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45944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9
《以“读”开启真正的语文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读”开启真正的语文学习【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要在师生“抛”与“接”的互动中见“真义”。要让学生在“读”中赏景、体情、悟理。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的曹华老师正是以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的,这节课在教师自己“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了音乐美、读出了散文美、读出了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地“读”进了语文世界,促进了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关键词】文本阅读;读;学习【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12-03【作者简介】侯红宝,江苏省句容市第二中学(江苏句容,21240
2、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经听过一位台湾教师上的一节语文课,深深记得那位年轻女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的一句话,“我们在读的时候声音多么像抛物线,我抛给了你,你接到后再把它抛给了同学,这个同学接到后又把它抛给了另外的同学,我们的朗读就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用“抛物线”来比喻朗读的境界,既新鲜又富有诗意,比我们常说的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来要更加形象生动,并且深得语文的真谛。其实,我一直在怀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读书百遍了,其义就一定会自见吗?恐怕这句话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激励人们要读书、多读书
3、,告诉人们读书是件正正经经的人生大事吧。当然,因读书百遍而学贯中西的大家也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的“读书百遍”,都能“其义自见”的,有的人终身读书,却一点学问也没有,被世人称为“两脚书橱W冬烘先生”。我认为,只有达到“抛物线”境界的读,在“抛”与“接”的互动中才能“见义”。曹华老师执教的《鼎湖山听泉》这节课便是在这方面做足了学问:以“读”开启了真正的语文学习。一、行走在“交响乐”中的“读”在这节课中,曹老师安排的“读”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是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边读边画,画出文中描写听泉的内容。赏析第一次听泉的内容,她要求学生品味
4、着读,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读出重音,思考“从这里你读到了泉声的什么特点?哪些词语还体现了这个特点?”讨论时则抓住关键词语师生一起反复读,让学生在“抛”与“接”的朗读中体会泉水的热情与活泼,感受它“清朗”的特点。对于第二次描述的听泉内容,则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泉水的?为什么把庆云寺比作老人和由泉声会想到孩子?”等问题,来促进学生加深理解,之后再品读。第三次描述听泉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的匠心更是体现在这里的朗读指导上了。我们看这部分的教学实录一一师:深夜听泉作者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5、生:奇妙,陶醉。别有一番滋味。师:“别有”是什么意思?生:特别有,格外有。师:那跟之前有什么不同?生:能分出许多层次。师:一共有五个层次,那么我们的朗读能否分出五个层次呢?要读出五个层次?这个要求似乎有点儿难,如果是我在教学恐怕是不敢深入到这个领域的。于是我就有点儿担心了,学生能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读出那种意境吗?而曹华老师是这么引导的一一师:你觉得第一层次应该读出什么效果?生:轻柔。师:你还可以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来读出“轻柔”的感受?生:形容词和动词。这一段教学的目的是树立起一个读的典型__如何透过语言体察到泉声的境界并运用重音、节奏
6、、语气、语调等读出那种境界,以此为典型,教师引导学生做出示范,引领学生更好地读后面的内容。接下来的四个层次的朗读,首先是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先找出动词和形容词,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来读,然后自己体味着读出泉水的层次来。成员间互评并再读。当然,这样的朗读不可能很快地完全达到教师预想的境界,于是教师继续追问引导:对他的朗读你有什么建议?有没有见过倍司?倍司的声音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读出倍司声音的特点来?其次是教师自己的范读,学生体会模仿,再读。然后让男生反复试读,于是倍司的雄浑厚重便在教室里悠扬开来。因而后面的读就更顺畅了。在曹老师精彩的
7、“指挥”下,分男女声部读五个层次,更是情致顿生,众妙毕备!柔曼的、清脆的、厚重的、雄浑的……无声的文字化作了音乐,各种乐音汇成了交响乐,在师生之间实现“抛”与“接”。江苏东台的丁立梅老师,是教师也是作家,她写文章总是追求用音乐煮文字,用文字暖人生。她说“用音乐煮出来的文字才更有味道”,我认为这是对语文课程特点最为形象、最为准确、最为诗意的概括,文章不就是要选用“音乐”般的文字来表达人生,温暖自己也温暖读者的人生吗?阅读和语文教学不就是把无声的文字还原为“音乐”而给人温暖的吗?二、行走在散文世界里的“读”游记散文的境界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只描
8、写所观之物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物”之境;其次是融情于景,在游览中抒发情感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我”之境;再次是生动绘景、融情于景、深思悟理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物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