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687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改革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改革探讨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经之路、成功之路,许多职业学校都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校企合作成效的现状不容乐观,为此,在对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效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借以能够提高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质量 近些年,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机构正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试点与探索,职业教育正由学校本位向校企合作模式过渡。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蕴涵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各地在努力推进的过程中既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可喜的一面,也存在着深度合作问题障碍的一面。
2、 一、校企合作重要性及意义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正处在最佳时期。怎样使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合作,弥补当前各自的不足,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我校校企合作现状4 长期以来,我校涉及到校企合作的形式大致有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三种。在认识性实习中,只是对企业教育环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初步的视察;在生产实习中,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以
3、验证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书本知识为主,以专业实习为主,学生大多数时候是跟在生产人员后面进行观察,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4-6周,学生也经常只被当作单纯的教育对象,不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性工作,也因此没有报酬;在顶岗实习中,学生要岗从事实际工作,要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用人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其时间较长,包含多个工作学期,其工作也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不能只是旁观,要像企业的员工一样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也可以因此获得一定报酬。 近年来我校也尝试了其它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如:实行订单式的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组建实习基地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但总体上来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
4、生产过程的融合不全面、深度不够,课程改革难度大,与企业实用技术结合不紧密,表现出结合形式单一,执行过程中表现出企业积极性差,学校执行教学计划被动。 三、校企合作问题分析4 目前企业一方面对技能型人才表现出较强的需求和渴望,但对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表现的热情不高,缺乏主动性,除了宏观政策的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如毕业生供大于求,企业在选人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以及企业对用人的计划随着企业状况随时进行调整,尤其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计划性不强等,企业更乐于从毕业生中挑选适合自己的人才,通过短时间的企业培训达到上岗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不强,职业学校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
5、面积累不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目前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不是必须的,使得企业对学校培养过程中的实习不够重视,学校的校企合作往往不易达到预期目标。 四、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对策 1、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要有正确认识 学校必须明确认识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解决毕业生的出路、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
6、)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企业也必须明确认识到,支持和积极配合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使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进课堂讲课以及"师傅带学生徒弟"形成制度,要认识到实习生潜在的价值,不能单纯地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要积极调动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锻造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完成实习任务。 2、改变校企合作运行机制4 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学校应尝试为企业提供咨询、培
7、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3、校企应加强深层次合作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