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43621
大小:18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8
《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这篇短论文是投给第十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的,反映了2年来微课程实践的研究成果。希望对一线中小学教师有所裨益。微课程教学法: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TheTeaching-MethodaboutMicro-Course:InnovationTeachingModeOnFlippedtheClassroom 【摘要】文章从研究微课程的概念与结构出发,提出了“微课程教学法”的概念,从分析心理学意义的“一对一效应”入手,构建起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含微视频)、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导学
2、一体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体系,为破解翻转课堂难题,探索教师从“演员”向“导演”转型的道路,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借鉴。 【關鍵字】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Abstract:ItisimportanttofindteachingmethodsofusingflippedtheclassroominChina.Inthisstudy,weresearchedtheconceptsandstructureofmicro-course.Weproposedtheconce
3、ptofmicro-courseteachingmethod.Ithasthreeaspects:1)independentstudytasks;2)supportingresourcescontainingmicro-videoand3)innovatedclassroomteaching.Frompsychologicalstandpoint,thiseffectmayverylikelytheresultofoneononeteaching.Themostdistinctivefeatureistheintegration
4、ofguidingandlearning.Theresultsofthisstudywillhelptoprovideproblem-solvingmethodsforteacherstoexplorewaysoftransformingteacher’srolefroman“actor”toa“director”.Finally,wehopetoprovideareferencetocultivateinnovationandpracticeability.Keywords:micro-course,teaching-meth
5、od,flippedtheclassroom,Teachingmode 微课程教学法是“云计算”背景下中小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产物。是有关微课程的属性、概念、研究对象、教学理念、教学模块、教学方式、开发方法、评价与测量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微课程的属性、研究对象、概念和结构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的概念应当从翻转课堂实验中呈现出来的微课程属性中和合适的研究对象中提炼出来。 (一)微课程的属性和研究对象 翻转课堂实验发现,微课程具有课程属性、时
6、代属性、技术属性和资源属性等四个基本属性[1]。微课程的研究对象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好。因为单位课时教学活动是构成课程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有着明显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便于考察学习绩效。 (二)微课程的概念和结构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其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紧密相关。 微课程的结构由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含“微课”)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组成。 .---图一:微课程基本
7、结构[2] 在三大模块中,“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教师设计“任务单”,实际上是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教师制作“微课”,实际上是制作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学件。因此,两大模块在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标志着“演员型教师”开始向“导演型教师”转型。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自主学习之后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必然选择。翻转课堂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方式能否创新。二、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 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来自萨尔曼•汗的“用视频再造教育”[3]、人性化学习[4]理论,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
8、“信息化教学前移”[5]。 (一)“用视频再造教育”理念 萨尔曼∙汗创造了网络视频学习新形式,他制作的视频没有讲课人出现,但是牢牢抓住视觉感应与思维关联的特性,以点、线的移动配合声音引导思维,并且渗透趣味性、学科方法和哲学思考。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可以按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