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报告

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报告

ID:28264677

大小:3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8

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报告_第1页
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报告_第2页
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报告_第3页
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报告_第4页
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摘要】:核酸、蛋白质及酶是组成生命的主要生物大分子。基因组核酸承载着传递遗传信息、编码生命功能的重要任务,基因的功能或表达则决定生命。蛋白质则贯穿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酶在DNA合成中起重要作用,且在保持基因组的完整性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核酸的复制、连接、修复等操作是重要的生命过程,DNA/RNA的结构片段,作为生物大分子的基本

2、“砖块”,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物。基因的相关功能的完成需要蛋白质、酶及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协同参与,宏观上,这一系列生物分子的配合与作用构成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代谢等生命现象的基础。对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及相关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正是后基因组时代所关注的热点。随着科学家们逐渐揭开疾病的机理,并将其用于疾病的医疗诊断和治疗之中,对特定序列的DNA,相关蛋白、酶及生物活性小分子的检测日益受到重视。在传统的分析方法中,核酸与蛋白质的研究都采用放射性标记、凝胶电泳和放射性自显影等技术。这些方法过程复杂,周期长,特别是放射性标记,存在放射性

3、污染。而非放射性标记法如荧光、化学发光和生物素标记法,标记过程繁琐、复杂,难以实现自动化且仪器价格昂贵。而生命科学的迅速、深入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手段和方法,以更灵敏、更真实、更快速地研究生命过程。电致化学发光(ECL),是由电化学反应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化学发光现象,是电化学和化学发光相结合的产物,兼具二者的优点。其方便快捷、灵敏度高、动力学响应范围宽、检出限低、可控性与选择性好、容易实现实时化和集成化,可进行原位检测。集以上优点于一身的电致化学发光技术近几年在分析化学,尤其在生物分析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为生命科学进入到分子水平领域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手段

4、与方法。当物质小到纳米数量级时,会产生独特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其电学、磁学、光学和化学性质也相应地发生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优越性能。因此,纳米材料在催化、电子材料、微器件、增强材料及传感器材料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电化学过程与电极材料的表面性质有关,如果将纳米材料修饰在电极的表面,基于其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亲和力强的特性,其能活化电极表面,增大电流响应,降低检测限,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相关生物分子的生物活性。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生物活性分子的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有利

5、于创新性地建立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本论文将纳米技术、生物分子识别元件的特异性及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灵敏性相结合,发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DNA、蛋白质及酶的新型纳米生物传感器。开拓生物传感器在后基因时代的研究领域,为研究多种生物分子提供新的手段与方法。论文分五个部分,共八章,具体内容如下:Ⅰ.---.绪论(第一章)本章系统阐述了电致化学发光的原理和特点,重点介绍了ECL两大发光体系的反应机理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DNA与核酸适配体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构造原理、分类特点及研究进展。介绍了各种纳米材料在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

6、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主要研究内容。Ⅱ.基于Ru(bpy)_3~(2+)-SiO_2NPs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实现凝血酶蛋白质电致化学发光特异性检测(第二、三章)第二章基于Ru(bpy)_3~(2+)-SiO_2NPs的单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经目标诱导靶替换实现凝血酶蛋白质特异性检测利用反相微乳法合成了SiO_2包裹的电致化学发光活性物2,2'-联吡啶钌(Ru(bpy)_3~(2+))纳米颗粒(Ru(bpy)_3~(2+)-SiO_2NPs),以此作为DNA标记物,结合替换反应发展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凝血酶蛋白质电致化学发光特异性检测的方法。首先,在

7、金电极的表面组装凝血酶核酸适配体aptamer,将其与标记有Ru(bpy)_3~(2+)-SiO_2NPs并与aptamer部分序列完全互补的ssDNA探针进行杂交,测得第一个ECL信号(I_(ECL1))。然后将电极与凝血酶蛋白进行培育,凝血酶与aptamer特异性结合,将探针替换下来,此时测得第二个ECL信号(I_(ECL2))。利用前后两个ECL信号的差值△I_(ECL)(I_(ECL1)-I_(ECL2))来定量测定凝血酶。非特异性识别的蛋白不干扰测定,凝血酶在1.0×10~(-14)mol/L~1.0×10~(-11)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响

8、应,检测限为1.0×10~(-15)mol/L(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