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政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六、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二十四)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切实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2008年初步安排财政支农资金2904亿元,比上年增加786亿元,增长372%。坚持以县为主、自愿整合的原则,对试点县(市、区)实行考核进退机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全面深化支农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 (二十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建立“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中心”或金融超市,优化信贷结构,扩大支农信贷投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信用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模
2、式。积极探索新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工作。全省农村信用社全年计划累放“三农”贷款345亿,比上年新增35亿元;年末“三农”余额达到480亿元,比上年末净增70亿元;全省涉农信用社新增“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达到70%以上。(省农村信用联社) (二十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省内各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指导,总结经验,搞好协调,跟踪督办。(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摘要:通过
3、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和体现,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指导意义,提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小流域地区,大部分由于经济欠发达,人类活动不断增多,土地、水资源日益稀缺,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更为严重。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明确的流域综合治理思想和实践行动。20世纪90年代全
4、世界兴起的可持续发展思潮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解决小流域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小流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从而提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的道路。 1流域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流域概况 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是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区域、小流域位于延庆县东北部,总面积36.68km2,水土流失面积21.4k
5、m2,治理任务为1.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0%。小流域所在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山坡坡度较陡,大于35°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0.3%。沟壑密度1.56km/km2,山势陡峭参差,林草分布不一,为山洪和泥石流的易发地区。 小流域地区为大陆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为490mm。植被种类繁多,800m以上的阳坡,分布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覆盖度一般约40%,800m以下的阳坡半阳坡,覆盖度在50%左右。 1.2存在的问题 (1)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历史原因,加上连续多年的干旱少雨,使原本就稀少的植被
6、急剧减少。近些年,随着人类活动增加,裸露荒地面积呈增长趋势,使小流域内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86%,侵蚀模数达到1090t/(km2·a),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急剧减退。 (2)土地利用不合理。流域内耕地较少,林草地稀少,光能利用率差,保水保肥性能差,土地生产力极低,流域内农林经济结构畸形,难以形成区内林、草、肥的合理动态平衡,小流域发展缺乏后劲。 2流域综合治理 2.1治理原则 根据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当地小流域的特点,确定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综合规划,统
7、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在流域治理过程中注重将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口物质投人和技术投入相结合,以治水改土,绿化荒山,控制水土流失为重点,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中心,发展生态经济为突破口,尽量做到对有机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缩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周期,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 2治理措施 根据小流域山区海拔高度的不同,对小流域分层带进行治理。应用生物学、林学、农学和水利学方法,构建多种形式和结构的综合防治体系。 (1)小流域山区上部植被稀少,土壤膺薄,岩石裸露,这一层带以种植水保林,造林种草为主,进行封禁管育。主要种
8、植树种有侧柏、刺槐、黄护、火炬等。栽植方式以混交为主,片林为辅,构成防治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2)小流域山区中下部地带土层较薄,过去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崩塌,剥蚀强烈。对这一层带采取修建水平条、挖鱼鳞坑、垒树盘等措施进行蓄水保墒,在面积较集中地区实行坡改梯,配置道路、排沟。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