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凯)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凯)

ID:25670043

大小:835.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2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凯)_第1页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凯)_第2页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凯)_第3页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凯)_第4页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凯)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黄梅戏曲为例(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卓越1401班王凯)【摘要】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就面临着观众流失,人员缩减的灾难性问题。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脑、网络都已经进入乡村,走进了千家万户,因此传统戏曲的发展正处在发展史上的瓶颈期,黄梅戏曲文化也不例外。本文以黄梅戏曲为例,对中国戏曲文化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做一些探讨。也对戏曲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提出了“坚持初心而又随波逐流”的观点,提倡与时俱

2、进,坚持创新。【关键词】黄梅戏曲瓶颈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当前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越来越大,面临着观众流失、观众老龄化、青黄不接等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是人们眼中的“无可奈何”说,还是“寿终正寝”说,还是说应该“促其消亡”。下面将以黄梅戏为索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一、黄梅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3、,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多云山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清咸丰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

4、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迫于当时社会背景和经费问题,也曾与

5、京剧同台演出,史称京徽汇演,其中徽就指黄梅戏,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三)第三阶段:1949年至今1952年,安庆

6、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也有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黄梅花盛开一时。。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仅韩再芬大师在1990到2010这21年间就有15次登上春晚舞台。黄梅戏梅开二度。如图是黄梅戏所发展壮大的地方。黄梅戏发展和壮大的地区图1一、黄梅戏曲文化传承所面临

7、的问题(一)观众流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曾经那样感动过人民群众心灵的戏剧,却渐渐走入了低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却占据了大量的群众资源,对人们的欣赏和娱乐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以电视网络的发展为最,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向普通家庭普及,并且在短短几年里就达到了非常高的覆盖率;然后是互联网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也继电视之后成为戏剧一大观众资源的争夺者。其实观众资源的总量是基本恒定的,此多则彼少,看电视的人多了,与之对应的是欣赏戏

8、剧的人就少了。因此黄梅戏以及传统戏曲文化的观众流失也就不足为奇。(二)人才流失1、编剧人才流失目前黄梅戏全国没有一个专业编导,戏剧编导们不敢创新,害怕不被观众接受,畏首畏尾,以致编剧们大多放弃编排黄梅戏的新戏曲,让观众以为黄梅戏唱来唱去就那么几个经典的段子。极大的限制了黄梅戏的进一步发展。2、表演人才流失黄梅戏演员当面面临着严重的“青黄不接”的局面,年轻一代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越来越少,演员老龄化。经典的传承堪忧。(三)资金不足戏剧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商业演出,如图20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