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b版,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一 辛亥革命3.(2012浙江文综,39,9分)(节选)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
2、的竞争今改而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屈勒味林《英国史》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中国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日本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印度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阿拉伯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伊朗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
3、—1979)——据《辞海》等整理(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答案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革命中没有流很多的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解析 第(3)问既要依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既要看到辛亥革命的国内意义,又要看到其国际意义,在国内意义方面要从政治
4、、思想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6.(2011浙江文综,38,9分)(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
5、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答案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解析 (3)前两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较容易组织答案,而对政治变革趋势的概括,要注意抓住时间限制,即“近代以来”,同时答案要有概括性、全面性,切忌烦琐。应注意从社会性质的转变,民主革命的发展,国家政权性质的变化入手,从而概括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
6、立”的政治演变的历史趋势。考点一 辛亥革命7.(2013广东文综,15,4分)“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答案 B “辫子”是清王朝的象征。从材料信息看,民众剪掉辫子以示反清,即反对“鞑子”统治中国。这说明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故排除D项。考点二 新民主
7、主义革命18.(2017课标Ⅱ,30,4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 D 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的变化。材料表明,中共领导的群众组织力量和中共党员人数都比较庞大,体现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当时革
8、命重心仍然在农村,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阶级成分的变化,不能说明统一战线的范围是否进一步扩大,C项错误。技巧点拨 巧用历史阶段特征解答试题: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在学习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要探求阶段特征形成的主次原因,从深层认识该阶段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二是熟知该历史阶段的大事,明了大事之间的隐性结构关系;三是追踪阶段特征的不同归宿,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曲折性和复杂性。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