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45430
大小:4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6
《人工智能类入列“新工科” 发展人工智能高校路线图渐趋清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工智能类入列“新工科”发展人工智能高校路线图渐趋清晰 4月10日,教育部宣布,启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其建设与发展作出明确规划和细致部署。《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发展人工智能,高校路线图渐趋清晰。
2、 人工智能类入列“新工科”发展人工智能高校路线图渐趋清晰 4月10日,教育部宣布,启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其建设与发展作出明确规划和细致部署。《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发展人工智能,高校路线图渐趋清晰。
3、 人工智能类入列“新工科”发展人工智能高校路线图渐趋清晰 4月10日,教育部宣布,启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其建设与发展作出明确规划和细致部署。《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发展人工智能,高校路线图渐趋清晰
4、。 路线一: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 人工智能在高校生根发芽,创新体系是基础。对此,《计划》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促进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重点推进大数据智能、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和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为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理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算法、硬件和系统等,加快机器学习、知识计算、群智计算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在类脑智能、自主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
5、突破,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体系。 为人工智能搭建足够宽广的“舞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是《计划》的重点之一。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公共支撑平台等方面需求,教育部明确要求加快建设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以交叉前沿突破和国家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各类国家级创新基地培育。并鼓励、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人工智能领域战略研究基地,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对教育、经济、国家
6、安全等重大、热点问题开展战略研究与政策研究,形成若干高水平新型科技智库。 路线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一级学科建设 发展人工智能,人才是支撑,而完善学科布局和加强专业建设,则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因此,《计划》特别强调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量子、神经以及数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完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系统等相关方向建设。同时,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7、,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对计算机专业类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进行调整和整合,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学科与专业,质量过硬的教材必不可少。教育部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后,人工智能将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各方面保障之后,我们该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文件给出了具体做法:支
8、持建立人工智能领域“新工科”建设产学研联盟,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积极搭建人工智能领域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工程能力训练平台。推动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多渠道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