喻把事物的主次根本弄颠倒了。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惜。变本加厉: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恶劣,多用于贬义。标新立异:立论与众不同,后用于表现自己另搞一套。 别出心裁:出于心中的创造和裁断,想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主意。
2、 别具匠心: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宾至如归: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 病入膏肓: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做出反应。形容做事,反应迅速。 不胫而走:指消息或事情不待推行就迅速的传播,流行。 不绝如缕: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还比喻声音细微。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变或不可磨灭。形容不可动摇不可改变的言论。 不愧不怍:形容做事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不规范,多用于贬义
3、。 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用于文学创作或艺术品。 不求甚解: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没有堵塞就没有水的流淌,没有停止就没有前行。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提,或不愿意接受。 不言而喻:不说就明白。 步履维艰:行动困难,多指老人和病人行动不便。 惨淡经营:本意作画之前的苦心构思,后形容苦费心思谋划事业。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大。 侧目而视:形容敬畏或愤恨的神情。, 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让人满意。 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脸色。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不说话,形容窘迫
4、或惊呆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敬畏,恐惧不安到了极点。 嗤之以鼻:轻蔑看不起。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停,形容故意不听别人的话。 宠辱不惊:宠幸耻辱都不动心,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 踌躇满志:从容自得心满意足。 触类旁通:掌握一事物的规律就可以推知其他事物的规律。 垂涎三尺:见别人的东西眼红,妄图侵夺的丑态。 蹉跎岁月:时间白白浪费,虚度时光。 大腹便便:形容剥削者或孕妇。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尔虞我诈:彼此玩弄手段,多用贬义。 繁文缛节:指繁琐多余的事情和礼
5、节。 方兴未艾:比喻事物刚刚兴起,正待蓬勃发展。 敷衍了事:做事不认真,随便应付。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改邪归正:回到正路不再做坏事。 甘拜下风:真心佩服,自认自己不如人。 噤若寒蝉:形容害怕不敢做声。 举案齐眉:多用夫妻相敬。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刚愎自用:自以为能而独断专行。 高屋建瓴: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气势。 功亏一篑:比喻事情直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 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孤注一掷: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的冒险。多含贬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
6、震惊的事情,多指社会上危害群众的丑恶事情。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有的东西都忘掉了。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 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同的人勾结在一起,贬义。 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的或过元的目标。 浩如烟海:形容书籍和资料多得无法计量。 囫囵吞枣:比喻学习不深入,不理解,生吞活剥。 涣然冰释:比喻疑团解除。 豁然开朗:眼前一下子开阔明朗,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济济一堂:形容人才很多,聚集在一起。 进退维谷:比喻陷入困难的境地。 苦心造诣:指刻苦钻研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脍炙人口:
7、比喻人人称赞和传诵。多指诗文。 岿然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可动摇。 揆情度理:按着情理推测,估计。 乐不思蜀:指乐而忘本。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夹杂在一起。 临渊羡鱼:比喻只做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琳琅满目: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才。 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建筑物像梳子和鱼鳞一样密密的排列。 马革裹尸:表示决心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高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目不暇接:美好的事物多,来不及看。 拈轻怕重:指做事害怕困难
8、专挑轻的做,不负责任。 盘根错节:事情复杂不易处理。 抛砖引玉:比喻自谦,目的是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铺张扬厉:现多指过于讲究排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清风明月: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