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745337
大小:1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3
《例谈运用物理思维求解极值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例谈运用物理思维求解极值问题在处理物理极值问题的时候,我们常采用数学的方法来求,这无可非议,也是高考大纲列出的着重考查的五种能力之一,即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但笔者以为,在平时训练求解有关物理极值问题的时候,如果用纯数学的方法,有两个缺点:一是运算量太大,也易出错;二是不利于物理思维的训练。本文试通过以下几个例子,从数学方法与物理方法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希望能得到一些启发。不当之处,恳请同行指正。例1.设湖岸MN为一直线,有一小船自岸边的A点沿与湖岸成角匀速向湖中驶去。有一个自A点同时出发,他先沿岸走一段再入水中
2、游泳去追船。已知人在岸上走的速度为v=4m/s,在水中游泳的速度为v=2m/s。试求船速至多为多少,此人才能追上船?LAMdBN图1解法一:数学方法如图1,设人自岸上某处沿与岸成θ角的方向游去,恰与船相遇于B点,设B点与岸相距为d,BA在岸上的投影长为L,则人由A至B所历的总时间为t==上试说明t与θ有关,且在d,L,一定时由θ决定研究函数y=取即为关于cosθ的二次方程应满足即可见的最小值为进一步可求得此时5表示当时,y有最小值,即t有最小值,代入数据得故对应的最大船速应该为解法二:速度矢量法-vNM图2设人先在岸上走
3、一段时间,再入水游泳追船,以船为参照物,由于人和船是同时由A点出发,则人在岸上走时,船看到人正在由船位置逐渐“离去”,离去的相对速度为=如图2所示,人在水中游时,船则看到人正在逐渐“返回”,其返回的相对速度为要人能追上船,即“返回”到船上,则与必方向相反。由速度合成的矢量三角形法则知矢量的末端必终止在图2所示的的反向延长线上,又为使v尽可能大,即要尽可能大,故图2中应尽可能短,对应与图中虚线垂直的情况。由于,可见图中与的夹角为,则由三矢量组成一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有点评:解法一的思路非常简单,但数学运算能力要求很高。解法
4、二从矢量三角形入手,对矢量三角形必须有清晰的概念,对加深、提高矢量三角形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且运算量很小。Fαθ图3例2.如图3,物体与斜面间的静摩擦因数为,斜面的倾角为。设物体的质量为m,问施加拉力F与斜面成多大角度时,所需的力F最小可使物体沿斜面匀速上滑?解法一:数学极值法设力F与斜面夹角为,则由平衡条件得①②③5由①②③其中由数学知识得:当即,,时,=解法二:力矢量法图4F’NfFGFG将摩擦力和弹力N合成一个力,与垂直斜面方向夹角满足:为定值。这样物体受到三个力:重力、和推力,如图4,其中的大小、方向都确定,的方向
5、确定但大小不定,而的方向大小都不一定,作出力的三角形,显然,当垂直于时,最小,即当与斜面成时最小。点评:力矢量法的关键是多力平衡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三力平衡问题。LOABP图5例3.正点电荷Q和Q分别置与A,B两点,相距L,现以L为直径作半圆,如图5,试求在此半圆上电势最低点P的位置。解法一:如图,设P点与A点连线PA与AB夹角,则点电荷在P点产生的电势分别表示为P点电势可表示为令y=,则化简为5∵且等号在即时成立,此时恰好也取得最小值∴当时,有最小值,即有最小值OAB图6PF解法二:设想有一正检验电荷从A处沿圆弧移到B
6、处,则其在圆弧上电势能最低点即为P点,依电势能变化与电场力做功关系,将该电荷由其它点移到P点的过程,均为电场力做功过程,由此推知,从P点移到B点过程均为克服电场力做功过程,即电荷q在P点所受库仑斥力与的合力F的延长线必过O点,如图6所示设,则,∴即点评:解法一须知点电荷产生电势的计算公式且数学运算十分繁琐,而解法二则物理思想明确又十分简捷,显然后者远优于前者。ESBaRb图7例4.如图7所示,水平放置的两平行金属导轨相距=0.25m,电池的电动势E=6v,内阻不计,电阻R=5Ω,匀强磁场竖直向下,开关S闭合后横放在导轨上
7、的金属棒在磁场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金属棒与导轨间的滑动摩擦力f=0.15N,为了使金属棒的运动速度最大,磁感应强度B应为多大?此最大速度为多少?解法一:当金属棒做匀速运动时,得当时,金属棒的最终速度有极大值5解法二:从能的转化和守恒观点,金属棒的最终速度是匀速运动,电源输出功率的部分使电阻发热,,一部分克服阻力做功。将R看作电源内阻,那么电源的输出功率全部用来克服阻力做功。因为f一定,当电源输出功率P最大时有,即∵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时,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一半,即,即为金属棒的感应电动势,得从
8、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其实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各有千秋。数学方法思维简单,但运算一般较繁琐;物理方法避开了复杂的数学运算,但思维要求很高。笔者以为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更重视物理思维的训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也许效果更佳。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