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176438
大小:9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01
《阆中中学高2010级考前冲刺仿真题(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阆中中学高2010级考前冲刺仿真题(二)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隽秀(juàn)虔诚(qián)皓首穷经(hào)潜移默化(qián)B.脊梁(jǐ)感喟(wèi)舐犊情深(shì)义愤填膺(yīng)C.忖度(cǔn)雇佣(yōng)众擎易举(qíng)戮力同心(lù)D.股肱(hóng)震慑(shè)信手拈来(niān)怅然若失(chà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祈祷原动力突如其来新婚燕尔B.希冀螺旋桨藕断丝连雍荣大度C.告磬电磁波浅尝辄止故步自封D.狼藉咏叹调一愁莫展摇
2、旗呐喊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B.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C.电视剧《命运》,以恢弘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深圳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风雨历程。D.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
3、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正是深重的灾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B.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房者“搅混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C.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历史上国际参展方最多的。D.在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今年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翰林院与翰林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
4、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借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
5、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
6、,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9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选自2009年《百科知识》第11期)5.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
7、准确的一项是()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很公正的选材制度。B.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C.明太祖废
8、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