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 导演

伊朗电影 导演

ID:31642723

大小:15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16

伊朗电影 导演_第1页
伊朗电影 导演_第2页
伊朗电影 导演_第3页
伊朗电影 导演_第4页
伊朗电影 导演_第5页
资源描述:

《伊朗电影 导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期待能尽早看到《醉马时刻》和《下午五点》。《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阿巴斯,1987阿巴斯走向世界的电影。与其他伊朗儿童电影相比,这一部似乎格外冷静,镜头在儿童与成人世界之间摇荡,淌着淡淡的伤痛,感动与思考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不能彻底。细节的丰富寓意令人叫绝。《生生长流》,阿巴斯,1992看起来完全像是一部关于灾后重建的纪录片,技术手段减到了最少。片中出现了一个一根筋的男人,千里迢迢只为寻找一个小演员,整个过程就像结尾汽车爬坡的长镜头,虽然困难重重,但灾难过后,反而使人心情舒畅,对未来满怀希望。...《橄榄树下的情人》,阿巴斯,1994戏中

2、戏,用摄影机来见证一场爱情,体现了对感情的尊重和东方的蕴藉之美。两个年轻人微妙的感情交流值得一再回味,最终留在记忆里的只是不断穿越的橄榄树林和风中翻涌的广袤绿野,爱情使风景有了超越自身的意义。《樱桃的滋味》,阿巴斯,1997这电影的意旨可能像它的名字那样简单,也可能像那个被反复阐释的结尾一样复杂。我个人认为它不过是有些厌倦的真实的阿巴斯本人给自己的一个设问,一个谜语,更是一个安慰。《让风带着我飞》,阿巴斯,1999有两个男孩。一个用心听风听雨,亲近自然,满脸陶醉;一个过早看见人生的愁苦,用瘦小的身躯抵挡风雨,但心灵干净,仍如初生婴儿。对比中

3、,导演隐隐道出担心:他们怎样才能永远保有童心?...《十》,阿巴斯,2002真是“电影终结者”,不必考虑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忍耐力,自说自话般用DV展示十段长短不一的对话,从中窥见宗教国度里的伦理冲突和人生困惑,阿巴斯渐渐从置身事外的观察转向日常生活的投入和感动,最后都返璞归真般归结到一张孩子的笑脸。只是以声像叙事见长的电影若都拍得如此闷蛋,对他的电影的喜爱还没有到痴迷程度的观众,倒不如像导演本人说的,少看为佳,因为读书给人的思考空间会更大。《后父》,马基德·马基迪,1995马基德早期的故事长片,从画面、色彩中可见台湾早期乡土电影的质朴风格

4、,以及他一直关注的亲情主题。导演挑选小演员的眼光不俗。尤其是那个精巧的结尾,已经预示他是最讲究意在言外、最接近中国人审美趣味的伊朗导演。《小鞋子》,马基德·马基迪,1998感动了无数人的亲情电影。孩子的善良、纯洁能唤起人们心底最美好的情感。从这部电影,马基德显示出了他与其他伊朗导演的差别,叙述流畅,视角细微而绝不平庸,把一个简单的故事也要讲述得张弛有度,一波三折。...《天堂的颜色》,马基德·马基迪,2000这是所有伊朗电影里最让我动情的一部。单从取景上来讲,电影就展示了另一个伊朗,阳光明媚,芳草如茵,鲜花匝地,而能够真正用心去感受这一切的

5、却是一个盲童。这时,童真已不仅是成人追怀的对象,而是他们与世界的桥梁,他们的眼睛,他们的手。《巴伦》,马基德·马基迪,2001导演首先是为了表达对阿富汗难民的同情,在电影里,同情源于一场刚刚萌芽的爱情,进而鲁莽少年甘愿负起本不该由他负的道德责任,使电影散发出巨大的人道光芒。它也有我最喜欢的结尾。《白气球》,贾法·帕纳希,1995这可能是最简单的伊朗电影。简单的故事,执著的孩子,用一生中的某个下午来找回丢失的纸币,从而连最初的愿望也忘掉了,凸现出来的只是孩子极端单纯的世界。如果仍有一分童心,你会理解、会心,否则,你将被拒绝于他们的世界之外。.

6、..《谁能带我回家》,贾法·帕纳希,1997从电影的纪录片风格可见曾作为阿巴斯助手的帕纳希受其影响之深。原名为《镜子》,电影前后两部分即如镜子的两面,是不是说对孩子的世界不要只停留在想象,而要真正地尊重,看看真实的他们?看的结果却令人沮丧,孩子更独立、有原则,成人仍是一样的冷漠。《生命的圆圈》,贾法·帕纳希,2000从不受欢迎的女婴降生,到备受歧视的成年女人重回牢房,她们从出生似乎即已注定走不出传统划定的圆圈,梦想刚刚露头,就变成了泡沫。暗夜,喘息,不安,蒙着面纱的女人也会愤怒,也会轻蔑地俯视男人——也只是轻蔑。《电影万岁》,默森·马克马巴

7、夫,1995关于电影的电影,结构巧妙又不着痕迹,体现了由上一代伊朗电影人就开始的对纪实风格的偏爱。导演借招聘演员向电影艺术致敬,同时也借应聘者面对镜头的质疑和热爱表达了对电影社会功能的更多期待和对生活的渴望。...《万籁俱寂》,默森·马克马巴夫,1998主角也是一个盲童,但比《天堂的颜色》要沉重得多,也许是最沉重的一部儿童电影吧。由一个盲童来承担生活的重负,遭遇一次次挫折,音乐是他唯一的安慰,但最后,所有的音乐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声音——震耳欲聋的命运的敲门声,生活把孩子关在了门外。儿童题材尚且如此,默森·马克马巴夫显然比他的伊朗同行更多一些忧

8、患。《坎大哈》,默森·马克马巴夫,2001拍摄这部电影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和阿富汗的人民一起经历苦难,试图引领观众进入太阳照耀不到的地方。在那里,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战乱之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