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16232
大小:5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8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2010-12-0811:06《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2、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2、: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计算机辅助课件,8本相同厚度的书,尺等;每组学生:一号材料(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二号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实验记录表,直尺,8本相同厚度的书等。四教学过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播放课件:同学们,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造房子和修桥梁,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些房子和桥梁,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欣赏)2、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
3、料称为横梁。3、比较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4、揭题:抵抗弯曲5、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与材料有关、与长短有关、与宽度、厚度有关,教案《《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6、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材料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的关系1、师介绍实验方法:1)、今天咱们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首先把纸横梁的两端垫起一定的高度,我们就以四本科学书的高度作为垫起高度,然后把横梁架上去,架空长度20厘米左右,注意放中间位置,这里有一些垫
4、圈,利用它来测试纸横梁抗弯曲能力。2)、垫圈应该放什么位置?怎样放?(中间位置,一个一个叠上去轻轻地放)2、教师演示实验老师现在搭的纸桥梁是这样,宽度怎样变化来观察它的抗弯曲能力呢?3、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出示2倍宽和4倍宽的纸横梁,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4、小组讨论:为了使实验更科学、更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怎样控制?5、改变了哪个条件?(宽度)6、预测: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垫圈?为什么这么想?7、学生实验8、汇报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刚才实验和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加强了
5、。)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1、出示三种厚度的纸横梁。现在有三种不同厚度的纸横梁,这是一倍厚的纸横梁,这是两倍厚的指横梁,这是四倍厚的纸横梁,它们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咱们今天也来研究研究,先来预测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垫圈?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2、做这组实验时我们又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怎样控制?什么条件变了?3、小组领取材料并实验。4、学生汇报。5、观察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刚才实验,你肯定又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吧?(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增强。)6、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比较得出结论
6、。同学们,通过这两组实验得出的数据,你知道要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那种方法好,为什么?7、投影出示结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四、解释横梁平放好还是立着放好1、课件出示横梁现在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咱们班谁是最出色的建筑师,这里有一块横梁,你认为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为什么?2、体验活动咱们现场用尺子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用手折尺子,平着折很容易,竖起来不容易弯。)五、课外延伸增加了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重量和增加了材料的用量。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
7、增加它的厚度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课后大家继续去探究。《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2 第2篇教案写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预览〗教案写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1.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把握作者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的论证思路;(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学生能有自觉地推进问题思考的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领会作者所倡导的不畏艰辛地探求人的存在价值以及社会、国家的建设。2.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构建起作者的论证过程及思路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中材料
8、在论证中的作用4.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举例补充法5.教学内容及步骤:(1)整体把握,找出论点,明确使用哪些例子;(2)具体研析,作者使用这些例子的用意是什么,是否达到目的;(3)构建论证框架,学会统摄全文的方法,明确论证方法和过渡方法;(4)各抒己见,谈谈自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