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7201
大小:8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07-21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特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的分布规律和防渗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原文题目Thedistributionruleandseepageeffectofthefracturesintheultra-lowpermeabilitysandstonereservoirineastGansuProvince,OrdosBasin题目名称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特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的分布规律和防渗效果原文作者译者院系地球科学学院专业班级资工指导教师。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特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的分布规律和防渗效果曾联波、漆家福著摘要研究裂缝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的影响,通过资
2、料露头,核,切片,利用测井和实验来对裂缝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其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并讨论了裂缝的渗流作用。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大角度构造裂缝和水平裂缝,晶间裂缝和颗粒边界裂缝。在超低渗透储层中晶粒边界裂缝和晶内裂缝是为晶内孔隙和晶间溶孔提供了连通性很好的通道。裂缝的形成及其分布的影响受这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如古构造应力场,储层岩性特征,岩层的厚度和分均质性。当今应力场影响裂缝和渗流作用的保护作用。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作用下这一地区有四套裂缝分布,主要呈现是北东-南西,北西-南东,近东西向和近南北方向,但是,由于岩层岩石分均质性的影响,他们中的某些部位主要分布
3、两组近似正交的裂缝的。在现在的应力作用下,呈现东北-西南方向裂缝连通性好,孔径大,渗透率高并且有最小的起始压力,所有这一切都是该地区的裂缝渗水的主要好处。随着油田开发,渗透性裂缝指示具有动态的变化。关键词:裂缝,成因类型,分布特征,渗流作用,特低渗透性砂岩油藏,鄂尔多斯盆地所谓的低渗透油藏通常是指储层渗透率小于50×10-3μ㎡的油藏[1]。根据储层基质的渗透性和储层的微观孔性结构及其开发特点,低渗透油藏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常规低渗透性油藏的储层基质渗透率为50×10−3―10×10−3μ㎡,特低渗透油藏储层基质的渗透率为10×10−3―1×10−3μ㎡和超低渗
4、透油藏储层基质的渗透率为1×10-3―0.1×10-3μ㎡。超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研究工作,包括第二和第三类型,即砂岩储层基质的渗透率小于10×10-3μ㎡。甘肃东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上三叠统延长组的长6和长8油层是主要的储集层系。西峰油田就位于这一地区。它们的孔隙度一般为10%因此,它们的渗透率一般是小于10×10-3μ㎡的(0.1×10-3-2.0×10-3μm2的主),这表明他们是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的油藏[2,3]。强烈的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影响下在后期赋予这些低渗透性油藏一些显著地非均质性天然裂缝在他们的开发过程中控制着油藏的防渗系统并且影响油田的开发计划和
5、开发效果[4,5]。因此,研究裂缝的分布特征和渗透特性对这些超低性渗透砂岩油藏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应力的一些基本研究表明,油藏中的裂缝的形成时间从中生代延续到新生代[6-11]。自从发现了西峰油田,石油地质家们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方面对甘肃东部延长组长6和长8低渗透性油藏做了很多研究[12-16],但是对这一地区上面提到的低渗透性油藏中裂缝的分布规律和渗流效应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为这样的油藏制定油藏开发计划深刻认识裂缝及其渗流效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根据观察和分析地表露头中裂缝,岩心
6、和薄片并且结合测井和实验数据,首先制定一个甘肃东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分布特点和发展规律持续研究。这意味着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开发这一地区的超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指导。1、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在华北克拉通地块之上经过长期演化叠加形成的中生代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套沉积盖层及古生代海相与中生代陆相含油气层系,其中是重要的中生代陆相含油气地层而且鄂尔多斯盆地渗透砂岩油藏也发育在这套地层中。在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发育有大量的石油资源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延长组的顶部是一个倾向略微向西,倾角小于1°的扁平单斜构造,呈现一
7、系列近东西向北东南西向的鼻状构造带[17]。我们研究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方(图1),延长组1000-1500米厚的地层,它分为10个含油层系(长1-长10),其中长6和长8的主要的含油层。这些储层大多是由厚层状砂岩,大部分都是半深湖-深湖浊积岩相包括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天然堤和叶席状砂,其主要发育细-中型的岩屑质长石砂岩其次是,再-中型长石质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储层空间主要由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的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组成包括,粒间孔隙,长石溶孔,岩屑溶孔,沸石溶孔,碎屑基质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储层的岩性是结构致密,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和很差
8、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并且它们发育的裂缝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