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35906
大小:82.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5
《《湿疹诊疗指南》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各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虹、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刊,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呜,章星琪
2、、赵辨、未武。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
3、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二、临床表现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湿疹主要
4、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三、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lgE增高,变应原检杏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四、诊断和
5、鉴别诊断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应与其他各类病因和临床表现特异的皮炎相鉴别,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积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②应与类似湿疹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浅部
6、真菌病、疥疮、多形性日光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培拉格病和皮肤淋巴瘤等;③与少见的具有湿疹样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相鉴别,如Wiskott-Aldrie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湿疹诊疗流程见图1。临床表现怀疑湿疹,根据皮损部位和范围甄别泛发局限出生后不久出现病史、体检、斑贴试验、光斑贴试验、真菌镜检、必要时组织活检,以除外接触性皮炎。外源性光感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手足癣、淤积性皮炎、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病等湿疹样皮损疾病病史、体检、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检查,以除外特应
7、性皮炎、WiskottAi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按照湿疹治疗原则进行相应处理出生后多年出现诊断湿疹进行疥虫或真菌检查,除外疥疮或体癣有无疥疮或浅部真菌病的诊断线索有有无多形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糙皮病、外源性光敏性皮炎等光线相关性皮肤病诊断线索进行光敏感试验、光斑贴试验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除外光线相关皮肤病有无可疑外源性致敏原斑贴试验,除外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组织病理检查及相关检查,除外皮肤网状内皮系统肿瘤有无皮肤网状内皮系统肿瘤诊断提示线索诊断湿疹,按照湿疹治
8、疗原则进行相应处理图1湿疹诊疗流程图五、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应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特别要注意治疗中的医疗安全。1.基础治疗:①患者教育: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归、疾病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②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