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38430
大小:5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201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 文言文测试题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6题。季卷)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遂良复职,黜仁约为清水令。或慰勉之,仁约对曰:“仆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然,不能碌碌为保妻子也。”时武侯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讳不协而诬奏之。高宗临轩问仁讳,仁讳惶惧,应对失次。仁约历阶进曰:“臣与仁讳连曹,颇知事由。仁讳懦而不能自理。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讳非常之罪,则臣事陛下不尽,臣之恨矣。请专对其状。”词辩纵横,高宗深纳之,乃释仁讳。仁约在宪司,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人或劝之,答曰:“雕鹗鹰[注],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卑之!且耳目之官,固当
2、独立耳。”后为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异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矣。”振举纲目,朝廷肃然。[注]雕鹗鹰:四种猛禽。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词的正确词义是()①颇知事由②臣之恨矣A.①稍微②怨恨B.①稍微②遗憾C.①很,甚②遗憾D.①很,甚②怨恨下列2、3两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分别是()()2.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A.如果有了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难。B.如果有了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作。C.借助着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难。D.借助着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作。3.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棉非常之罪A.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遭受极大的罪名B.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
3、闻,致使仁讳遭受极大的罪名C.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犯了极大的罪过n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犯了极大的罪过4.韦仁约谈到自己对王公卿相的态度时,运用了一些比喻与称代,以下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众禽”比喻王公卿相,“雕鹗鹰”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王公卿相。B.“雕鹗鹰”比喻王公卿相,“众禽”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王公卿相。C.“众禽”比喻王公卿相,“雕鹗鹰”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自己。D.“雕鹗鹰”比喻王公卿相,“众禽”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自己。5.以下各句中,能够反映韦仁约不甘“碌碌为保妻子”品格的一组是()①弹右仆射褚遂良②当正色之
4、地,必明曰张胆然③臣事陛下不尽,臣之恨矣④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⑤耳目之官,固当独立耳⑥振举纲目,朝廷肃然A.②⑤⑥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⑥6.对文中自“后为左丞”至末尾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韦仁约的谦逊之辞。他认为自己尚不是合适的人选,但皇上既然选中自己,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B.这是韦仁约的赞叹之辞。他知道没有合适的人选,官职宁可空缺;感谢皇上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是指国家的经济财富。C.这是韦仁约的自信之辞。他认为自己正是合适的人选,皇上又知人善任,因而知恩图报,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D.这是韦仁约的自得之
5、辞。他认为由于有了自己这样合适的人选,官职就不必空缺,因而为感谢皇上而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的经济财富。答案与精析1.c。“颇,,作“很、甚”讲;“恨”有“仇恨、遗憾、怨”之义。2.D。此句翻译实际上是考查“假”与“发”的理解。“假”,作“借助”讲;“发”从语境看不能翻译成“发难”,“发难”主31要带有个人偏见,借机发难,作“发作”讲较妥。3.B。“若”应作“如果”讲;“犯了”和“遭受”比较,“犯了极大罪过”不当。4.A。“雕鹗鹰,岂众禽之偶”这比喻句,结合上文“仁约在宪司,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即可得出A项答案。同样,“卑之”的“之”也指代王公卿相。5.B。可紧紧围绕“碌碌为保妻
6、子”去判断。不为保妻子,就是以国为重,不阿谀奉迎。①②④三项符合要求。6.c。从文章整体看,“自得之辞”“赞叹之辞”不很恰当。自鸣得意,自己赞扬自己,这些在文中均无交代。“谦逊之词”从表面看还可以,但从“奏曰”的内容看,看似赞扬皇上知人善任,实为表明自己能胜任,自信明显。另外,“美锦”指经济财富不当,即可排除两项。(四)阅读下文,完成l一5题。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见邦人曰:“尔何谓者也?”对曰:“臣麦丘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寿也!”与之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觞再拜曰:
7、“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不说曰:“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邦人澜然而涕下,曰:“愿君熟思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