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教案(学生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数学 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教案(学生版) 苏教版必修1

ID:29369533

大小:7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数学 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教案(学生版) 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数学 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教案(学生版) 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数学 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教案(学生版) 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 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教案(学生版) 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听课随笔第二课时集合的表示【学习导航】知识网络列举法集合的表示描述法学习要求1.集合的表示的常用方法:列举法、描述法;2.初步理解集合相等的概念,并会初步运用,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课堂互动】自学评价1.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1)列举法将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注意:①元素与元素之间必须用“,”隔开;②集合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③各元素的出现无顺序;④集合里的元素不能重复;⑤集合里的元素可以表示任何事物.(2)描述法将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表示出来,写成_________的形式,称之为描述法

2、.注意:①写清楚该集合中元素满足性质;②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③多层描述时,应当准确使用“或”,“且”;④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集合的括号内;⑤用于描述的语句力求简明,准确.思考:还有其它表示集合的方法吗?【答】文字描述法:是一种特殊的描述法,如:{正整数},{三角形}图示法(Venn图):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集合.2.集合相等如果两个集合A,B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称这两个集合相等,记为:_____________【精典范例】一、用集合的两种常用方法具体地表示集合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中国

3、国旗的颜色的集合;(2)单词mathematics中的字母的集合;(3)自然数中不大于10的质数的集合;(4)同时满足的整数解的集合;(5)由所确定的实数集合.(6){(x,y)

4、3x+2y=16,x∈N,y∈N}分析:先求出集合的元素,再用列举法表示.点评:(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步骤为:①求出集合中的元素②把这些元素写在花括号内(2)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优点是元素一目了然;缺点是不易看出元素所具有的属性.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所有被3整除的整数的集合;(2)使有意义的x的集合;(3)方程x2+x+1=0所有实数解的集合;(4)抛物线y=-x2+3x-6上所有点的集

5、合;(5)图中阴影部分内点的集合;分析:用描述法表示来集合,先要弄清楚元素所具有的形式,从而写出其代表元素再确定元素所具有的属性即可.点评: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注意确定和简化集合的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追踪训练一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x

6、x2+x+1=0}(2){x

7、x为不大于15的正约数}(3){x

8、x为不大于10的正偶数}(4){(x,y)

9、0≤x≤2,0≤y<2,x,y∈Z}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奇数的集合;(2)正偶数的集合;(3)不等式2x-3>5的解集;(4)直角坐标平面内属于第四象限的点的集合;.3.下列集合表示法正确的是(1){1,2,2}

10、;(2){Ф};(3){全体有理数};(4)方程组的解的集合为{2,4};(5)不等式x2-5>0的解集为{x2-5>0}.例3.已知A={a

11、},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分析: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要认清集合的实质,集合中的元素究竟满足哪听课随笔些条件.点评:本题实际上是要求满足6被3-a整除的整数a的值,若将题目改为,则集合A={-3,0,1,2,4,5,6,9}.二、有关集合相等方面的问题例4.已知集合P={-1,a,b},Q={-1,a2,b2},且Q=P,求1+a2+b2的值.分析:含字母的两个集合相等,并不意味着按序对应相等,要分类讨论,同时也要考虑集合中的元素的互异性

12、和无序性.追踪训练1.集合A={x

13、y=x2+1},B={t

14、p=t2+1}C={y

15、x=},这三个集合的关系?2.已知A={x

16、},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思维点拔:例5.已知集合B={x

17、}有唯一元素,用列举法表示a的值构成的集合A.点拔:本题集合B={x

18、}有唯一元素,同学们习惯上将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为0,事实上当a=时,也能满足唯一元素,但方程已不是一元二次方程,而是一元一次方程,也有唯一解,所以本题要分三种情况讨论.【师生互动】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