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98770
大小:62.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5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古诗两首第一首:《所见》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课前思考:你课外学过什么古诗?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2、: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
3、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
4、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5、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第二课时对话平台:学习古诗《小池》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1、引
6、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
7、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
8、流、柔、头”的读法。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3、交流评议。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板书:所见牧童骑黄牛动歌声振林樾牧童活泼、可爱意欲捕鸣蝉静忽然闭口立第二首:《小池》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