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1158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初中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来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兴趣主动性教学方法 一、开头讲究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
2、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讲解《历史告诉我们什么》这一课时,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
3、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4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巧妙解说插图,引发学生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
4、历史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教学疑问,以疑激发兴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
5、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4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
6、“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
7、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主动创设情境,以情求趣4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讲《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这一课时,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
8、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