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67745
大小:3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21
《马铃薯收获机振动部件运动学分析报告报告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马铃薯收获机振动部件运动学分析摘要:对山西襄垣华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4S-280A9型马铃薯收获机的振动部件进行了的运动学分析,建立了其振动机构的运动学数学模型,并运用Matlab软件编程对该数学模型做了仿真,得到了挖掘铲的运动轨迹曲线,机构的振动曲线,位移曲线的一系列重要参数。振幅为137mm,在所选的输入转速下振动的频率为9Hz。相比于其它同类马铃薯收获机,存在振幅过大的问题。关键词:马铃薯收获机械;振动机构;计算机仿真引言使用马铃薯收获机收获马铃薯主要包括挖掘和分离两个过程。本研究针对的山西襄垣华成机
2、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4S-280A9型马铃薯收获机,其振动部件是包括了挖掘铲和振动筛的整体,挖掘和分离过程没有严格区分。振动筛上是物料主要是失去土壤保护和缓冲后的马铃薯块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与其损伤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对马铃薯收获机振动部件进行研究以获得最佳机构参数有着重要意义。1数学模型的建立本文所研究的马铃薯收获机工作部分是一个偏心振动机构,可以简化为一个曲柄摇杆机构,机构的运动简图如下:曲柄OA为主动件,逆时针转动,带动连杆AB运动,通过连杆AB将曲柄的转动化为BC杆的摆动,BC杆与振动筛合挖掘铲是一体的,进而带动振动
3、筛和挖掘铲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工作,完成对马铃薯的挖掘和与土块的振动分离,图中的D点为挖掘铲的入土起始位置。主要参数有:在上图中的四杆机构用位移矢量取代连杆,如图所示可得一个闭环矢量方程。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下:(1)矢量方程:①求解角:将①式,整理为:②两端各自点积: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由上式整理得:分别令:则上式可整理为解之得:将①式整理为③同理,可解得:其中,(2)l3杆的角速度,将②式对时间求导可得:④将两边同时用e2点积,消去θ2得:其中、即、,整理得:同理可得: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挖掘铲末端D点是绕定轴转动的刚体
4、上的一点,所以,D点的切向速度分别可以表示为:(3)l3杆的角加速度,对④式取t的导数:⑤上式中由于l1为匀速转动,故角加速度为0,即。用点积⑤式:整理得同理,用点积⑤式,可消去,整理得:(4)挖掘铲末端D点是绕定轴转动的刚体上的一点,所以,D点的加速度分别可以表示为:D点的切向(转动加速度):法向(向心加速度):合加速度:(5)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得D点的位移轨迹方程(其中)也可进一步整理为2运动学仿真对以上数学模型编制Matlab程序,(程序清单附后),其中设经减速器输入曲柄的转速为540r/min,曲柄逆时针匀速转动,仿
5、真时间为曲柄的两个转动周期。仿真程序的运行结果如下:1.挖掘铲末端D点的位移函数曲线: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图1:挖掘铲末端D点的位移函数曲线2.D点的切向速度曲线:图2:D点的切向速度曲线3.D点的切向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和总加速度图3a:D点的切向加速度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图3b:D点的向心加速度图3c:D点的加速度4.D点的位移轨迹方程图4a:D点在X坐标方向的位移轨迹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图4b:D点在Y坐标方向的位移轨迹由图1可知D点的运动范围为283~557mm,运动的周期是由输入的曲柄转速决定的,约为0.11s,对
6、以上仿真结果的分析可知,所研究的马铃薯收获机其振动参数为:振幅为137mm,在所选的输入转速下振动的频率为9Hz。对比其它同类的马铃薯收获机械来看,存在着振幅过大的问题,它同类的马铃薯收获机械一般振幅为30mm。过大的振幅会增大伤薯率,不仅不利于生产,还会对操作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应进一步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3总结本研究将马铃薯收获机的偏心振动机构转化为一个曲柄摇杆机构,并用矢量法建立了该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学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转速,以及不同的曲柄长度(即,偏心距)对机构振动参数的影响。在对马铃薯收获
7、机振动部件的进一步分析,以及参数优化等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附录(程序清单):1、D点的位移函数曲线%2010年11月20日。%D点的位移函数曲线clear;clc;closeall;%基本参数L1=20;L2=420;L3=185;L4=460;L5=202;%各杆的长度w=540;%曲柄角速度为540r/min,匀速转动w1=w*2*pi/60;%将角速度化为弧度单位rad/sT=2*pi/w1;%计算曲柄的转动周期t=0:0.0001:2*T;%设置仿真时间为2个周期。theta1=w1*t;%
8、曲柄和x轴的夹角θ1是时间t的函数M=2*L1*L3*sin(theta1);N=2*L3*(L1*cos(theta1)-L4);P=L2^2-L1^2-L3^2-L4^2+2*L1*L4*cos(theta1);BB=M+sqrt(M.^2+N.^2-P.^2);CC=N-P;A=BB./CC;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