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论文-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doc

中国经济论文-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doc

ID:32100180

大小:34.4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31

中国经济论文-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doc_第1页
中国经济论文-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doc_第2页
中国经济论文-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doc_第3页
中国经济论文-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doc_第4页
中国经济论文-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论文-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经济论文-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内容提要】上海到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全国的工业中心。作为发展极,由于地价、工资、竞争、水源等客观原因,迫使上海的工业开始向周边的苏南地区作梯度转移,由此形成了上海和苏南地区两个并存的工业区位,连进和竞争遂成两地重组后关系的主旋律。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连进还是竞争都推动了两地工业的共同发展。所以,由上海辐射而带动苏南区域的发展不失为中国区域现代化的模式之一。 【摘要题】近代经济史研究 【关键词】连进/竞争/上海/苏南 【正文】 截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由于良好的投资环境,已成为全国的工业中心。据统计,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在

2、1911年为48家,1933年达3485家,占全国12大城市总资本额的60%。(注: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06页。)作为工业中心和发展极,其对于周边地区必然有辐射作用,苏南地区的工业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大幅度地向前发展的。新的工业区位形成后,新旧两个工业区位的并存势必会重组两者关系,连进和竞争遂成了两者关系的主旋律。本文试就两者的关系作一简论,刍荛之见,方家正之。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   连进是指携手共进之意。在近代上海和苏南地区,工业的连进主要体现在跨地区的企业间的联合。这种联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纵向联合,可以理解为同行业的

3、不同生产企业把有关的原料、产品销售合并到一个企业的管理之下;另一种是横向联合,则可理解为不同行业的生产企业联合到同一企业的管理之下,促使不同行业的互补连进。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联合,都不是两个以上企业简单的一加一,其结果必然带来行业间或企业的正相关效应,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连进的形式主要是上述两种,其手段也可分为两种。我们设上海是甲方,苏南地区为乙方,则手段由上海为基点出发联合和影响苏南地区的称之为“甲→乙模式”,反之,由苏南地区为基点出发联合和影响上海地区的称之为“乙→甲模式”。下面就这两种模式对上海与苏南地区工业的连进作一简单的论述。  (一)甲→乙模式  当我们

4、在考察这一模式时,不应把目光完全集中在某一特定形式上,应该看到这一模式包括了上海向苏南地区提供兴办工业的资金、技术、市场,有的甚至是工业企业从上海向苏南的搬迁。但笔者认为,这一模式中更具价值的是苏南的资本拥有者受上海的影响,改变了自己的观念,深信兴办现代实业既是个人赚钱,又是有裨国家的大事,遂使自己的资金流向现代工业,出现了苏南地区兴办现代工业的浪潮。  在棉纺织业中,无锡杨氏兄弟创办的业勤纱厂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模式。杨宗濂、杨宗瀚兄弟是无锡鸿山人,因与李鸿章有世交之谊,曾先后被指派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杨氏兄弟经营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经历,使他们了解到织布比纺纱为艰。中国

5、历来可称之为纺纱大国,但不是织布强者,其间的原因主要是织布的技术要求远高于纺纱。外国人也有与其类似的看法:“中国人在纺纱方面力量雄厚,但在织布方面就较差了。”(注:徐雪筠:《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11页。)而纺纱的利润却高于织布,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纺与织在洋纱的冲击下走向了分离,农民开始购买机制纱从事织布,使得棉纱市场巨大所致。  这一深刻认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因为他们在1893年退出织布局而忘却。他们决心自行筹办纺纱厂,厂址选择在家乡无锡,一来可以避免上海的地价昂贵、竞争激

6、烈、投入颇高;二来可以充分利用棉纱能销往农村的市场;三来可以利用亲情筹集资金。最终,由杨氏兄弟筹措2万两白银,由亲戚刘鸿笙、叔培兄弟认股4万两,并借得江苏省积谷公款10万两,合计16万两,于1895年在无锡创设了业勤纱厂。业勤纱厂在无锡的创设,是杨氏兄弟在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的纺纱业从上海向无锡作梯度转移的举动,它不仅是无锡现代纺纱工业的起点,而且是整个无锡现代工业浪潮的第一朵浪花。从此以后,无锡的棉纺织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末,无锡拥有现代化的棉纺织厂为6家,纱锭数有173776枚,织布机1348台,工人12365人,总资本额为827万元,在全国民族纺

7、织工业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在苏州,苏纶纱厂的曲折发展也比较典型地反映了“甲→乙模式”。苏纶纱厂是1897由张之洞在苏州创办的,迭经易手,亏折照旧。1925年,上海大隆机器厂严裕棠以洽记公司名义向业主盛记公司租办,因企业设备陈旧,管理不善,企业亦无起色。此时的大隆机器厂虽然在上海凭借严家的特殊地位生意有所发展,形成了母系资本集团,但由于同行竞争激烈,再加大隆机器厂在企业有所发展后,在扩大规模时,由原来的经营外轮修配改营纺织厂的零件修配,一时间企业生意难做。于是严裕棠以大隆生产的纺织零件对苏纶纱厂进行彻底的改造,于1927年,由杜月笙相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