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8讲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8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概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理念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与途径“错误”也是课程资源•“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错误”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记得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教师是合格教师,教3+2=?的教师是好教师,而教3+2=6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显然,这位老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与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这种思想无疑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我们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错误”避之惟恐不
2、及,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大型观摩教学活动中,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笔者不久前听一位老师上课,看到这位老师因为一道例题的编写不当而连连向学生道歉,却丧失了一次辨错、纠错的极好机会。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什么是“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的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因此,“错误”更加接近个体(教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
3、“错误”的教学才能降低坡度,达到真理的彼岸。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各种形式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这里,笔者不禁想起一次“认识时钟”的观摩教学活动:一只石英钟不慎被摔在地上,师生都很惋惜。现在觉得当时老师若能把握住这次机会,镇静自若地捡起残破的钟,让学生亲手拨一拨时针或分针,或让学生观察一下钟的内部结构,这堂课的收获或许更大,更令人难忘。(引自《江苏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廷亮文)《纲要》提出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
4、本要求与思路:•“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一、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课程资源的划分: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资。•素材性资源:(课程的素材或直接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感受、创意、问题、困惑、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
5、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资源:(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却决定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
6、资源,另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二、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从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一般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课程资源的状况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重点中小学比一般中小学优越。就同一地区和同一学校而言,课程资源分布失衡的情况也相当普遍。因为人们往往容易把关注的重心过分集中在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建设上,而忽略对教育质量更具决定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建设,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外壳与丰富内涵之间严重分离了。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课程资源的非生命
7、载体: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课程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张印刷制品和电子音像制品,就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物化形态。•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四、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呈现学科知识,还应该考虑到如何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8、,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教材的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