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

ID:30506111

大小:236.9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30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_第1页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_第2页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_第3页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_第4页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16卷第4期JOURNALOFBELI~OINSTIT[YIEOFⅧ.16No.420o0年l2月CrvⅡ日G瓶臣R矾GANDAR口皿卫硎REDec.200o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一甲。武才娃(人文社科部,北京1O0o44)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五四”时期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一方面,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取向的观点,既以反对进化论而同激进派和自由派相对峙,又强调变化、发展而超越旧保守主艾和复古派的主张。另一方面,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责任的阐述,对社套,对青年一代.特别是对文化自身的进步和建设王

2、关重要。关键词茎堕垦;竺丝圭;苎!世堡童堡分类号0D40引言学衡派以1922年1月1日南京大学教授吴宓等人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服庸美国新人文主义宗师自璧德。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柳诒徼、刘伯明、梅光迪、汤用彤、吴宓、胡先马肃、陈寅恪、王国维等。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既不同于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激进论”。也区别于以粱漱溟、张君劢为代表的“保守论”。他们的传统文化批评观,在倡导不忘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将视野投向具有同样悠久历史、同样不乏精华的西方和印度文化传统.从中获得全新的观点和参照系来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1

3、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取向“五四”运动I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中西文化的关系再次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由此产生两种极端的文化批评偏向,即激进派和保守派。激进派的传统文化批评取向,片面地强调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时代差异,因此中西文化的冲突则是新旧文化的冲突。汪叔潜说:“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i所谓旧者无·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9年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收藕日期:2OO0一O9·84北京建筑I程学院学报第16卷他,即中国固有文化也”,新与旧根本相违,绝无调和折衷之余地。”_1胡适也说:“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国本

4、位’,都是空谈。此时投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他相信通过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诃和上去的on[Z]这就是说.胡适只是把“全盘西化”作为文化行动的指南,而未把其视为一种可以真正达到的目的。陈序经进一步指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有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较少危险的文化的出路。”1929年,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激进派.提出了“全盘接受欧美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张。认为只有努力全盘接受欧美世界的新文明,

5、才能建立中国的新文化。因为文化变动也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而在中国文化变动中,投有一种完全可靠的标准可以用来指导整个文化各方面的选择取舍,除全盘西化”外.别无他路。他们甚至认为,文化各方面都有连带的关系.不能随意的取长去短。而西洋文化则是代表现代化、世界化的文化,是一切其他文化发展的路标和楷模,所以要“百分之百”地全盘西化。保守派的传统文化批评取向,根源于中西文化碰撞后,对传统文化的护卫和守成。这是文化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粱漱溟、粱启超、张君劢、章士钊等人,力倡用整个中国文化“拯救西洋文明

6、底破产”。他们认为,这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西方文化的破产,提出东方文化是拯救西洋文化的良方,而中国避免走西方道路的唯一方法,就是固守原有的以农业立国的传统.中西文化区别的根源在于立国之本不同,西方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章士钊指出:“建国之本原既异,所有政治道德法律习惯,皆缘是而两歧。”他们还提出在思想文化领域,仍要以“名教纲常诸大端”,为“吾国文化之结晶”,而西方的“权利竞争,今日不可不使之死灰”。粱启超说:“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国固有之文明”,而西方的“断片的文明.如满地散钱.以吾固有文明为绳索,一以贯之。”西方的各

7、种主义主张.“往往为吾固有文明之一部.扩大而精详之者也,他们认为.中国自1840年以来,物质上以船坚炮利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已经达到了物极将返之时,所以在文化上需要竭力提倡“内生活修养之说”,主张用“内生括”补正科学,价值观上要摒弃功利之念。因此,我国在经济上以“知足戒争”为原则,反对竞争;在社会关系上是“说礼仪、尊名分、严器数”,反对“惟利之便”;在政治上为“贵平均之传统社会主义”,反对“代议制”。故“中国不宜工业化”。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取向,深受白璧德的影响。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对传统道德、人文教育的

8、重视和倡导,对“以少数贤哲维持世道”的阐发,对中西印“伟太之旧文明之精魂”的推崇,对捆养人格以裨益世的身体力行,对近代西方崇尚功利的智慧之负面影响及其理论根源的抨击,不仅与学衡派文化思想有颇多契合之处,更为他们提供了思考中国文化和学术问题的视野。1922年1月,《学衡》提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服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