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沫集 [现代小说]

濡沫集 [现代小说]

ID:32017525

大小:334.10 KB

页数:119页

时间:2019-01-30

濡沫集 [现代小说]_第1页
濡沫集 [现代小说]_第2页
濡沫集 [现代小说]_第3页
濡沫集 [现代小说]_第4页
濡沫集 [现代小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濡沫集 [现代小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洒扫封尘启迪来者——读《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和影响并不限于历史学界。如果我们要探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思想史,要研究自清末特别自“五四”以后,一部分上层知识界人士怎样企求将传统的治学格局与西方近代文明相结合,以开拓一条新的学术途径,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那末,陈寅恪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陈寅恪的研究,在“文革”及“文革”以前的十几年中,似乎是一个禁区。近些年来,他的著作陆续出版和重印,受到学术和读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这几年来我们文化学术界健康发展和开放精神的反映。1988年下半年,中山大学曾举行过一次较大规

2、模的陈寅恪学术讨论会。使人高兴的是,继这次会议之后,由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发起,邀集大陆和港台约30多位专家撰文,编辑了一部《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六篇,记述陈寅恪的事迹,研讨其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第二部分27篇,大致是就陈寅恪生平曾经涉及过的领域,分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几方面,进行专题探讨。这种用论文集的形式纪念某一位有造诣有影响的学者,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因为这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位学者的治学轮廓,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后学者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在前人已经修建的道路上再往前延伸,让后来者有这样一种信

3、念:任何大师的成就都是可以突破的,我们要铺设我们将要行经的那一段路程。陈寅恪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死于1969年的“文革”浩劫中,终年80岁。这80年,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他的祖、父两代曾是他们那一时代的改革家,热心参与政治,但受到政治的牵累,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受到革职的处分。父亲散原老人,在后半生以诗文自娱,有盛名于东南,但最终仍逃不脱时代的劫难,——在他晚年移居旧都北平不久,芦沟桥炮声起,日本侵略军进城,老人不胜家国之悲,一气之下,绝食而死。比较起来,陈寅恪倒是走着一条平静的学者道路,长期不太过问政治。即使处于中国人民在与国内外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激荡年代,他

4、似乎也力争过一种书斋式的生活,搞他的与现实保持相当距离的中古史研究。但这只是这位学者的表面现象。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恐怕没有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读书人是会真正漠视政治的。我们从陈寅恪留存的旧体诗中,可以真切地感觉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在这位学者心灵上所加的重压。不过对于陈寅恪那样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又长期留学欧美诸国,直接受到过资本主义文化熏陶,具有相当高的中西文化修养的人来说,这种重压表现的,不是直接的呐喊怒吼,而是冷静的、从容的对本土文化的观察和体验,对外来文化追求一种理性的比较和分析。这种学术心态,贯串在他的几乎所有著作中。我认为,我们现在研究陈寅恪,除了研

5、究他所论述过的一个个专题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要稍稍超脱一点,对他的这种学术心态(包括其长处和弱点),作一些整体性的探索。闻一多有一首题为《祈祷》的诗,其中说: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这种热烈而深沉的故国乔木之思正是那一时代不少诗人、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挽救民族于危亡以报效祖国的根本动力。陈寅恪又何尝没有这种爱国的赤子之忧,不过他走着适合自己方式的道路。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从不同的途径,探讨我们固有文化在自己时代的使命——这将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陈寅恪,也将更为清晰地使后来者认识和选择新时代文化的正确道

6、路和走向。我想,这或许是我们可以从这本新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陈寅恪史事新证近日读到三联书店出版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很受启发。这部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有意义的,是搜集了不少档案材料,及有关人物的书信、日记、谈话、回忆,好些是第一次公之于世的,对研究陈寅恪晚期的人生态度和学术思想,极有参考价值。我过去也写过几篇关于陈寅恪研究的文章,自谓对他前期的几部著作和有关隋唐史的文章多少有所把握,对他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虽心向往之,有所研索,但总想多了解一些这位大学者当时的人生思考和学术心态,而又苦于材料不多,且公之于世的又

7、大多一般,因此总是未敢贸然着笔。读了《最后二十年》,不敢说都解决了问题,但确比过去了解得具体了。对陆键东同志的辛勤搜求之功,是应该表示谢意的。我从1958年起即在中华书局工作,《最后二十年》有几处提及中华书局,自然引起我的兴趣。书中提到1961年3月上旬郭沫若曾去陈府访问,说郭的过访,令北京学界再次瞩目这位传统史学大师。又说同年5月上旬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到广州参加学术会议,曾专程去拜访了陈寅恪,提出请将《论再生缘》一稿修改后交中华书局出版。页320引1961年《陈寅恪近况》,说“陈也有此意,但目前尚未着手修改”,云云。从这一叙述中,似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