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疾病防控中心有感

ID:25739475

大小:72.6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2

参观疾病防控中心有感_第1页
参观疾病防控中心有感_第2页
参观疾病防控中心有感_第3页
资源描述:

《参观疾病防控中心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参观天津市疾病防治与控制中心观后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务力量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能够维护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从20世纪人类健康的进步的贡献和2003年非典危机的爆发,都反映了公共卫生的作用,公共卫生投入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不可取代的贡献。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从夏商时期,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思想就已经形成。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西洋医学传入,太平天国时期发起卫生新政。建国后,我国的卫生事

2、业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77年市场改革前的医疗卫生状况 ;2.1978-1992年  市场改革下的医疗卫生系统;3.1992~2009年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再掀波澜。在第一阶段中,新中国以医疗卫生体系为目标,为有效解决人民当前迫在眉睫的健康问题。当时中国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革命后很短的时间内,新中国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四项指导方针。这些指导方针确定了接下来30年时间内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框架。这四项指

3、导方针是:(1)  医疗卫生体系为工农兵服务;(2)  预防为主;(3)  中西医相结合;(4)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在第二阶段中,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改变影响了医疗卫生系统的变化。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改向,变成个人保健导向的、高科技导向的、医院导向的、资本密集的、商品化的、和偏向城市的西方模式:1.重心从公共卫生移向医疗服务;2.合作医疗体系的瓦解 ;3.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4.从中西医结合到以西医为主;5.重点从乡村转移到城市;6.市场改革对医疗保健投入及其状况的影响。在第三阶段中, 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改革

4、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医改的矛盾与困惑日益增多,随着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断下降。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目标,这给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预防为主”是我们国家卫生工作的四大原则之一,是发动群众作好卫生工作、保护广大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准则。几年来,各地卫生部门和全国卫生工作者,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展开了广泛的群众性的卫生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通过实践,不仅证明了这一原则的正确性,而且亦在卫生政策的原则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就以当前的一些卫生中心工作来加以分析

5、,可以看出预防为主的重要性。随着医学的发展前进,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的含义更加强调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医学的发展促使医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学教育的模式必须发生转变。重新认识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确定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地位是新世纪医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与大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卫生服务要求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大使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为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的工作重心,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教

6、育研究,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政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参观疾病防控中心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参观天津市疾病防治与控制中心观后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务力量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能够维护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从20世纪人类健康的进步的贡献和2003年非典危机的爆发,都反映了公共卫生的作用,公共卫生投入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不可取代的贡献。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从夏商时期,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思想就已经形成。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西洋医学传入,太平天国时期发起卫生新政。建国后,我国的卫生事

2、业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77年市场改革前的医疗卫生状况 ;2.1978-1992年  市场改革下的医疗卫生系统;3.1992~2009年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再掀波澜。在第一阶段中,新中国以医疗卫生体系为目标,为有效解决人民当前迫在眉睫的健康问题。当时中国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革命后很短的时间内,新中国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四项指导方针。这些指导方针确定了接下来30年时间内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框架。这四项指

3、导方针是:(1)  医疗卫生体系为工农兵服务;(2)  预防为主;(3)  中西医相结合;(4)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在第二阶段中,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改变影响了医疗卫生系统的变化。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改向,变成个人保健导向的、高科技导向的、医院导向的、资本密集的、商品化的、和偏向城市的西方模式:1.重心从公共卫生移向医疗服务;2.合作医疗体系的瓦解 ;3.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4.从中西医结合到以西医为主;5.重点从乡村转移到城市;6.市场改革对医疗保健投入及其状况的影响。在第三阶段中, 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改革

4、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医改的矛盾与困惑日益增多,随着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断下降。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目标,这给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预防为主”是我们国家卫生工作的四大原则之一,是发动群众作好卫生工作、保护广大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准则。几年来,各地卫生部门和全国卫生工作者,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展开了广泛的群众性的卫生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通过实践,不仅证明了这一原则的正确性,而且亦在卫生政策的原则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就以当前的一些卫生中心工作来加以分析

5、,可以看出预防为主的重要性。随着医学的发展前进,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的含义更加强调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医学的发展促使医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学教育的模式必须发生转变。重新认识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确定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地位是新世纪医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与大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卫生服务要求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大使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为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的工作重心,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教

6、育研究,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政策。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