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855169
大小:66.2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4
《苏教版语文九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作者二解释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冇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冇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
2、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冇利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瞩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
3、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重点字词解释:I.夭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5.七里之(郭):外城。围。7.(是)天时不如地利:这。9.(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离开。II.(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以:凭。2.地利:地理形势。4.三里(之)城:的。6.(环)而攻之:&(池)非不深:护城河。10.(委)而(去)之:放弃。去12.(固)国:巩固。13.(威)天下:威慑。14.寡助(之)(至):至0。至:极点。15.亲戚(畔)之:通“叛”,背叛。17(以)夭下之所顺:凭借。以
4、。16.天下(顺)之:归顺。1&(故)君子有不战:所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主旨是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了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董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小立论,给人的印彖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一一分
5、一一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屮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明确:2、3两段圉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一一“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
6、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笫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了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归纳:第彳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4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
7、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夭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5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
8、发展特定阶段屮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