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

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

ID:30539502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31

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_第1页
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_第2页
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_第3页
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_第4页
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  今天的演讲是在规定的题目之下,题目是“桥梁与窗口”。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讲述在我心中和文学有关的桥。  一.山谷山槽  就在一个多月之前,我在德国的时候,一位汉堡大学的华人老教授送给我一本他的回忆录,其中他写取了一座“桥”7,留给我深刻印象。这位教授出身于中国一个有名望的家族,生在北京长在上海,之后又回到北京得到一份很优越的让人羡慕的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一场大面积的政治运动中,他和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一夜之间突然成了人民的对立面。他被迫离开家庭、妻子和孩子,被迫去往偏远的青海省接受劳动改

2、造。那里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很快就适应了种种艰苦,并和最底层的劳动者成为朋友。后来他在当地一家画报社做摄影记者,经常被派往深山区采访。有一晚他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山里迷了路,不知怎样才能找到他要去的村子。他在山上乱走了半夜,黑暗中还突然看见附近有一些不断增多的绿色光点,他遇见了狼群。他急中生智打开随身带的照相机闪光灯拼命冲着狼群闪烁,一边快步奔逃。当他暂时甩掉狼群时意外发现眼前出现了一座桥。桥的对面竟然传来狗叫,有狗叫就有人家。他欣喜若狂地借着闪光灯向桥上照时,这才看清原来那不是桥,是架设在两山之间的一段狭窄的大约三十多米长的木

3、头水槽。他听见水槽里细微的流水声,水槽下面是幽黑的深谷。他无法知道那水槽能否承载他的重量,但他没有退路,他必须通过这水槽到达山对面,不如此,说不定他会被野兽吃掉。于是,他几乎毫不犹豫地奔向那水槽,他骑在水槽上,一分一寸地向前挪着自己的身体,水槽在他的体重之下不断发出似要断裂的吱呀声,让他随时觉得他已死到临头。可他并没有停止挪动,他终于骑着水槽到达了“对岸”。他昏了过去,天亮时才被村人发现。村人惊讶地感慨他的勇敢不可思议,他却说他勇敢其实是因为吓坏了。  有时候勇敢并不一定从勇敢中产生,对没有退路的恐惧也能激发出人自身所未知的

4、勇敢。  我想到了作家对文学的创造。成功和成名会使作家产生满足感和安全感,而长久的安全感会让我们变得麻木和满足,使写作成为一种惯性。作家应该有能力使自己的写作遭遇危机,敢于让自己将要“死”去。敢于恐惧,也敢于勇敢,我们才有可能遇见创造之路上的山谷水槽――那逼迫你打破常规的桥,并乘着这“桥”的翅膀飞越绝境。  连接两座山的那段木头水槽当然不是人的合理的求生之桥,它也并不是目的本身。它的价值在于唤醒并激活人心深处超越自己的强烈意识,它考验你想要到达目的地的坚决程度。也因此,它作为桥的目的已经达到。  二.库尔贝和巴尔蒂斯  《为

5、死者化妆》是法国画家库尔贝的一张油画作品,并不是库尔贝最有名的画。这张画与那些能够鲜明表现他风格的名作,在气质上也有些疏离。但是,当我看见这幅画时,我有两个吃惊:第一,我为库尔贝多样的、甚至可能连他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巨大才华而吃惊;其次,我毫不犹豫地想起在他一百多年之后的巴尔蒂斯。7  如果我们把巴尔蒂斯的《猫照镜》《玩牌》《凭窗少女》《三姐妹》,甚至《凯西的梳妆》和库尔贝这张《为死者化妆》摆在一起,就不能不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使巴尔蒂斯确立风格和审美取向的最重要的资源,来自库尔贝;在绘画的内在精神上与之最能沟通的,是库尔贝

6、。  我以为《为死者化妆》是库尔贝最具现代意识的写实作品,他在此画中对人类精神深处那种似真似幻的悲剧气息的敏锐表现深化了他的写实。不知为什么他突然扔下这种从形式到内涵都十分高级的创造不管了,而他晚年他热衷的风景以及动物都被他画得比较难看。  巴尔蒂斯一直坦言他喜欢库尔贝,可我仍然想不到他会这么赤裸裸地将库尔贝的作品“拿来”。从形式到人物动态的特点,乃至那些困惑与警觉兼而有之的面孔,巴尔蒂斯对他们的“拿来”可谓是“活生生”的。在《为死者化妆》里,库尔贝对法国人精神深处某种气质的不事张扬的刻画,他们那有些飘逸的忧愁,有些既在事件

7、当中又游离于现实之外的状态,温和的但却无法消除的别扭……二十世纪的巴尔蒂斯将这一切发挥到极致(请原谅我在此用这几个形容词,在法国同行面前这是危险的,幸好我只是就画论画)。巴尔蒂斯是一个成功的“剽窃者”,他用大师不经意的“下脚料”铸就起自己的辉煌,并使自己成为大师。至此,我在佩服智慧的巴尔蒂斯的同时,又有点替库尔贝惋惜:假如他循着《为死者化妆》发展下去,就不会有后来的巴尔蒂斯了。然而历史不能假定。  美术史家是否同意我这局外人的品头论足,我并不知道。我的喜悦在于,在阅读和对比这两位大师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类似“侦探”7般的欲望

8、。我甚至还想问,为什么当年库尔贝对《为死者化妆》这样的在气质上明显高出他的有些名画的作品,不那么看重甚至不再继续了呢?是他本人的判断有误,还是因为这《为死者化妆》也是他受到过先于他的某人的影响了,越继续那嫌疑就会越大,于是他果断地避开了?  重要的不在于,我在这当中看见了一个大师从他的前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