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837923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3
《丹青灵韵《山水情》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丹青灵韵《山水情》论文..毕业摘要中国水墨动画深受古典美学的熏陶浸润,它们不仅探求中国古典诗学、画论中的艺术造诣之美,而且坚持儒学伦理传统所宣扬之善,更寻求释家、道家等哲学意义上的本真。关键词水墨动画艺术哲学古典美学以中国水墨动画为代表的饱含浓郁民族特色的动画片被称之为“中国学派”,它们清新淡雅、质朴隽永,成就了我国动画的辉煌时期。将古老的东方水墨艺术运用于动画创作之中,并达到淡泊宁静、潇洒出世的胜境,可谓我国动画艺术家的伟大创举。流动的水墨画面蕴藏着一个隐喻的艺术空间..毕业,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在墨色晕染、虚实变化中悠远绵长,彰显着水墨艺术的感染力。一、水墨动画的意境衍生
2、缘起中国传统艺术哲学水墨动画“把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运用于动画片的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突破世界各国动画片通常采用的线条结构方法,借重墨色的浓淡虚实来表现对象,讲求笔墨情趣,追求意境气韵”。水墨动画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反映。潘天寿先生曾经说过:“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学。”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衍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共同作用于传统艺术,从而塑造了我们独特的艺术样式及艺术个性,凝结成有别于它国的传统审美意识。故尔,论及水墨,便不能不追本溯源。儒学独尊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及艺术特征,都应追溯到
3、先秦理性精神。“从‘阴阳’(以及后代的有无、形神、虚实等)、‘和同’到气势、韵味,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得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此外,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具有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利主义。
4、虽然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不能用某一哲学思想笼而统之,但儒学独尊的局面,及其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重要作用仍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儒道互补庄子认为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是为了阐发宇宙人生的真际,只有艺“象罔”才能获得道真“玄珠”。“中国人对‘道’的体悟,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表面看来,儒、道是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补而协调。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因此,“‘道’的精神奠定
5、了传统艺术思维的最初模型和传统艺术精神的基本框架”。禅境画意“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色空、中道、圆融”等思想对中国水墨画发展影响深远,画家为此更讲求深度、空灵、无我,试图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二、水墨动画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亲缘关系“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都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哲学,任何一种审美倾向也总会带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和气息”。因此,只有以我国的艺术哲学作为文化背景,并充分考量其绘画美学思想,才能品读出水墨动画的无限韵味。我国传统
6、绘画美学思想:散点透视中国文化认为,只有仰俯自得、游心太虚才能“澄怀味像”。西洋画法上的透视法将一切视线归结于一个焦点,是一个按照几何学的测算构造出来的三进向的空间幻影,而中国“三远”(高远、深远、平远)之说与之大相径庭,采取数层视点以构成阴阳明暗高下起伏的节奏化了的诗意空间。我们的视线在这一“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的空间中是流动的、转折的,只有“目所绸缪”才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气韵生动文人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画种,其最高顶峰是水墨画。“宋代文人‘寄至昧于淡泊’,他们创造的文人画笔简形具,离形得似,惟心所出”。中国古典绘画一贯讲求“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
7、原则,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以大观小中国画家从不以固定视角透视空间,而是眼神流动,飘瞥四方,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心中就将全部景界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画面,这样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似是无人自足的境界,画家的人格个性也因此完全融化潜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其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之中。正如《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出没太虚的自成文理的节奏与和谐既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构成了我国传统绘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