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10170
大小:64.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包身工教学目的 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设想 1.课文教学重点是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文章的第一个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第二个难点是作者安排结构时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教学中如能把握读者的这种心理态势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
2、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3.要求学生学会“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 三步精读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再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第三步:研读课文。研究写法,理解作者为了表达特定内容,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法有什么特色。 4.教学本课以“思考和练习”一、二为纲,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
3、记叙文的材料”为辅助材料,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根据“三步精读法”的第一步要求初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课文的“思考和练习”一、二。 3.预习“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记叙文的材料”短文。 第一教时 一、上课开始,利用小黑板公布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学习课文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说明、议论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三步
4、精读法”学习课文。 4.明确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在材料的搜集、选用和剪裁上下一番功夫。 5.培养口述能力和口头作文的能力。 二、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
5、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字注音: 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 栅(shān)趾(zhǐ)骷髅(kū)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
6、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四、第二步精读,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以“思考和练习”为纲,采用讨论法进行。 1.要求学生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前半部分内容,限时八分钟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7、(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
8、络分明。 2.根据“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