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

ID:26357692

大小:5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6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_第1页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_第2页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_第3页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_第4页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高考对该考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文言实词每套试卷必考,出题方式都是从选文中选取四个句子来理解实词,且大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文言虚词大部分省份设专题考查,题型相对稳定:①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②选取同一材料的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异同。二、试题精析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年江西卷第10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用联想已知推断法,即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

2、照,辨其异同。本题D项中的“夺”,我们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本题中的“夺”与此同,故D项错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D项的“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答案为C。三、技法点拨(一)理解文言

3、实词技法点拨1.代入检验法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理解“乃留愈幕府赞军事”(2011年全国大纲卷)中的“赞”的含义,把选项给的释义“辅佐”,代入检验,语意贯通,据此可判断是正确的。2.联想迁移法(1)联想教材例句文言实词的考查往往是“课外内容课内考”,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2011年重庆卷)与“籍吏民”(《鸿门宴》)中的“籍”意义相

4、同,都是“登记”的意思。(2)联想成语成语大多来自文言文,借助这些成语中词语的意义,可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泽命不渝,信也”(2011年山东卷)中的“渝”,我们可借助“矢志不渝”这个成语来推断:渝,改变、违背。3.语境推断法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如果释义能使语句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如“以公少年易之”(2011年江苏卷)中的“易”有“更换、交换、改变、容易、轻视”等义,再根据文章语境“老吏曾腆侮法粥狱”,可推知这里应是“轻视,看不起”意思。4.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其中

5、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且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欲出者B.秦王恐破壁,乃辞谢,固请C.吾令人望气,皆为龙虎,成五采D.尔无忘乃父之志(2011年湖南卷第6题)【解析】本题只要掌握“其”的几种常用意义,就可迅速答出。A.那个,指示代词;B.他,人称代词;C.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一定,副词。答案为C.2.牢记教材例句文言虚词中考查的八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句子一般都出自课本。因此,只

6、要熟悉该虚词在教材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再加以比较,就很容易推断出答案。例如:①持节发仓栗赈之②作《师说》贻之(2011年江西卷第11题A项)【解析】②句出自教材《师说》,是学生很熟悉的句子,“以”字表目的,可译为“来”;①句的意思也很明显,也是表目的。故可迅速断定两句中的“以”意思相同。3.分清虚词实词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不同。例如:①昔者,曹子鲁将兵②则终身破军擒将矣(2011年北京卷第7题B项)【解析】①句中“为”是介词,可译成“替”;②句中“为”是动词,可

7、译成“做”。显而易见,两者的词性不同,用法自然也就不同。4.分析语法结构与实词相比,虚词主要表达一定的语法功能,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也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例如:①寡人闻仲父言此三者②此亡秦续耳(2011年山东卷第10题D项)【解析】①句中“仲父之言此三者”为主谓短语,“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句中“亡秦之续耳”为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5.厘清逻辑关系有些虚词可以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例如:①拱手问曰②朝济夕设版焉(2011年山东

8、卷第10题B项)【解析】①句中“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②句中“而”连接的是两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