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2504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新课标下美术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标下美术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进行新课标改革以来,内蒙古有着其它省市的经验可以借鉴,对自治区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少走了许多弯路。然而各学科新课标的课改要求与执行情况不尽相同,其中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对能力的要求更高,无论是对美术教师课堂控制能力,自身修养与素质,还是对美术教学方法、方式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我们都需做进一步的努力。 这就使得美术教师应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填鸭式、学生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不能是教学的主体,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应成为他们探索知识的导师、
2、伙伴与朋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单纯追求技艺技法转向内在素质的培养与品质的塑造。 一、教学视角的转变4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因此,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新以多元的视角审视、解读和进行美术教学。再者,可从情感教育人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世间从来就不缺少美,而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用心发现身边的美,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再强调"感受生活,快乐生活"。世间美好的事物很多,一抹夕阳、一曲音乐、一碗饭菜、一个微笑、师生或朋友间的情感等,培养学生发现和放大这些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情绪的能力。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融入
3、文学、音乐、历史等其它学科知识,如在鉴赏抽象派绘画时,配合地放一些激情的音乐等等,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和喜爱,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新型课堂气氛的营造。决定美术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就是课堂的教学结构。如何在美术课堂上营造成出观察欣赏、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拔的气氛,需要教师合理定位自身角色、妥当安排教学时间、运用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所得。 (二)知识的扩展与渗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美术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仅仅看懂书本,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美学熏陶。我经常把课堂以外的美术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或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融人大
4、自然和社会场景,同样把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融人进美术教学之中。 三、教学侧重的转变 (一)强化学生表现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对于美术更是如此,美术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简单的复制,而是需要新意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正符合新课标注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绘画原理的掌握,收获成功的愉悦,给每次作业与作品都打上学生独一无二的标签。4 (二)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大部分美术教学仍然是"为了绘画而绘画",过多的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过多的讲究教,忽略了学,使得教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枯燥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新课标的能力培养要求我们美术工作
5、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变"让学生学"为"让学生想学",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发现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并且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知道美术的学习是多姿多彩的,从而达到热爱美术,热爱学习目的。 (三)注重学生人文内涵的熏陶。美术教学是一种客观实践,学生可以通过美术感受和体会世间的美好生活和意境。美术教师应该清楚,我们所教的美术课是具有很强的人文属性,最能培养学生品质、审美、人生观、世界观的学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应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生活也包括美的熏陶。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感染就尤为重要。如: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运用美术这个艺术
6、载体,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自觉抵制当代美术中庸俗和低级因素的腐蚀。中学美术教育不能停留在"唯艺术而艺术",而应把美术对人的艺术修养的培养作为最终目的。 四、对学生的考评标准的转变4 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师对学生考评标准的转变。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自信心,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而淡化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思考、归纳来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因此教师应该从
7、之前的分数考评,更多的转向积极性的评定,主动性的评定,创新能力的评定,动手能力等能力的评定。 总之,在美术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思想,以适应新教材的高要求,培养有自主能力,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健全人才,达到美术的审美、价值的培养与品质的塑造。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