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绿》同步练习(苏教版九上)_设计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绿》同步练习(苏教版九上)_设计

ID:31238727

大小:3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7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绿》同步练习(苏教版九上)_设计_第1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绿》同步练习(苏教版九上)_设计_第2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绿》同步练习(苏教版九上)_设计_第3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绿》同步练习(苏教版九上)_设计_第4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绿》同步练习(苏教版九上)_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绿》同步练习(苏教版九上)_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绿》同步练习[学习目的]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体会作品中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学习过程](一)简介1.文体著名女作家冰心谈及散文的共性时说,散文,可以“铿锵得象诗,雄壮得象军歌、生动曲折得象小说,活泼尖锐得象戏剧的对话”。散文不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作者总是要追求他的某种真挚情致的表现。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例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本篇课文就是这样的一篇典型的散文。2.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

2、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

3、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思考1.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绿》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在课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4.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生字正音记形。踞(jù)在       薄(bó)阴       几绺(liǔ

4、)   穹(qióng)门   棱(léng)角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挹(yì)你为眼    掬(jū)你入口   明眸(móu)  善睐(lài) (四)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原文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内容把握提问一:作者开头使用单句,言简而意密,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作用?讲解:作者使用单句开头,注重准确用词,因而做到了“言简而意密”。例如开头的“第二次”就饱含有“曾经有过一次”的意思,而“惊诧”,则是在第一次的“不惊诧”的基础上的感受,“惊诧”的对象,不是某一个景致,而是“梅雨潭的绿”,这样简单的

5、一句,就点了题,设置了悬念,交待了此行到仙岩的次数,还暗示了读者这一次到仙岩同上一次的感受差异巨大。3.文段意思第一部分(1)简介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第二部分1.原文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6、;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2.内容把握。提问一:第2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讲解:第2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有两个观察点,第一观察点是山边,

7、句子“走到山边”交待,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是梅雨亭边,句子“我们先到梅雨亭”写明观察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提问二:作者如何写自己对梅雨瀑的观察?讲解:写对梅雨瀑的观察,通过所听“花花花花的声音”写梅雨瀑的声势,又通过所见“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写梅雨瀑形态。提问三:作者在梅雨亭又观察到什么?讲解:作者在梅雨亭不仅观察到了梅雨瀑,而且观察到了梅雨潭。提问四:为什么作者在第2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讲解:作者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是为了交代梅雨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