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4344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立足于“言”赏至孝美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立足于“言”赏至孝美文 【设计说明】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奏章,也是一篇情酣意浓的文言抒情散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文章真挚的孝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就文言文的教学情况来看,重“言”轻“文”的有之,轻“言”重“文”的有之,但究竟运用怎样的方法达到文言相融就值得思量了。我在教学时以语言为切入点深入作者内心,立足于“言”,先分散后梳理,先阅读后小结。把语言还原到句子和文章里面去,尽量做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对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把文章读懂了,读通了,那么文章里文言知识
2、点的掌握和主题理解也就突破了。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孝”这个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吗?(屏幕展示“孝”的甲骨文字体)“孝”的上半部分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下半部分像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合起来像一个孩子背着老人走路的样子。从“孝”的源头上看,这个字充满着感恩、报恩之意。三国时代,蜀国有这样一个人,在他刚出生六个月时父亲去世,六岁时母亲改嫁,孤苦伶仃的他只好与祖母相依为命。就像“孝”4所展示的情境,一个孱弱的老人为一个体弱的孩子遮风挡雨,一个孤苦的孩子背负着多病的老人,其中的凄凉可想而知,这个人就是李密。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进
3、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说明】语文课堂必须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并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同时在了解课文背景的情况下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诵读感悟,疏通文意 诵读课文,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走进作者,了解相关背景,了解“表”这种文体的特征。 (2)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翻译能力。 【说明】疏通文意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也值得细细推敲,这样可以为品味鉴赏打下基础。 3.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再次诵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听读、领读等方式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4、【说明】语文新课标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 文中“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一句话贯穿了全文,文本围绕“进”与“退”表现了李密在两难选择中的坚守。 【说明】将本文的感情发展脉络融会在一句话之内,整堂课的思路会更加清晰。 5.对比探究,体悟情感 (1)探讨李密“进”有何难。4 【过程】第一段中“凶”“见背”“不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是什么意思?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内涵?请同学们发散
5、思维进行想象和联想,脑中勾画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画面。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父母疼爱我们的画面让我们刻骨铭心? 【说明】勾连现实,做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对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让学生更深地理解孝情。从李密细腻的叙事抒情中,学生会很容易体会出李密日夜忧心、左右为难,如热锅上的蚂蚁的“狼狈”之相。 (2)探讨李密“退”有何难。 【过程】第二段中哪些词表现了李密的处境呢?对于看似热情实则强硬的晋武帝,文中是如何描写李密面对晋武帝的姿态呢?你能用几个词描绘一下此时李密的“狼狈”之相吗? 第二段中“察”“举”“拜”“除”等词表现了李密面
6、对着“急于星火”的严峻形势。而他面对晋武帝,始终用极其谦卑的姿态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475字的文章,共用29个“臣”字,除两个是指称朝臣,其余都是自称,用“猥”一次,“伏惟”一次,“犬马”一次,“贱”两次,“微”三次,完全没有当时许多名士的孤傲姿态,从中更可以体会李密诚惶诚恐、惊惧不安,如惊弓之鸟的“狼狈”之相。 【说明】紧扣文本,通过品味语言理解李密面对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在极其恐惧的心情下仍要留下来照顾祖母的拳拳孝心。 (3)问题探究:李密在奉养祖母和应召赴任的两难中选择了前者。对于他的选择,我们如何看待?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7、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4 【说明】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并让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6.迁移训练 假设一种情境,有一位家长因家中经济拮据,让读高一的成绩很好的儿子退学以减轻父母经济负担,尽早奉养双亲以尽孝道。如果你是这个学生,你想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请为这个家长写一段话展示交流。 【说明】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挖掘“孝”的现代意义,以此来实现本课的情感价值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独创性的见解给予激励和引导。同时这一活动也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师小结:同学们,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父母深深的眷
8、恋。面对我们日渐老去的双亲,世间任何华润的笔也难以写尽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晋朝一位老人的真情付出,也看到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