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ID:30887756

大小:247.0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1-04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_第1页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_第2页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_第3页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_第4页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4-2025)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二零一四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一条公园位置1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1第三条规划期限2第四条规划依据2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4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5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5第七条发展目标5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7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7第九条地质遗迹类型8第十条地质遗迹对比评价8第四章其它景观资源评价9第十一条生物及其它自然景观及评价9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9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10第十三条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

2、分10第十四条功能区划分10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12第十五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12第十六条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13第十七条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13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15第十八条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15第十九条灾害防治15第二十条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16III第二十一条人文景观保护17第八章科学研究18第二十二条课题选择和依据18第二十三条计划编制18第二十四条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19第二十五条研究经费19第二十六条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及转化19第

3、九章解说系统规划20第二十七条解说系统架构20第二十八条地质博物馆及科普影视厅20第二十九条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20第三十条景点、景物解说牌21第三十一条公共信息标识牌21第三十二条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22第三十三条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22第十章科学普及行动23第三十四条乡土科普活动23第三十五条科学实践活动23第三十六条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24第十一章旅游发展25第三十七条旅游客源市场25第三十八条地质公园推广计划26第三十九条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27第四十条专题考察路线28第十二章地质公园

4、信息化建设29第四十一条地质遗迹数据库29第四十二条公园监测系统29第四十三条网站建设29第十三章基础工程规划31III第四十四条道路交通31第四十五条水电设施31第四十六条环境卫生32第四十七条服务设施规划33第十四章土地利用35第四十八条土地利用35第十五章社区行动计划38第四十九条社区行动计划38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9第五十条管理机构设置39第五十一条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40第五十二条导游员及其培训41第五十三条管理层培训41第五十四条近期建设项目计划42第五十五条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42II

5、I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4-202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公园位置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缘,行政区划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地理坐标:东经100°22¢′32.93″~100°41¢44.39″,北纬36°34′32.12″~36°55′¢20.73″。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在《拟建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中,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包含二郎剑园区、沙岛园区、鸟岛园区和仙女湾园区4个园区,但鸟岛园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湾被列入国际湿地名

6、录,并且地质遗迹点分布较少,根据国土资源部评审国家地质公园最新关于园区的限制,将鸟岛园区和仙女湾园区划出。因此现在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分为两个园区:二郎剑园区位于青海湖东南部,原规划面积为71.2平方千米,但实际勘察时发现湖岸线、湖蚀阶地的延伸方向与原边界有一定的偏离,根据保护地质遗迹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调整了二郎剑园区的坐标,调整后的园区南以G109为界,东南以青海湖二郎剑保护区为界,东界和北界为青海湖的最低水位线,西侧以一郎剑和子湖之间的乡间公路为界,园区面积40.52平方千米;沙岛园区位于青海湖东

7、北部,原规划面积158.2平方千米,但实际勘界时发现东侧金沙湾附近地质遗迹点较多,且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靠近东侧,因此适当调整了园区范围,调整后东南、南、西侧均以青海湖最低湖岸线为界,北侧以3100米等高线为界,东北以青藏铁路为界,园区面积168.84平方千米。公园总面积209.36平方千米。公园边界重要拐点坐标详见附表1。地质公园范围内未设置探矿权和采矿权,土地利用符合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土地权属明确,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已出具文件予以证明。42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

8、园规划(2014-2025)第三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5年,共12年。分近期(2014—2015年)、中期(2016—2020年)和远期(2021—2025年)。第四条规划依据本规划主要依据国际公约、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划。国际公约与国家法律、法规1.《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2.《国际文化旅游宪章》,199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