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元夕诗词欣赏.doc

除夜元夕诗词欣赏.doc

ID:29123425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6

除夜元夕诗词欣赏.doc_第1页
除夜元夕诗词欣赏.doc_第2页
除夜元夕诗词欣赏.doc_第3页
除夜元夕诗词欣赏.doc_第4页
除夜元夕诗词欣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除夜元夕诗词欣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除夜》(唐)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作者介绍】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全唐诗》存其诗1卷。...【注释】①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②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③“烛”:一作“独”。人:一作“春”。④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⑤飘:一作“漂”。⑥明日:指新年元旦。岁华:岁月,年华。【赏析一】这首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

2、异乡,深感羁旅艰危。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 赏析二】崔涂《除夜有感》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

3、部之深者。如“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皆本色语佳者。《浣溪沙·庚申除夜》(清)纳兰性德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竹叶樽空翻彩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易人,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

4、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萦云、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

5、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后人合称为《纳兰词》。【赏析】庚申除夕,容若感叹时序变化,写下了这阙《浣溪沙》。是年,容若二十六岁。约在这一年,容若由司传宣改经营内厩马匹,康熙出巡用马,都是由容若挑选。容若还常常到昌平、延庆、怀柔、古北口等地督牧。姜宸英《纳兰君墓表》中说,“尝司天闲牧政,马大蕃息。侍上西苑,上仓促有所指挥,君奋身为僚友先。上叹曰:此富

6、贵家儿,乃能尔耶!”。这与诗人的容若,词人的容若,身负青云之志的容若,相去甚远。容若虽是勤勉,然全出忠心,而非其志向。这阙《浣溪沙》,表面上看是写富贵人家守岁的情景,实则是叹其志不展。想要收起闲心,闲心却是冷处偏浓。遥想当年的柘枝舞是怎么样的盛况呢,那些久置的舞裙也会怀念腰肢曼妙的舞蹈之人吧。漫漫长夜,家家户户都在守着蜡烛,等待着春天的第一个黎明。烛光摇曳,思绪亦是飘摇。怎一个流年易逝,青春易老。柘枝,是柘枝舞的省称。柘枝舞,由西域传入中原。《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宋继承唐,柘枝舞经常在贵族的酒宴中由伎人表演,供

7、宾主欣赏,舞蹈婀娜多姿又矫健明丽。柘枝舞在唐代本属教坊,柘枝词因舞而起,至宋代犹存于乐府之中,其佚当在元宋之际。自是以后,唯于词曲中存柘枝令之牌名。刻烛,既是寻常人家计时之法,也是文人雅事。古人刻度数于烛,烧以计时。南朝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有“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南史·王僧孺传》载,“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后因以喻诗才敏捷。唐潘述《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诗教刻烛赋,酒任连盘酌。”秦观《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诗中亦有“愧无刻烛敏,续此金玉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