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89171
大小:64.2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3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教案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以及九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训练及答案,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
2、节日、日期和习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3、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
4、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5、”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
6、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
7、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
8、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